達爾文的進化論揭示了一個真相:進化的本質是環境選擇壓力下的被動適應。
若將企業也視作一個“類生命體”,其進化歷程往往也會遵循這一規律,但不同的是,作爲人類創造的經濟生命體,企業又展現出超越自然進化的特性——通過組織設計與戰略選擇,主動構建“人工選擇”機制。這種“自然進化”與“人工進化”的融合,或許正是新經濟時代企業生存的終極密碼。
華興資本,這家從新經濟浪潮中成長起來的投行機構,恰恰用自身的業務復甦,詮釋了何爲“主動進化的生命力”。
2025年上半年,華興實現總收入及淨投資收益約4.56億元(單位: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27%;經營利潤和本公司擁有人應佔利潤分別約爲7600萬元和人民幣 6500萬元,實現大幅度扭虧爲盈。
比起上揚的數字,更讓人觸動的是——這家曾陪伴中國新經濟走過二十年風雨的機構,終於找回了自己的節奏。資本市場也早早對其投下了“支持票”,股價年內最高漲幅達300%,宣告着華興這傢俱有進化基因的企業已經進入了新一輪的上行週期。
一、新管理團隊破局,業務強勢復甦
投行業務作爲華興資本起家的抓手,也是最能體現其進化底色的切面。
早年陪伴衆多企業從初創走到上市,見證中國新經濟最蓬勃的生長階段時,華興就已懂得:新經濟的迭代速度遠超傳統行業,若只被動適應市場,終將被淘汰。因此,它早早養成了“主動預判趨勢”的習慣。
在資本寒冬時,華興收縮戰線、輕裝簡行;如今,隨着資本市場的回暖,華興主動出擊,上半年投行業務實現總收入近7000萬元。
但這並非盲目擴張,而是順應大國科技角力的時代趨勢,瞄準硬科技爲代表的新興產業,上半年協助智譜、硅基流動、明心數智、星海圖、星動紀元、星塵智能等創新企業完成多輪融資,爲其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增強話語權。
同時,在併購和戰略交易方面,持續加碼戰略型交易。作爲獨家財務顧問助力北森收購酷學院時,它沒有把交易停留在“業務整合”層面,而是從“產業生態共建”的角度設計方案——通過資源互補幫北森拓寬企業服務邊界,也爲酷學院找到更適合的成長土壤。這場併購之所以能成爲行業標杆,正因爲華興跳出了“單一交易思維”,用“生態進化”的視角做決策,這也讓它在多類型併購交易中形成了獨特優勢。
此外,華興資本投行業務中的港美股業務也在上半年不斷捕捉新IPO機會,期內作爲亞洲唯一承銷商助力C1 Fund成功於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作爲聯席保薦人護航某公司赴港上市進程,積極把握港美股復甦上升週期。
作爲另一個核心引擎,投資管理業務也是華興持續進化的關鍵。近年來,投資管理行業面臨“優勝劣汰”的激烈競爭,這既是環境施加的“自然選擇壓力”,也倒逼華興加速“進化”——它深知,LP的信任不是靜態的,唯有持續創造價值,才能在行業洗牌中存活。
今年上半年,資管業務近2.37億元的收入、252%的經營利潤增幅,背後是“精細化經營”理念的落地:優化基金組合結構,在硬科技、醫療健康等抗週期領域提前佈局。不把“投資”當終點,而是組建專業投後團隊,深入企業幫其解決戰略規劃、資源對接的難題。這種“投後賦能與投資本身一樣重要”的理念,讓資管業務的進化有了“長期價值支撐”,也是華興在長期投資過程中不斷進化的底層能力。
2025年上半年13億元的基金退出金額、5支主基金DPI超100%的成績,更像是“進化的階段性答卷”。這不只是一種數字回報,更是華興“對長期價值的堅守”——多年前在數字經濟尚未普及時投資Circle、在醫療賽道波動時堅定佈局威高血淨,這些“讓人看不懂的選擇”,正是華興能夠抓住長期進化機遇的證明。
而19億元的累計未實現附帶權益,則藏着它對未來的“進化預判”:仍有一批優質企業在成長週期中,等待在更合適的時機完成“價值綻放”。
華興證券的“穩步突圍”則是集團完成“全業務鏈進化”的重要拼圖。
2025年上半年1.3億元收入及淨投資收益、110%的零售經紀業務收入增幅,是證券業務“適配需求進化”的結果:抓住居民存款向權益市場轉移的趨勢,優化零售服務流程,讓普通投資者也能輕鬆分享新經濟紅利。
同時,幫助崑崙芯、鎂源動力等硬科技企業完成私募融資,推進A股投行項目,爲企業的資本化進程加速。這些動作看似分散,實則圍繞“讓更多參與者融入新經濟進化”的核心,讓華興證券成長爲“集團進化的重要支撐”。
近45億元的高流動性資產,更像是“戰略儲備”。這不是一個閒置的數字,而是爲應對未來市場變化、探索新進化方向備好的“彈藥”:既能在創新企業需要時“雪中送炭”,也能在Web3等新興領域“提前佈局”,讓整個集團的進化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二、新增長曲線逐漸清晰,打造Web2與Web3的金融橋樑
除了在傳統優勢業務上的精耕細作,華興在Web3領域的佈局,更像一場“爲下一個時代提前落子”的棋局。
如果說Web2時代,華興靠“推動新經濟”站穩了腳跟,那麼在Web3的時代浪潮中,它要扮演的絕不只是一個追趕者的角色——而是通過搭建Web2與Web3的金融橋樑,向着“數字資產時代的摩根士丹利”這個終極夢想一步步靠近。
正如華興資本董事長許彥清所言:“我們正站在歷史的關鍵節點,傳統金融與數字資產的融合已不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華興見過移動互聯網如何改變生活,更清楚這場“數字資產革命”將徹底改寫金融格局,所以它不願做“旁觀者”,而是要提前佈局成爲“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早在2018 年,當多數機構還把數字資產視作“小衆投機品”、甚至不屑一顧時,華興就已前瞻性地投資了Circle。之後,作爲“穩定幣第一股”的Circle上市首日高開122%,盤中漲幅一度突破200%,股價最高時達到298.98美元,相較於發行價漲幅超過8倍,爲華興資本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而這只是華興在web3領域具備獨到眼光的一個切面,助力嘉楠科技上市、投資Amber Group並推動其登陸納斯達克、投資Matrixport、協助Bitdeer美股SPAC上市、擔任Hashkey集團的財務顧問......華興在Web3領域的生態網絡其實早已展開。
這些佈局不是“零散的嘗試”,而是一張“從基礎設施到應用場景、從技術端到資本端”的生態網——就像當年摩根士丹利通過佈局投行、資管、財富管理成爲傳統金融霸主一樣,華興正在用 Web3 領域的全鏈條佈局,搭建數字時代的“金融帝國”骨架。
2025年6月,華興更是重磅宣佈投入1億美元專門用於Web3與數字資產領域。這筆錢的意義,遠不止“配置資產”——它是華興用來“打通橋樑兩端”的“啓動資金”:一邊連接Web2的萬億級傳統資產,一邊連接Web3的億級用戶,最終在中間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數字金融生態”。
爲了讓這個生態更加繁榮,與YZi Labs簽訂戰略合作,雙方將在數字資產配置、數字資產合規金融產品開發、RWA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等方面全面佈局,共同探索Web3領域的新機遇。
若說1億美元預算是華興佈局Web3的“戰略基石”,那麼與YZi Labs的戰略合作,則是其打開Web3技術與生態大門的“關鍵鑰匙”,其核心意義在於華興正以此爲突破口,建立一個連接Web2和Web3領域的資本閉環。
這背後藏着華興對行業未來的清醒判斷:據波士頓諮詢集團估計,2030年RWA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6萬億美元。華興要做的,就是把Web2世界里“沉睡的資產”喚醒,讓廣大web3領域的用戶能深度參與其中,而華興自然能從這龐大的生態中收穫新動能。
簡單來說,華興打造“Web2與Web3橋樑”,得到的遠不止一條“新增長曲線”,而是掌握新生態的主導權,是管理萬億級數字資產的話語權——這些,正是當年摩根士丹利成爲傳統金融霸主的核心要素,也是華興在數字資產時代追求的“終極目標”。
這背後,離不開管理團隊“既要當下業績、更要未來格局”的戰略定力,沒有沉迷於短期數字資產的波動收益,而是像匠人一樣,一磚一瓦搭建屬於華興的 “數字金融帝國”。
三、結語
華興資本2025上半年的扭虧爲盈,從來不是“偶然的市場紅利”,而是它“進化基因”的一次集中體現——從早年陪伴新經濟企業成長,到資本寒冬時收縮戰線、打磨內功,再到如今三大業務協同復甦並抓住Web3的時代機遇,這家機構始終在用“主動適應+戰略預判”的節奏迴應着市場的變化。
而且在整個過程中,不喊口號,不刻意渲染,華興的選擇始終很實在:用投行的專業幫企業成長,用資管的耐心幫LP賺到收益,爲Web2和Web3之間搭好橋樑。未來的它,或許還會新的挑戰,但只要這份“務實做事、創造價值”的底色不變,這家有進化基因的機構,就依然能在新經濟的浪潮里,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