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受政策利好催化,A股固態電池板塊上演漲停潮。
截至發稿,科恆股份20CM漲停,諾德股份、光華科技、傳藝科技漲停,靈鴿科技、紫建電子、安孚科技、聖陽股份、英聯股份、先惠技術等跟漲。
昨日,固態電池需求端迎來政策利好加持。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商務部辦公廳、國家能源局綜合司聯合發佈《關於開展2025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的通知》。
《通知》明確,選取滿足鄉村地區使用需求、口碑好、質量可靠的新能源車型,開展展覽展示、試乘駕駛等活動;組織新能源汽車售後維保服務企業,充換電服務企業,保險、信貸等金融服務企業協同下鄉;落實車購稅、車船稅減免,汽車以舊換新,縣域充換電設施補短板等政策,鼓勵車企豐富產品供給、提升服務水平。
這一政策有望直接拉動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進而爲電池產業創造更廣闊的需求空間。而政策端的協同發力遠不止於此,此前新國標體系已從技術安全層面爲電池產業築牢制度根基。
3月28日,工信部發布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該標準將於2026年7月1日實施。
與2020版國標相比,新版首次覆蓋“7項單體試驗+17項電池包或系統試驗”,新增電池底部撞擊測試、快充循環後安全測試、熱擴散測試等項目,針對車輛底部剮蹭、快速充電等場景強化安全測試,全方位提升動力電池安全標準。
此外,在技術標準層面,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近期正式發佈《全固態電池判定方法》團體標準,首次明確全固態電池的行業定義,解決了技術界定模糊、測試方法缺失等問題,爲全固態電池的技術升級與產業化應用提供標準支撐。
據悉,固態電池是指採用固態電解質替代傳統液態電解質的鋰離子電池,具備能量密度更高、性能更穩定、充電速度更快、安全性更強等優勢,廣泛適用於電動汽車、大規模儲能系統、人形機器人等領域。
從產業推進來看,多家電池廠商已率先披露量產進度。
寧德時代5月28日在投資者關係平臺上指出,公司持續堅定投入全固態電池研發,技術處於行業領先水平,2027年有望實現小批量生產,且是首家通過新國標的企業。
國軒高科5月17日透露,其首條全固態電池中試線已建成,設計產能0.2GWh,實現100%線體自主開發及核心設備100%國產化,目前固態電池產品已開啓裝車路測。
另外,下遊車企也紛紛公佈固態電池量產規劃。今年2月,比亞迪預計,2027年左右啓動全固態電池批量示範裝車應用,2030年後實現大規模量產。
上汽集團4月10日表示,新一代固態電池將於今年底在全新MG4車型上量產應用,2027年首款全固態電池“光啓電池”將落地。
長安汽車5月30日稱,正全力推進相關研發,預計2026年實現固態電池裝車驗證,2027年逐步量產全固態電池,能量密度達400Wh/kg。
從產業鏈上下遊的積極佈局不難看出,固態電池產業已從技術研發階段邁向商業化落地的關鍵期。機構觀點進一步指出,在技術迭代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固態電池產業正迎來加速發展的重要窗口。
華龍證券表示,固態電池作爲發展兼具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長壽命和低成本的下一代電池的重要保證,下遊新能源車、低空經濟、機器人三大應用場景拉動,產業趨勢確定性強。隨着固態電池量產漸行漸近,行業有望迎來密集催化,相關材料及設備有望深刻受益。
中泰證券認爲,“市場需求+政策鼓勵+產業升級”三重因素驅動傳統電池產業升級迭代。固態電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兩個維度較液態電池具有顯著優勢,且與國家當下大力支持發展的低空經濟、機器人產業具有極高適配度。政策端,2025年4月工信部出臺動力電池新國標,對電池熱失控、熱擴散提出更嚴格要求,且發文要求加快固態電池行業頂層建設,國家政策呈現積極鼓勵態勢。
同時從資本開支週期的角度看,以半固態爲主的新型電池技術資本開支顯著提升。固態電池行業有望在“市場需求+政策鼓勵+產業升級”的三重因素影響下,帶動鋰電行業完成新一輪產業技術升級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