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核電板塊迎來大幅上漲,其中,中核國際(02302.HK)上漲最爲強勢,當天股價累計漲幅超過129%,一度創下近十年來新高。
這主要來自於消息面的刺激,根據報道,美總統此前簽署了4項行政命令推動美國核能產業改革,包括擴大美國核能規模、核能產業鏈、縮短核電項目審批週期。
機構表示,這些行政命令到2035年可能帶來約35吉瓦的新增核電裝機容量,帶動鈾需求年增1000萬-1500萬磅。
爲何一則海外消息會帶來國內核電產業鏈企業普漲?展望後市,核電板塊的長期價值潛力如何?
全球核電迎來裝機潮,核能產業鏈表現強勢
核電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美國放寬對核能監管並加速核電建設,則是將全球投資者的話題討論和投資焦點再次拉回到了核能產業。
實際上,推進核電項目不僅是美國單方面的行爲,其背後映射出來的是全球各國對核能的戰略佈局和長期需求。
根據世界核協會數據,截至2024年12月,全球核電併網容量爲396GW,併網核電站439座,在建容量71.8GW,在建核電站66座。在COP28會議上,31個國家承諾到2050年將全球核能裝機容量提高兩倍。
聚焦國內,核電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重要性逐步增加。繼2022年以來,中國連續第四年每年覈準10臺及以上核電機組。根據《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5)》藍皮書,按照當前的建設速度和節奏,2030年前中國在運核電裝機規模將躍居世界第一。
可以看到在今年,國內四大核電集團均有新的項目獲得覈準,比如中核集團獲批浙江三門核電三期(5、6號機組)。更重要的是,今年審批覈準時間早於往年且一次性通過10臺機組,這或許也是核電需求將超預期增長的信號。
上述情況足以說明,全球核能復興浪潮到來已經確立,核電需求還將繼續增長,市場有望持續擴容。
其中,天然鈾作爲核能發電的關鍵原料,核電需求將直接拉動鈾需求,進一步來看,中國長期也將成爲天然鈾需求大國。
而中核國際是中核集團專門從事海外鈾資源開發業務的平臺,其未來業績表現無疑將直接受益於核電需求增長。加上從估值角度來看,中核國際在股價大幅上漲之前,市盈率僅爲4.46,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早已處在被低估的狀態,那麼吸引投資者押注也就不足爲奇了。
供需結構失衡週期,中核國際的稀缺性價值
長期來看,除了全球氣候變化與能源安全推動需求之外,AI浪潮帶來算力需求激增,AI基建成爲"吞電獸",對穩定的清潔能源比如核電的需求尤其緊迫,天然鈾的需求量還將顯著提升。
高盛報告顯示,AI算力和數據中心的需求推動全球用電量的增速達到2.5%,遠超過去10年的平均增速。
再來看供應端,目前全球天然鈾的總量較爲充足,但生產供應卻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一方面,許多現有礦山已經運營超過30年,資源日益枯竭;另一方面,多個新建項目投產週期較長,跟不上新需求的增速。
可以推測,全球天然鈾市場將進入到結構性短缺時代,高盛研報指出,這一趨勢將於2025年開始加速,到2040年全球鈾礦缺口將達1.3億磅。
在此背景下,中核國際有望成爲長線投資者重點關注的價值標的。
中核國際依託中核集團完整核燃料產業鏈,發展自帶護城河,有望將獲得較多的資源傾斜和政策支持。
同時,中國鈾進口依賴度超70%,中核國際作爲尋找海外鈾資源的關鍵角色,戰略價值凸顯。公司已積累深厚經驗,能夠更加靈活地開展對天然鈾的探索和利用,儘可能保障天然鈾的穩定供應,這在未來天然鈾結構性短缺時代之中表現出獨特的競爭力。
從2024年財報中便能看到,中核國際通過擴大鈾貿易,全年銷售約577萬磅天然鈾,總收入達18.41億港元,同比大幅增長217%。全年淨利潤爲1.95億港元,同比增長83.4%。
展望未來,中核國際仍將確定更有利的戰略地位,市場潛力不斷釋放。財報透露,其將會繼續參與國際市場投標買賣,增加市場曝光度,並探索多種資源渠道,以進一步擴大業務規模。
因此,隨着中核國際尋求到新的貿易機會,併購海外礦山資產,業務規模將繼續保持增長是可以明確的,並且在旺盛的市場需求加持下,中核國際長期成長自然極具想象空間。由此可以推測,當邁入全球核電復興週期,中核國際作爲港股稀缺鈾資源標的,將持續獲得投資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