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週期低位守住基本盤、藉助政策窗口推進業務升級,可以說是當前經濟環境下商業銀行的共同命題。
浙商銀行(601916.SH/2016.HK)近期發佈的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該行實現營收171.05億元,利息淨收入119.81億元,同比增長1.38%;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9.49億元,同比增長0.61%,整體經營質效穩步提升。
這意味着,在行業整體業績承壓的背景下,浙商銀行仍實現利息淨收入與歸母淨利潤的“雙升”,不僅穩住了經營基本盤,更凸顯出其穿越週期的增長韌性,其背後的經營之道值得深入剖析研究。
經營基本面持續夯實,資產負債結構穩中向優
在當前銀行業普遍面臨息差收窄挑戰的大環境下,浙商銀行圍繞內控提質、資產負債結構優化和資產質量管控多點發力,堅持“穩中求進”主基調,不斷夯實運營穩健性,爲中長期高質量發展持續積蓄動能,展現出其在複雜環境下的戰略定力與清晰規劃。
首先從資產端來看,報告期內,浙商銀行資產總額超3.4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54%,其中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達1.89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81%,主要得益於公司年內持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力度,彰顯了公司服務實體的戰略定力。
其中在信貸結構方面,浙商銀行通過主動壓降高收益但波動性較大的互聯網平臺貸款規模,轉而加大對風險較低、期限更穩定的按揭貸款配置力度。這一舉措在確保資產端收益彈性的同時,有效管控了風險敞口,實現了穩收益、控風險的良好平衡。
其次,從負債端來看,公司堅持規模增長與成本管控協同。報告期內,浙商銀行負債總額達3.24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67%。其中,吸收存款總額達到2.01萬億元,同比增長4.37%。公司資產端與負債端保持了同步、均衡的發展態勢,資產負債結構持續優化,協同效應不斷增強,爲業務長期高質量增長奠定了堅實的經營底盤。
與此同時,浙商銀行的經營正穩步推進由“資產驅動”向“負債驅動”轉變,持續強化資金來源端的成本管控。數據顯示,該行存款付息率已連續四年下降,有效對衝了息差收窄帶來的盈利壓力,“降本增效”成效正逐步顯現,盈利韌性進一步增強。
值得關注的是,在資產質量方面,浙商銀行堅持“審慎穩健”的風險偏好和“小額、分散”的授信策略,持續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最新數據顯示,公司不良貸款率已連續三年穩步下降,2025年一季度末降至1.38%,存量風險加快出清,資產質量持續優化,風險抵禦能力逐漸增強。
整體來看,浙商銀行在經營基本面方面持續夯實,資產負債結構穩中向優,通過一系列戰略舉措和有效執行,在應對行業挑戰中展現出穩健經營態勢和良好發展潛力。
深耕“五篇大文章”,厚植實體之基
當前,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市場形勢複雜多變,轉型發展面臨重重挑戰。金融行業作爲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承擔着服務實體經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任。在此背景下,如何優化金融服務模式、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成爲金融機構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近年來,浙商銀行深入踐行“善本金融”理念和“智慧經營”策略,圍繞“五篇大文章”持續發力,不斷強化對實體經濟的精準投入,推動商業模式由傳統的規模驅動逐步邁向質量驅動、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
具體來看,在普惠金融領域,浙商銀行緊扣國家政策導向,加大對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的精準紓困力度,推動分支機構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以破解小微主體的融資難題。
以小籠包加工知名企業——嵊州剡花食品有限公司爲例。該企業創始人敏銳到洞察小吃經濟蓬勃發展的商機,潛心研發生產技術,提升商品質量,逐步從小工廠邁向規模化生產。但擴張初期資金短缺一度成爲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浙商銀行在深入調研、系統評估其盈利和償債能力後,根據客戶的金融需求和經營情況,量身設計金融服務方案,爲其提供“共富貸”信用貸款,助力企業進一步提升產能。目前,該企業工廠面積從4000平方米擴展至2.5萬平方米,日產量從40萬隻躍升至100萬隻,總產值突破億元。
剡花食品的成功並非個例。依託因地制宜的服務方案與一站式金融支持,浙商銀行正不斷擴展服務觸角,爲越來越多的小微企業和商戶提供精準、高效的融資保障,全力護航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截至2024年末,該行已新增小型微型企業首貸戶超6200家,首貸覆蓋率和服務精準度持續提升;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達到3554.25億元,較年初增長11.03%,超額完成監管目標。
此外,浙商銀行在“五篇大文章”其他領域也取得了顯著的服務成效。例如科技金融方面,該行創新推出全國首個爲高層次人才創業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品牌——人才銀行,經過近十年實踐探索,逐步形成了特點鮮明的“以人才銀行爲底座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截至2024年末,已服務科技型企業30712戶,融資餘額達3674億元;服務高層次人才3925戶,融資餘額達345億元。
綠色金融方面,該行積極支持綠色低碳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制定了天然氣電力供應、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11項綠色金融專項政策,打造了涵蓋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投資等多元化服務體系,圍繞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綠色產業鏈,形成了全產業鏈融資服務方案。2024年末,浙商銀行綠色貸款餘額2477.37億元,較年初增加443.01億元,增速達21.78%。
“善本金融”引領新局,打造金融轉型發展新範式
站在當下來看,金融行業正從傳統以盈利爲主要目的模式,向更加註重社會價值和可持續發展的模式轉變。在這一過程中,浙商銀行提出的“善本金融”理念,成爲金融行業變革的重要創新之一。該理念強調金融的功能性,倡導金融機構將服務社會、促進經濟發展放在首位,推動金融迴歸初心本源,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經過近幾年的實踐探索,“善本金融”理念已逐步構建起了六大支柱:金融顧問制度、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模式、浙銀善標體系、善本信託工程、問責向善與員工向善。這些舉措共同塑造了浙商銀行多元協同、內外聯動的金融服務新範式。
其中,金融顧問制度是浙商銀行提升實體企業金融服務獲得感的重要抓手。
例如,2024年成功登陸上交所的光伏邊框企業——永臻科技,正是金融顧問提供“全生命週期綜合金融服務”的典型案例。早在2019年,浙商銀行便協助其盤活超億元存量票據;2021年,金融顧問團隊創新運用“融易貸”產品,助力構建跨境資金池,使出口應收賬款週轉效率提升60%;2022年,面對光伏行業爆發期的擴張需求,浙商銀行量身定製2億元授信方案,結合“核心企業商票+供應鏈數字信用憑證”,打通上下遊融資鏈條,爲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提供了關鍵金融支撐。
截至2024年末,浙商銀行的金融顧問制度已從浙江輻射全國,覆蓋24個省市區,累計設立235家工作室、組建超4200人顧問團隊,幫助10.33萬家企業落地融資逾1.08萬億元,持續爲民營經濟和產業升級注入金融活力。
此外,依託“浙銀善標”體系,浙商銀行將客戶在社會責任領域的貢獻納入授信評判,打破對抵押物的傳統依賴,加大對民營小微的首貸、續貸、信用貸支持力度,有效緩解了小微企業與個體工商戶的融資難題。浙商銀行正依託這一體系,將資金精準、高效地引導至更具社會價值的客戶羣體,切實提升了金融服務的溫度,有力推動了金融迴歸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本源,爲金融行業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結語
從2024年年報到2025年一季報的表現可見,浙商銀行緊跟國家戰略步伐,以長期價值爲導向,圍繞“五篇大文章”深入佈局。在“善本金融”和“智慧經營”雙輪驅動下,既實現了對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持,也推動了自身業務規模與盈利水平的雙向進階。
展望未來,該行有望持續鞏固其競爭優勢,探索出一條兼具自身特色與社會價值的高質量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