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產業鏈重構與科技博弈加劇的當下,“自主可控+國產替代”正演化成資本市場最清晰的價值錨點。在這輪時代大考中,真正具備底層創新能力的科技企業正顯露出穿越週期的韌性。
華大基因最新披露的2024年度業績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8.67億元。作為中國乃至全球極少數實現基因科技全產業鏈、全應用場景覆蓋的領軍企業,在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中,這份成績單引發市場深思:當技術自主創新成為生存剛需,華大基因如何穿越週期?
在行業整體承壓的背景下,華大基因2024年度報吿呈現出獨特的結構韌性。在逆週期環境中仍勾勒出清晰的發展脈絡。
在生育健康領域,儘管新生兒出生率持續走低,華大基因卻憑藉其在該領域的深厚積累與前瞻佈局,展現出相對穩健的態勢。其中新生兒遺傳病基因篩查業務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約47.38%;輔助疾病臨牀診斷方向的遺傳病基因檢測系列業務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約53.13%。
公司不僅構建了覆蓋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兒及兒童全週期的出生缺陷三級防控體系,還通過精準定位民生需求,成功承接了多地如廣州、杭州等地推廣孕婦外周血胎兒遊離DNA產前篩查及出生缺陷檢測服務項目,有效促進了出生缺陷的預防與減少,也進一步提升了其業務滲透率。
市場前景上來看,公司積極持續拓展產品佈局,優化成本以及國產率,將基因檢測從二級預防向一級以及三級預防業務不斷延伸,向外擴展業務邊際,在提高市場滲透率的同時向上打開市場空間。
同時,華大基因在腫瘤與慢病防控領域則增長顯著。其中,腸癌檢測以同比270.60%的增速成為亮點,HPV檢測與阿爾茨海默風險基因檢測等產品同步放量。通過哈爾濱等地消化系統腫瘤篩查項目的實施,公司進一步驗證了“創新產品+民生工程”的商業模式。
市場前景上來看,華大基因所佈局的腫瘤基因檢測領域即將迎來爆發期。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國內腫瘤高通量基因檢測市場規模2021年達41億元,並預計2030年市場規模將達491億元,2022-2030年CAGR為32%,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其中,腫瘤復發監測、早篩早診的未來市場佔比持續提升,有望成為行業發展的新動能。
圖表一:腫瘤早篩基因檢測市場規模
數據來源:Frost&Sullivan,華泰證券,格隆彙整理
戰略佈局層面,華大基因依託自主測序平台的技術基底,構建了覆蓋生育健康、腫瘤篩查到慢病防控、感染防控的全產品矩陣。全國範圍內推進的基因健康篩查民生項目,不僅發揮其大樣本檢測的規模優勢,更通過檢測成本下探有效提升服務可及性。隨着國家將宮頸癌等腫瘤早篩納入公共衞生服務體系,疊加基因檢測需求的結構性增長,華大基因在技術儲備與民生項目經驗方面的先發優勢,或將成為其把握行業機遇的關鍵籌碼。
值得關注的是,在AI+醫療領域,作為行業的佼佼者,華大基因已形成差異化佈局。通過臨牀、公眾、個人三大場景的精準覆蓋,其AI技術正深度重構基因檢測的價值鏈條。
例如,臨牀需求攻堅:針對遺傳病診斷效率痛點,華大基因自研GeneT智能分析系統實現技術突破。其變異解讀效率較傳統工具大幅提升,顯著加速基因測序的臨牀應用轉化,目前已落地於遺傳病輔助診斷場景。
公眾需求應答:華大基因基於多年累知識庫、數據庫,建立ChatGeneT全基因組諮詢平台,突破通用型AI的侷限性。該平台在基因疾病解析、遺傳諮詢等專業領域形成精準應答能力,成為公眾基因健康管理的新型基礎設施。
個人需求閉環:依託“13311i”多組學平台與AI技術,打造“檢測-評估-干預”全週期健康管理方案。通過AI動態監測與會員服務體系協同,推動單客服務價值提升,實現從“治病”向“防病”的轉型,推動基因檢測成為大眾健康管理的常態化入口。
華泰證券指出,看好公司通過AI賦能基因檢測軟硬件,在AI驅動下實現分析效率優化、分析準確性提升、產品軟硬件整合能力支持等一系列AI應用,並進一步實現降本、提效、增利。
回到最初的問題上來,當時代大考來臨,如何穿越週期?華大基因給出了這樣的答卷。
首先,公司憑藉多年的技術創新,擁有深厚的技術壁壘。其次,公司業務多元化,不把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裏。最後,市場擴展上,將目光還瞄向更為廣闊的人羣,未來通過民生模式+to C端的打法,向上打開市場天花板,熨平行業帶來的風浪。這三重護城河形成的戰略縱深,有效實現了風險分散與價值躍升。
更深層的商業邏輯在於:通過技術自主化構築成本優勢,藉助民生項目形成規模壁壘,疊加AI技術重塑服務價值鏈條,這種“硬科技+軟實力”的融合創新,正在打開人均醫療支出增長與健康消費升級的雙重紅利窗口。
在國產自主的深層敍事中,華大基因的實踐印證了硬核科技的突圍路徑——當技術創新深度耦合民生需求,規模效應與生態勢能形成的協同共振,終將穿透週期迷霧。這或許為科技企業的價值重估提供了新的座標系:在自主可控的敍事邏輯下,技術沉澱的厚度正比於抗風險能力的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