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財報季,餐飲企業整體承壓,分化加劇,從中釋放清晰的信號:中國餐飲行業正在經歷深度洗牌,那些逆勢發展的"少數派"也展現出更強的適應性和競爭力,成爲更值關注的潛力標的。
鍋圈食品便是一個重要樣本。從2024年財報及業績會透露的情況來看,鍋圈食品多項核心指標實現增長,基本面更爲穩健,同時繼續積極求變,正在打造一系列新增長點,迎來較高成長性與確定性。在亮眼財報的支撐下,鍋圈食品股價近三天的累計漲幅接近40%。
下面具體梳理一下鍋圈2024年財報的核心看點。
業績穩健增長,形成更強的內生動力
從財務視角來看,鍋圈食品實現經營質量和速度的有效平衡,呈現三大核心亮點。
一是營收利潤雙增長,盈利能力穩步增強。財報顯示,2024年鍋圈食品實現收入64.70億元,同比增長6.2%;毛利14.17億元,同比增長4.9%,毛利率保持穩定,爲21.9%;核心經營利潤爲3.11億元,同比增長3.1%。
二是財務安全邊際持續增強,爲戰略擴張奠定堅實基礎。其中現金儲備由上年末的19.36億元增長9.8%至21.25億元,負債率進一步降至3.2%。
三是運營質量系統性提升,渠道、會員、供應鏈、存貨等均實現突破,放大飛輪效應和推動良性循環。
渠道端,鍋圈食品線下保持萬店規模,線上渠道開拓順利,確保採購規模效應,鞏固高性價比優勢。2024年,鍋圈推出的"毛肚自由火鍋套餐"通過線上渠道售出超過500萬份,單品銷售額超5億。此外,鍋圈推出的新鄉鎮門店拓展順利,全年淨增287家,進一步優化門店結構,增強下沉市場滲透能力。
會員端,鍋圈食品重新升級會員體系,包括通過線上打造高性價比爆品加速推動會員擴容和復購提升。2024年其會員規模由上年的2790萬攀升至4133萬,同比增長48.2%;會員儲值達9.9億,同比增長36.6%。
同時,鍋圈食品整體升級供應鏈,繼續強化品質和成本優勢,也爲門店擴張和庫存管理提供更有力的支撐。2024年其通過自建、併購等方式新增3家自有食材工廠,分別專注於淡水產品、蝦滑以及酸湯產品相關的食材生產,自有工廠數量同比翻倍。
鍋圈食品的存貨週轉天數相應同比下降25% 至51天,亦爲盈利質量的提升注入動力。
結合這些線索看到,每個"單點突破"背後都指向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牽動着業務生態的升級和反哺。
在此基礎上,鍋圈食品還宣佈了上市來最大的一筆股東年度分紅,同比大幅增加39.8%,總規模約2億元,進一步構建"業績增長-股東共享"的價值閉環,推動企業邁向更高的臺階。
進入穩快發展階段,重構增長邏輯
站在當下來看,憑藉此前築牢的高質量發展基礎,鍋圈食品發展後勁更足。鍋圈食品也明確了將錨定多個方向鞏固既有優勢,打造新增長點。
既有優勢方面,鍋圈食品計劃持續拓展下沉門店、會員運營和供應鏈體系等。正如前文提到的邏輯,這一過程中無疑將使其繼續提升市場滲透力,強化質價比優勢,提高消費復購率等,打開更多增量。同時,這些能力的積累有望進一步加強業務協同,放大飛輪效應。
反映到業績上,也將能夠同時釋放收入端和利潤端的空間,特別是有望在規模效應下提升利潤彈性。
對於新增長點,鍋圈食品則提到擁抱物聯網、大數據及AI技術,展開即時零售業務,以及探索海外市場,以中國味道+區域化供應鏈的模式嘗試出海。
這是更廣闊的星辰大海。從即時零售業務來看,即時零售本身仍是藍海市場,憑藉便捷、靈活、豐富、精準等特性成爲更多消費者的選擇,成爲零售業競爭中的高地。
同時,該業務的加持能夠強化鍋圈食品的社區央廚定位,優化其單店增長模型,比如大幅延長門店營業時間,形成全時段覆蓋,服務更多在家吃飯的消費場景。多樣消費場景蘊藏的更多潛力,也爲鍋圈食品的品類拓展等埋下伏筆。
此外,我們亦透過本次業績會上的交流,看到更多關於鍋圈食品未來增長的線索,包括但不限於:
1)加密社區門店,拓展新區域覆蓋。未來五年仍然規劃1萬家新門店,鄉鎮店是展店的新方向,公司將持續深挖下沉市場空間。
2)加碼即時零售與智慧零售,打通線上線下,通過物聯網、AI等新技術加持,延展24小時門店,開闢新的業務時段空間。
3)會員運營是重點工程,今年單獨成立相關專業部門,結合線上運營,打通流量和會員之間的關係,通過會員運營提客單、提頻次。
4)品牌運營從提升品牌知名度過渡到品牌美譽度,通過社區生態渠道和消費者直接打通關係,未來推出"鍋寶"自有社交媒體內容。
5)今年計劃創新推出甜品、飲品和冰品等品類,在調味品中重點發力湯料,同時豐富在家庭做飯的三大媒介——食材、鍋具、調味品。
由此不難看出,鍋圈食品正在面向更廣闊的市場,打造更優的一站式在家吃飯解決方案。這已不僅僅是火鍋食材商或者食材零售企業的敘事,鍋圈食品的身上衍生和體現新的驅動力和角色,轉向社區餐飲零售龍頭。
另整理部分重要交流內容,以饗投資者。
Q1:鍋圈當下是更看重同店增長,還是門店擴張?
A1:要實現雙增長,一方面每家門店要高質量增長和效率提升,另一方面要繼續加密門店佈局,相輔相成。
一家門店的邏輯應該更深,深挖社區3000戶的消費潛力,往品類延展、頻次復購、場景延展方面發力。比如,以往鍋圈食品的消費場景主要是晚餐,像火鍋、燒烤等非剛需的晚餐,現在我們在往一日三餐的場景延展。
在品類上,中國的美食博大精深,28 種烹飪技法就代表28個餐飲品類,通過一家小店有限的食材和豐富的調味料及鍋具,可以創造出無限的美食方案。
同時,我國擁有超過4萬個鄉鎮,目前鍋圈在鄉鎮地區僅佈局幾百家門店。經過三年探索,鍋圈也已成功打造出鄉鎮市場的BC一體化的麥德龍模型,店內提供大包裝的、品類豐富的高蛋白質食材及冰淇淋產品。這一模式既能爲鄉鎮小B端客戶賦能,又能將大包裝食材精準輸送至農村地區,共同奠定未來幾年相對巨大的拓展空間。
Q2: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鍋圈店型越來越多,包括鄉鎮店、社區門店這幾類門店有什麼明確的特點?
A2:鍋圈在鄉鎮佈局的門店,定位類似於美國郊區的山姆會員店。鄉鎮周邊村莊衆多,村民的採購習慣呈現集中性與大容量特點,他們傾向於一次性採買大包、品類豐富的高蛋白質食材,以滿足家庭一週的飲食需求。鍋圈鄉鎮店精準契合這一需求,爲村民提供便捷且豐富的食材採購選擇。
社區門店以"快"爲核心運營理念,通過店、倉、配一體化的高效運作模式,實現商品的高流轉。爲了確保高效週轉,店內SKU數量不宜過多,這對門店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及面向C端消費者的運營能力也提出了極高要求。
另外,基於門店轉型,鍋圈總部未來將轉型爲中颱,着重攻克兩大核心問題。其一是構建適配的管控模式與組織結構,其二是創新問題。在這基礎上,要打造高性價比產品,增強商品粘性,優化商品組合,推出新穎套餐與爆款套餐。同時,總部運營模式也將大幅變革,品牌投放工作將下沉至基層,更貼近市場一線。
鍋圈還要積極擁抱四大外賣平臺,通過渠道輸送鍋圈的價值。
Q3:鍋圈在會員的增長上面有什麼祕訣?
A4:在會員運營方面,鍋圈通過抖音導流、門店引流、街頭拉新以及充值送鍋等方式,促使會員數量快速增長,今年增長速度還會更快。如此龐大的會員規模,蘊含着巨大運營空間,利用會員體系能夠有效提升客單價與消費頻次。
同時,還需與消費者直接互動,像會員積分、會員商城、會員福利價值、分級運營等,這構成了會員工程的核心內容。
Q4:上遊的單廠單品,是選擇易於從品類轉換成品牌來做嗎?是不是相對模式會比較重?
A5:鍋圈開設工廠是依據一桌菜的組合邏輯來佈局的。每個工廠各自產出一道菜,這些菜組合起來就能夠構成一桌豐盛的飯菜,底料、牛肉、羊肉、牛肉丸、肥腸、豆製品、蝦球、涼菜等食材一應俱全。
這一模式並不重,首先工廠有當地政府支持,工廠建成能夠帶來GDP增長、並且增加稅收收入、創造就業崗位。第二鍋圈會提供訂單支持,工廠一開辦起來就會有訂單,再加上憑藉自身品牌進行對外銷售,這樣算下來投資回報可能比開一家飯店還快。
Q5:在出海規劃上,鍋圈的策略是怎樣的?海外門店模型如何定位?
A2:鍋圈的出海策略是"區域化供應鏈"與"中國味道"相結合,同時滿足人們對美食"好吃不貴"的追求。甚至,未來鍋圈在海外的門店可能直接命名爲"中國味道"。
鍋圈將通過精心設計自身的運營效率,獲取差異化的競爭優勢,並實現規模化發展的優勢,比如在進行佈局選址時優先選擇人口密集且社區衆多的區域,最大程度地發揮效率設計帶來的優勢。
目前鍋圈仍處於探索階段。鍋圈想嘗試看看中國食品能否如同當年日本食品產業那樣,在激烈競爭中進軍海外市場,計劃先在華人聚集區推廣中國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