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再次以企業家與行業專家的雙重身份,提出了許多寶貴建議。
其中,支持“新三樣”產業鏈出海、加快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以及構建中國主導的供應鏈ESG審覈標準體系等核心建議,既是對產業痛點的精準把脈,也是對中國企業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檢驗。在這盤能源變革的大棋局中,以通威股份爲代表的頭部新能源企業技術突破與戰略佈局,恰是解碼中國新能源崛起路徑的關鍵密鑰。
劉漢元代表在通威集團全國兩會媒體見面會上發言(俞寧 攝)
一、推動“新三樣”出海:從產品輸出到標準引領
在全球碳中和浪潮下,光伏、鋰電、新能源汽車構成的“新三樣”已成爲中國製造的新名片。截至2024年底,我國光伏、鋰離子電池、新能源汽車全球市佔率分別達到85%、79.8%、70.4%。
但與此同時,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全球化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複雜局面:既要突破發達國家設置的碳關稅、技術性貿易壁壘,又要幫助發展中國家跨越傳統能源依賴的“資源詛咒”,同時還需應對全球供應鏈重構帶來的地緣政治風險。
通過搭建跨境貿易信息共享平臺、簡化通關流程、強化產業鏈協同等措施,推動“新三樣”全產業鏈出海,這一建議直擊上述產業痛點,本質上是對這“三重悖論”的系統迴應。
通威在出海實踐中早已提供了範例。其光伏組件已出口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4年新增開發南非、中東市場,並相繼與德國、巴西的知名企業簽署合作協議,出貨量位居全球TOP5。
在加速全球佈局的過程中,通威秉持着技術輸出與標準共建的理念推動全球合作。
近年來,通威技術突破的新聞不絕於耳,自主研發的N型組件多次刷新功率與效率世界紀錄,成爲行業技術標杆。今年2月21日,經國際權威認證機構TÜV測試,在2384*1303mm標準組件尺寸下,通威THC 210高效異質結組件功率達到783.2瓦,轉換效率突破25.21%,成功跨越780瓦的新高度,自2023年以來第10次刷新異質結組件功率與效率紀錄。
(來源網絡)
技術優勢同時轉化爲規則話語權,通威先後參與了《新能源行業企業合規管理體系規範》、《光伏組件綠色供應鏈評價規範》以及衆多其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的制定,有助於全球產業標準體系建設。
這種“技術+標準”的雙輪驅動,使通威從產品供應商升級爲全球能源轉型規則制定的參與者。
二、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從能源替代到系統重構
新型電力系統作爲能源革命的底層支撐,其本質是重構傳統電力系統與能源體系的運行邏輯,將“源隨荷動”的剛性供需模式轉變爲“源網荷儲”多向協同的動態平衡體系。加快特高壓通道建設、發展“源網荷儲”協同項目、構建綜合儲能體系、用AI爲新型電力系統賦能等建議,本質是通過技術融合與機制創新,破解能源轉型的“最後一公里”難題。
作爲能源資源與負荷逆向分佈的解決方案,特高壓技術以“高效、可靠、經濟”爲核心優勢,構建了“西電東送、北電南供”的能源運輸主動脈,截至2024年,我國已建成“19交20直”特高壓工程體系。
但棄風棄光現象仍然時有發生,外送通道滯後問題仍然存在,而超前建設是保障消納的核心前提。特高壓通道建設持續擴容,有助於提升光伏行業整體供應的穩定性。
與此同時,智能微電網、虛擬電廠等新業態的探索,推動了分佈式能源的就地平衡,使電力系統從“集中式+遠距離輸送”向“集中與分佈式結合”的混合模式演進,有助於能源空間分佈和利用效率的深度優化。
通威於今年正式展開了相關佈局。2月,通威在四川金堂落地了“源網荷儲”示範項目,也是四川首個跨區域源網荷儲一體化示範工程,實現了“生產製造在成都、場景應用在三州、綠電輸出到成都”多方協作,助力企業降低用能成本。
此外,針對電力系統靈活性不足的痛點,建設“抽水蓄能+新型儲能+電動汽車”的綜合儲能系統也是應有之義。這也是充分考慮了各種儲能形式的優點差異,各展所長。比如,抽水蓄能提供長時調峯能力,新型儲能(如鋰電)滿足短時高頻需求,電動汽車V2G技術形成移動儲能網絡,三者互補將推動儲能技術多路線並行發展。
在此基礎上,如果能加入AI技術整合數據流、能量流,構建虛擬電廠聚合平臺,可實現電力供需平衡的實時調控,並通過AI算法優化光儲協同,探索電力交易、碳資產管理等新盈利模式,不僅能強化新型電力系統運營,還能通過構建新商業模式探索新增長點。
三、構建中國主導的ESG標準體系: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引領
而當技術革新與系統重構逐步夯實能源轉型的物理基礎時,另一場關於全球供應鏈規則制定權的競爭已悄然展開——ESG標準體系的構建,正在成爲中國企業參與國際治理的新戰場。
在全球供應鏈深度重構的背景下,ESG標準已從企業治理工具演變爲國際貿易的“隱形門檻”。但中國企業在這樣新的規則體系下卻缺乏應用的話語權。
全球主流的GRI、ISO 26000、SASB等標準體系由歐美機構主導,中國企業在跨境貿易中需同時滿足多套認證要求,往往面臨較高的合規成本以及數據安全泄露風險,且基於中西方國情和所處發展階段差異,西方主導的標準體系往往會忽視中國企業實際情況和需求。
因此,劉漢元提出構建中國主導的ESG標準體系,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也可生態環境部或國家發改委)牽頭,聯合相關部委、行業協會、科研機構、龍頭企業與ESG領域專家學者,制定相應標準體系。
在充分研究歐美主流標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特色法規、產業特色、文化背景與發展目標,重新制定一套適用於全球的標準體系。這場標準變革的本質,是可持續發展話語權的重新分配,是“中國製造”實現向“中國標準”躍遷的體現。
四、結語
從"新三樣"出海催生的萬億級產業鏈,到新型電力系統構建的零碳底座,再到ESG標準體系爭奪的規則制定權,中國新能源產業的“三重突破”正在重構全球能源治理的底層邏輯。
站在2025年的歷史節點,通威的探索啓示我們:能源革命既是技術競賽,也是文明選擇。以新能源爲支點,中國正撬動一場關乎人類命運的綠色變革,而通威這樣的企業,正是這場變革中最堅定的扛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