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強大無匹的歐洲,緣何衰落至此?
格隆匯 11-30 17:32

談股論金,侃天侃地。大家好,我是格隆。今天我們繼續聚焦國家解剖這個系列: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的國家發展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富足,而有的國家如同受到詛咒一樣,在苦難的沼澤裏一遍遍輪迴?他們各自做對了什麼?又做錯了什麼?

今天我們來聚焦兩次工業革命發源地,曾經的世界霸主—歐洲。

有一種説法是,上帝把這個星球上最好的那塊土地給了歐洲人。這句話基本成立。

歐洲是世界上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沒有之一。它是全球海拔最低的洲,全州海拔500 米以上的山地僅佔17%,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平原面積佔比達到了全州總面積的60%,這是全球所有其他大洲都難望其項背的,而且氣候温和,風調雨順,極少有地震、洪水等天災。這也是為什麼人類最古老的文明,基本都起源於歐洲的原因。

從古希臘、古羅馬到文藝復興、再到啟蒙運動、工業革命,以及上世紀的兩場世界大戰,歐洲毫無疑問是過往五千年世界史敍事中最濃墨重彩的那一筆。

自地理大發現以來的五百年,在人類現代化進程的大舞台上,相繼出現了十個世界性大國,它們分別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前蘇聯、中國和美國。這十個大國中,有7個來自歐洲。

如今,我們依舊可以看到閃耀在歐洲歷史中的遙遠榮光,但,同時我們也無法忽視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如今的歐洲,更像一個只剩下空架子的沒落貴族,不但垂垂老去,甚至在加速衰敗,在這個星球上的影響力日漸暗淡。

比如,最新的歐元匯率,已經跌到了兩年來最低的水平。

歐元區PMI指數,也在10月也跌入榮枯線之下,48.1這個水平是疫情危機以來最差的,遠遠弱過預期。無獨有偶,歐洲央行最近警吿,歐元區可能面臨又一次債務危機。

那麼,歐洲究竟衰微到了什麼程度?格隆説一些核心數據,你就清楚了。

先看GDP。2008年,在那一年美國和歐盟在經濟規模上不分上下,然而,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和歐盟的經濟命運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先看這張1990年以來中美歐三大經濟體GDP全球佔比走勢圖:

很明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歐洲GDP為18.6萬億美元,中國GDP是4.58萬億,歐洲是中國的4倍還要多。

但13年後,中國已實現反超。

如果説與中國這個後起之秀比不公平,那與同為老牌的美國比會更明顯。2008年起源於美國的金融風暴,看似應該導致“美國的衰落”,然而現實卻遠非如此,最後美國扛住了,倒下的是歐洲。

2008年,美國GDP為14.8萬億美元,美國GDP只有歐盟GDP的80%。

16年後的2023年呢?

2023年,歐盟GDP為18.58萬億美元,美國的GDP卻已飆升至27.7萬億美元,美國的經濟規模,比整個歐盟大了50%。

這也就意味着,過去16年的時間,美國GDP大幅增長了87%,年均增速達4%。歐盟呢?16年時間,GDP不僅沒有增長,還下降了0.3%。

另一個歐洲衰敗的關鍵數據,體現在金融市場。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歐洲的Stock600強企業市值,與美國標普500指數的總市值,不相上下。

現如今呢?標普500的總市值已飆升至55.4萬億美元,而歐洲Stock600強企業的總市值仍11萬億美元,標普500總市值為歐洲600強企業5倍還有多。

在全球市值超萬億美元的9家公司中,美國獨佔8家,歐洲是0,一家都沒有,連蹤影都找不到。

美國五大公司Nvidia、蘋果 、微軟、亞馬遜和 Alphabet 的總市值超過 14 萬億美元,這五家公司的市值比整個歐洲600強企業的市值(約為 11 萬億美元)還多出3萬億美元。

經濟、資本市場的落後,折射的是歐洲在科技領域生產力遠落後於美國。衡量上市科技企業每單位投入產出比的科技生產率為例,在2008年,歐洲和美國科技企業的生產力還不分上下。16年之後呢?美國企業生產力提升了40%,歐洲企業呢?自2005年以來,就幾乎完全停滯不前。

歐洲衰落的另一個顯性特徵,是全歐洲的最優等生、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經濟的沒落。

德國自2021年後就再沒有見到像樣的增長,以致被戲稱為“歐洲病夫”。它缺席了美國引領的AI革命,曾經的優勢產業汽車、化工和精密機械也不約而同地進入萎縮。扣除建築後的工業生產,比2017年萎縮了16%。企業投資在過去20個季度裏有12個季度負增長。德國正在經歷戰後最嚴重的結構性衰退,曾經傲視天下的德國模式在崩塌。

問題是,德國是歐元區最大的增長引擎和財政補貼者,它三分之二的進口訂單是發往其他歐洲國家的。德國倒下,對歐洲整體經濟將是災難性的。

曾經人人豔羨的歐洲,因何會走到今天這步田地?

要知道,歐洲是亞當斯密和《國富論》的誕生地,是諾貝爾獎的故鄉,是兩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有着輝煌的創新歷史和科技研發土壤?

答案其實很簡單,兩個字—制度。

更具體點説,集體向左轉的思潮與做派。歐洲已經越來越滑向19世紀流行於西歐的空想社會主義,大政府、強監管、高福利、高税收、仇視資本、仇視市場、絕對自由、絕對公平。這些極左思潮與做法,嚴重戕害了歐洲的經濟潛力與活力,並引致了歐洲經濟競爭力的持續衰退。

歐洲具體做了什麼呢?

第一,過度監管

網上有一個段子“US innovates,EU regulates(美國創新,歐盟監管)”,調侃歐盟過於繁雜的監管規定。你會發現,當美國在建設發展AI的時候,歐洲在討論AI的倫理,;當美國在研究創新加密貨幣時,歐洲在強監管加密貨幣;當美國在創造新產業時,歐洲在保護舊產業。

尤其在全球數字經濟發展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歐洲卻出台了一系列監管法律。

具體有哪些呢?

比如用於隱私保護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用於可持續性披露的《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吿指令》和《可持續金融披露條例》、用於安全透明在線平台的《數字服務法案》以及近期出台的《歐盟人工智能法案》,而這是全球第一部監管AI的法案。

過於嚴苛的監管,意味着企業進行商業活動需要進行繁瑣的官僚審批程序,間接增加企業的合規成本。在法國,創辦一家公司需要84天,而在美國則只需4天。普華永道調研結果也顯示,單《通用數據保護條例》這一項法案,68%的美國公司預計需要花費100萬到1000萬美元來滿足其合規要求,9%的企業預算超過1000萬美元。

與政府四處伸手強監管一脈相承的,是全歐洲氾濫的對資本的仇視。無論是在柏林、巴黎還是斯德哥爾摩,每個歐洲國家都有相同的反創業心態。比如在柏林,“創業者”等同於“剝削者”,科技創始人在當地聚會上被稱為“資本主義寄生蟲”。當馬斯克準備在柏林建造一個超級工廠時,德國人集體上街抗議,“不要技術殖民主義”。

前不久,一名阿富汗移民闖入德國一個小鎮的民宅,用刀襲擊了正在開party的三個人。一名德國政治家對此發表言論:“我們餵養他們(移民),他們卻刺傷我們。”因為這個言論他被罰款18,000歐元。歐洲的極度左傾可見一斑。

與此對應的是,在硅谷和紐約這樣的地方,創始人備受推崇,冒險精神得到獎勵,失敗被視為學習,而非恥辱。

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呢?

資金、企業、人才紛紛出逃。

2013-2023年,歐洲風險資本投資,也就是投向初創企業的資金為80億美元,美國則高達520億美元,是歐洲的6.5倍;全球範圍內,美國的獨角獸公司份額為66%,歐洲僅為8%。

截至2024年11月18日,全球最大的7家科技公司都是美國公司,市值排名前10的科技公司中,沒有一家歐洲公司,排名前二十的科技公司中,也只有兩家歐洲公司—SAP和阿斯麥(ASML),位列第14、15位。

他們的市值呢?均不足3000億美元,還不到英偉達、蘋果和微軟的十分之一。

而歐洲本土為數不多的成功的科技公司,大多數也選擇遷往美國:比如Spotify遷到了紐約,Klarna在美國有大量業務。

企業不景氣,意味着就業機會少,工資低,這必然造成人才大量流失。大多數歐洲企業家會做出兩個選擇:第一,去美國,追求高薪工作(35萬美元以上的科技職位);第二,去東南亞,追求低生活成本來創業。

歐洲大學畢業生也會選擇逃離,大家看看下面這張各國大學畢業生流向圖,可以清楚看到,歐洲大學畢業生從本科到研究生到工作,留在歐洲本土的人數在不斷減少。去了哪裏呢?

去了美國。

第二,高福利、激進移民與高税收的相互捆綁與反噬

歐洲的那些政治精英們,已越來越把對空想社會主義的理解變成了意識形態的教條。他們熱衷於談論多樣性,卻在思想上越來越趨於單一;他們標榜包容,卻把不同意見推向敵對邊緣。他們不努力為人們提供平等發展的機會,卻大力鼓吹不勞而獲的結果平等,擁抱大政府、激進自由化、高福利高税收、娛樂至死、對抗甚至仇視資本和創新,最後失去進取和奮鬥精神。

表現之一,就是不斷強化自上個世紀50年代起建立的一套號稱從搖籃開始一直管到墳墓的高福利制度。

表現之二,就是像聖母一樣熱情擁抱移民,把左傾演繹到了極致。這是這些年歐洲最大的變化與政治正確。歐洲對非洲與中東國家實施開放的邊境政策和激進的移民政策,大量難民湧入,導致歐洲國家穆斯林人口激增。

在21世紀的前10年裏,歐洲的穆斯林增長率達到驚人的17%。歐盟共計19個國家中的穆斯林總數達到2300多萬,其中法國穆斯林人口比例已經達到人口總數的7.5%。

這些移民人口導致歐洲族羣摩擦和社會撕裂日益加劇,治安日益惡化。根據歐盟統計局的信息,2022年,盜竊案件較之上一年上升17.9%,搶劫案件增加了9.7%,入室盜竊案件增長了7.4%。

同時,寬鬆的移民政策也加大了國家機器的負擔,在經濟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歐洲主權債務風險直線上升。

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高福利的背後必然是高税收。歐洲的税率高到什麼程度呢?大家來看一看下面這張全球高税率國家圖:

2024年,全球個人所得税税率超過40%的國家有28個,分佈在歐洲的有多少個呢?

17個,佔比超過60%。

其中全球個人所得税税率超過50%的國家有9個,歐洲就佔了6席。

這必然讓許多為高福利托底的人覺得高度不公,從而加劇歐洲的資金和人才外流。

要知道,一個國家經濟得以持續增長的核心就在於創新、資金和人才。歐洲“極左”思潮與政策,壓制的恰恰是創新、資笨、人才,最後形成 “經濟死亡螺旋”。

其實,美國和歐盟,16年拉開的巨大差距,也是對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獲獎理論的一個有力佐證:美國政策包容穩定、嚴格保護私有財產,鼓勵創新,當然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更多資金,進而形成經濟的良性循環。歐洲則選擇了固步自封,更多的政府監管與干涉,更多的反資本、反創業、反創新,再厚實的家底,不被折騰完都是不可能的。

看明白了嗎,關鍵的關鍵,在於制度。

我是格隆。關注我,做個清醒的人。雖然有時太清醒了,也會伴隨很多苦惱,但,我向你保證,稀裏糊塗的代價一定會更大。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