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A股震盪上升,創業板指周升2.23%,滬指周升1.81%,深證成指周升1.66%。分行業來看,辦公用品、休閒用品、零售等升幅居前,海運、汽車、貴金屬等板塊走低。成交量有所企穩,市場上賺錢效應不錯。
11月A股整體走勢衝高回落,滬指累計升1.42%,深證成指升0.19%,創業板指升2.75%。
本週,美國11月非農數據、中國11月財新PMI、OPEC會議等將來襲。後市市場將如何演繹?且看最新十大券商策略彙總。
1. 中信策略:三類資金共振推動跨年行情
展望12月,預計中央經濟工作會將再次提振機構資金信心;預計四季度經濟數據穩中回升,地產領域價格信號局部好轉;外部的負面預期衝擊已階段性消化,人民幣有望企穩;機構資金、活躍資金和散户資金有望在12月形成共振,推動市場的跨年行情。
2. 中信建投:積極佈局,跨年行情漸行漸近
近期市場從盈利預期、流動性預期和風險偏好層面都呈現一定改善跡象。綜合看,繼續看好跨年行情,短期如市場還有震盪回調,投資者可考慮積極佈局。重點關注行業:非銀金融、地產鏈、消費電子、機械、建築、建材、鋼鐵、社會服務等。重點關注主題:新質生產力,兩重兩新,供給側優化,央國企市值管理等。
3. 國金證券:“春季躁動”行情已來,極致程度或超預期
預計國內“寬貨幣+寬財政”將促使從宏觀、中觀到微觀均迎來邊際改善的跡象。“春季躁動”有望提前開啟,上升斜率有望超市場預期。
12月行業配置:期待“春季躁動”,重視科技主題機會。反彈背後是信用預期修復及估值擴張,行業及個股選擇可重視:“分母端彈性”,看好中盤+超跌+低估值+回購+併購預期,且分子端掣肘較弱(ROE修復或現金流改善)的“成長>消費”。結構上,重視“科技牛”,包括科技相關設備需要尤其重視,①財政政策投資方向之一;②主題催化較多;③朱格拉週期受益品種。
4. 信達策略:當下的震盪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
短期A股策略觀點:牛市還在,但會通過震盪降速。建議配置順序:金融地產(政策最受益)>傳媒互聯網&消費電子(成長股中的價值股)>上游週期(產能格局好+需求擔心釋放已經充分)> 出海(長期邏輯好,短期美國大選後政策空窗期)> 消費(超跌)。
5. 華西策略:跨年行情啟動,“新質牛”是配置主線
展望12月,資金面和政策預期正在驅動A股走出一輪跨年行情,建議投資者積極把握。海外資金方面,隨着前期一攬子政策落地顯效,市場對四季度增長預期得到提振,疊加年底結匯需求支撐,我們預計短期可能出現美元高位震盪+人民幣匯率反彈的“雙強”局面,強美元引發的交易性外資流出將有所減弱;國內資金方面,11月出現年內權益類基金髮行高峯,有望為跨年A股市場帶來增量資金;政策層面,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或是樂觀情緒發酵的窗口期,“新質牛”相關主題性投資仍會較活躍。
6. 浙商策略:枕戈待旦,靜待“戰術謹慎期”結束
推測本輪日線調整有望在12月中上旬結束,屆時60日均線將有可能成為市場企穩上升的重要技術支撐。配置方面,基於“戰術謹慎期間逐漸度過,下探時機會大於風險”的判斷,其建議投資者枕戈待旦,在主要指數逐步完善調整結構、測試前期低點時擇機增加配置。行業方面,依舊堅持“大金融+泛科技”的配置方向,遵循“水往低處走”的原則,優先選擇上述板塊中升幅相對落後(尤其是強勢板塊中沒有升破10月8日高點)的標的。
7. 財通策略:市場正從“情緒市”轉向“復甦市”
行情節奏看,市場正從“情緒市”轉向“復甦市”,意味着行情:1)時間可以延展1-2個季度,空間可以從10%向30%樂觀水平展望。2)結構可能階段從風險偏好反彈、無風險利率加速下行驅動的中小成長,轉向分子端盈利驅動的大金融、順經濟週期板塊。配置建議:金融起+科技興。
8. 華安策略:從成長科技向消費和地產切換
12 月市場向下有支撐、繼續維持活躍尋找機會的熱情,但顯著向上動能也有待觀察,結構性機會較為突出,重點關注經濟工作會議定調和基本面改善持續性。對應到行業配置思路,經濟工作會議有望成為成長主題風格向消費、地產方向階段性機會轉換的重要催化劑。
會議前成長科技主題機會仍然活躍但波動加大,會議後消費、地產方向有望逐步成為階段性主線。因此在12月配置機會上,重點關注成長科技主題、內需估值或景氣修復兩條核心線索,具體包括成長科技、消費品、地產鏈三條主線。
9. 長江證券:政策轉向有助於佈局跨年行情
長江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戴清表示,牛市在途,佈局跨年行情。在牛市三部曲中,牛市第一階段通常由政策推動,第二階段是震盪整固,目前正處在這個階段,而牛市第三階段需要經濟加快復甦或新型產業兑現業績主線,這需要等待未來財政政策的進一步明確、科技主題的催化作用以及央國企併購政策的發酵等。
10. 東海證券:12月可關注四條主線
(1)風格分化延續,低估值紅利穩定性佔優,而小市值彈性為佳。(2)地方化債加速推進,一方面需要關注存量債務化解後對實體企業資金流動性的改善,另一方面關注支出端的跟進,包括環保、消費、民生領域相關的板塊。(3)地產銷售持續改善,保交樓持續推進,關注受益的上下游相關行業。(4)“搶出口”或提前至年內,關注出口鏈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