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一個普通人,究竟怎樣才能過好這一生?

先簡單粗暴定義一下何謂過好這一生:自由、富足且有尊嚴地過一生。或者,至少後半生。

先拋一個問題給大家:你覺得,作為一個普通人,想要過好這一生,哪些質素是最必備的?

品行?學歷?家世?勤奮與汗水?……

在我看來,以上都是,但也都不是。

都是,是因為以上每一條散點因子在某種情形下,或都有作用。都不是,則是因為以上所有因子都無法組合成一個確定性的邏輯閉環。

比如,類似悲憫、善良這些優秀的品行。

至於學歷,早已今非昔比,尤其是在當今學歷貶值速度比貨幣貶值速度還快的情形下。邏輯很簡單,學歷不代表學識。

據説上海某著名高校,90%以上學生是B站的註冊用户,這意味着什麼,相信瞭解B站調性的人非常清楚。學歷更不代表某種承諾或保障,不然美團上不會有6萬研究生在送外賣。

而如果你生活在1967年,你就算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你也只能上山下鄉。長江中游某省交運系統那個炫權出名的周公子劼説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怕你會讀書啊?名校研究生都別想容易進我單位。那個人當年仗着自己會讀書,看不起我這種靠父母的人,呵呵,社會會教他做人”。

家世呢?家世很重要。

但很遺憾,絕大多數普通人的家世都乏善可陳,聊勝於無,基本無法對人生起到什麼真正的支撐。

我們經常聽説一句話,説現在寒門已越來越難有機會了。這其實是想多了。沒落了的豪門,才能稱為寒門。無論豪門、寒門,首先你得是個門閥。我們絕大多數人所謂的家世,以及家世後面能捆綁的可憐資源,離“門”有相當距離。在真正有家世的極少數人眼裏,其實都是他們嫌棄不要的駑馬棧豆而已。

我看到某中部四線城市的城管招聘,報名者竟然不少北大、清華的博碩,就可見一斑。

至於勤奮和汗水,從來都不是改變命運的第一路徑。事實上,如果認知錯了,大方向錯了,你每多走一步,每多流一滴汗,都是挨更多打的理由。所以有句玩笑話是這麼説的:年輕人,你不要年紀輕輕就覺得進入了人生低谷,你未來下降的空間還大着呢。

那麼,一個非富非貴的普通人,究竟要靠什麼,才能過好這一生?

一外一內,兩點而已。

外靠環境,內靠認知。

環境是你人生的一級資產配置——這句話我想説三遍,請務必記住。

絕大多數普通人會把外部環境當成他人生模型裏只能被動接受、不能主動調整的常量,而去放棄選擇,乃至根本忽略。

環境你或無法左右,但,至少,你可以選擇——當然,這種選擇,短期沉默成本或會很高,且需要大智慧,大勇氣,極不容易。但一旦做到,你人生的長期超額收益將會足夠大。

大環境究竟有多重要?我們不妨借用兩句話。

第一句是2006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一生為消除貧困而戰、有“窮人銀行家”之稱的孟加拉人尤努斯説的:“最好的樹種,種在森林裏就是大樹,種到花盆裏就成為高不過一米的盆景。這不是種子的錯,是盆容量大小的問題。這個花盆,就是我們的社會”。

第二句話是:“歷史書上最輕描淡寫卻又最觸目驚心的一句話是:我們走了一些彎路。時代的一粒灰塵,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大山。時代的一個迴旋,於個人,或許就是一輩子。”

二戰後亞洲人均GDP最高的國家是緬甸,但經過軍政府70年的治理,這個國家已淪為亞洲最窮的國家之一,你生命的70年如果恰好與這個階段重合,你用盡全力,也大概率過不好這一生。類似例子還包括擁有3000億桶石油儲量,卻只不到三千萬人、曾經拉美最富有的委內瑞拉,擁有1560億桶石油儲量、上世紀70年代亞太最富有的伊朗,但如果你是生活在1979年之後的伊朗,或者是1999年之後的委內瑞拉,哪怕你擁有愛因斯坦的天分和米開朗基羅的才華,你也大概率一被子籍籍無名,戰戰兢兢,苟且一生。

我們自己兩千年曆史的干戈征伐也説明這一點。秦漢交接短短十年,在籍人口從約3000萬一口氣跌落到約1600萬,近一半人口死於戰火。從184年黃巾起義到280年晉滅吳,這一百年大致算三國時期,在籍人口從約5600萬減少到約1600萬,70%的人口沒了,這就是曹操詩中描繪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哪怕是最強大的唐王朝,安史之亂8年時間,在籍人口從約6800萬跌落到約1700萬,8成的人口消失了。最後一個王朝滿清,13年太平天國的結果是,“江南十室九空

你看小説、電視劇裏描繪這種時代金戈鐵馬,波瀾壯闊,英雄輩出,但,前提是,你不是被張獻忠的軍隊丟進磨盤磨碎充作軍糧的那一個,也不是“江南十室九空”裏的那個九空。

秦漢以來兩千年曆史,因戰亂非正常死亡的人數超過了6億。復旦大學做過一個課題,課題裏的結論是:滿清一朝276年,留下了後代的人,只佔總人口的約13%。其他人,都在各種戰亂、饑荒、疫病中消逝無蹤。

讓你穿越回任何這某一時間段,不要説過好這一生了,你但凡有活下去的勇氣,我都服你。

再舉一個離我們很近的例子。上世紀,數千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如果你也出生在那個年代,你唯一的機會在於決不放棄,田間地頭始終堅持學習,這樣在1977年高考時,幸運地成為77級中的一員——所有知青中1%的幸運兒。

更直接的例子是離我們最近的經濟走勢。我經常對商學院那些企業家學員説的一句話是:你們一定要認清楚,過去這些年你賺的錢,究竟有多少是因為你自身的聰慧與勤勉,有多少隻是因為時代大環境大洪流的慷慨賜予?

巴菲特曾説過,我能在投資上取得這些成績,只是因為我在美國——很多人以為他是謙遜。其實不是。你去看看他解釋為什麼賣出台積電的邏輯,就能知道他説上面的話,是發自肺腑的。

這類例子不勝枚舉。

在大環境面前,絕大多數人除了接受與順從,並無太多選擇。

所以,你在哪裏,非常重要。

有的人,經過千辛萬苦的跋涉才抵達羅馬。但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羅馬。

你一輩子努力奮鬥達到的最高點,或只是別人的起點。

作為一介凡民,你可能無法左右大環境,但,感謝上蒼,你至少可以選擇。

遊牧民族、動物都會逐水草而居,這是天性,也是大智慧。所以我會非常佩服那些歷盡千辛萬苦,忍辱負重,從農村來到城市,從四線城市到二線、一線艱辛打拼的人。不要沉迷和相信農村振興這種宣傳。人類幾乎所有國家的經濟發展史都表明了一個共同的規律:社會的資源,都會越來越向核心城市集中。農村資源只會因為虹吸效應而變得越來越稀缺。你在城裏的打拼也許也很卷很累,但請你務必相信,你在農村這樣一個資源稀缺的環境裏打拼,只會更卷,更累。

我也會祝福那些飄洋過海、異國他鄉努力打拼的人。他們其實是在為自己、為自己的孩子,做人生的一級資產配置——這種配置,需要大視野,大格局,以及足夠的勇氣和執行力。

這個世界上有45個國家,人均GDP在2萬美金以上,有33個國家人均GDP在3萬美金以上。人均GDP意味着什麼,我在我其他視頻種做過解讀,大家去參考。

説完了大環境,我們接着展開普通人過好這一生的第二核心要素:認知。

網上有一句描述人的認知差異之大的金句:時代的一粒灰塵,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大山。落在傻缺頭上,就是一盤大棋。

關於認知,在投資圈,我們都耳熟能詳另一句話:

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範圍之外的錢,除非你靠運氣,但是靠運氣賺到的錢,最後往往又會靠實力虧掉,這是一種必然。你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你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你所虧的每一分錢,都是因為對這個世界認知有缺陷。這個世界最大的公平在於,當一個人的財富大於自己認知的時候,這個社會有100種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認知和財富相匹配為止。

投資如此,人生更是如此。

我去年出版過一本書,《通往自由之路》。在這本書裏,我寫了這麼一段話:

“認知於人生究竟有多重要?平民子弟,真正明白社會真相,普遍已經40歲左右了,已經進不了圈子,擠不上桌子了。富貴子弟,最多25歲上下就已洞若觀火,殺伐果斷。

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只是因為他們更早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更早學會了察言觀色,更早學會了見風使舵,更早學會了趨炎附勢,更早學會了巧言令色,更早學會了見人説人話,見鬼説鬼話,如此而已。而以上這些,與其説是優點,毋寧説是飲鴆止渴的毒藥,因為本質上都是欺騙,在一個契約規則成熟的社會,根本就不可能幫助他長期走高走遠。

原生家庭,或是普通人翻身最大的阻力。很可惜,多數人明白這一點時,都已經太晚。而有些人,則終其一生都不會明白這個道理。底層的父母,自己都沒活明白,他們自己的很多選擇都是錯的,更罔談為子女指點迷津。

人生最大的浪費,不是金錢,而是奮鬥了半生,發現自己拼命趟的路錯了,方向偏了,再回頭,為時已晚。普通人常走彎路,還是因為他的認知有侷限性,尤其身邊能影響和幫助他的人認知,存在巨大的侷限。

更難堪的事實是,為數不少的人,不但談不上認知,而是蠢而不自知。

我們這個社會有太多的人,考上大學就是他人生的頂點。他所有的學識與認知,以及人生觀、世界觀,都來自上大學前或大學時課堂上聽過的課、讀過的教科書。相當多的人,從大學畢業始,就再也不會讀一本書。這導致絕大多數普通人的人生,其實都是由一堆似是而非、錯誤乃至荒謬的認知組成的,而他整個人生的路徑與軌跡,就是在這些千瘡百孔、支離破碎的認知指導下完成的。

事實上,只要沒有後天的進一步持續系統學習,多數人頭腦裏冒出的幾乎任何一個詞,就都已經擁有了它確定的、不可更改的氣味。在聽聞這些詞後,普通人的行為反應不再是思考,而是本能的條件反射。比如多數人聽到舊社會,就一定想到“萬惡”,一提到農民起義,就一定是“可歌可泣”,一看到富人,頭腦馬上蹦出的大概率是錢來路不正、奸詐狡猾、冷血、紙醉金迷、家庭內部爾虞我詐、生活不幸福之類,反倒是看到“窮人”這樣的字眼,我們會不自覺,甚至一廂情願地往“淳樸、善良、雖然清貧但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等方向聯想。

這類認知,如果不影響你的日常行為的理性,倒也無傷大雅。但很遺憾,恰恰是這類條件反射的認知,支配着絕大多數普通人從晚飯用哪個企業生產的菜油、兒子結婚買哪個國家的手機或汽車、到可能仇富、仇資的幾乎全部人生細節。

我在《通往自由之路》這本書的第八章《關於財富》裏,用四篇文章《你的財富,永遠超不過你的認知》、《仇富是最愚蠢的人類行為,沒有之一》、《愚昧是最卑賤的貧窮》、《甘於貧窮是一種可恥》,來闡述了這些荒謬膚淺認知支配普通人行為的危害——用常識都可以想得出來,究竟是一個富可敵國的人身上值得你學的東西更多、更值得你靠近,還是一個一輩子窮困潦倒的人身上值得你學習的東西更多?究竟是有錢的幸福機率更大一些,還是吃了上頓愁下頓的生活幸福機率更大一些?

最關鍵,你一旦形成這種認知,你會自覺不自覺退出爭取財富的競爭,並逐步喪失獲取財富的能力。你的甘貧樂道,只是令追逐財富的路不再那麼擁擠,只是成就了那些刻意宣揚這類理論的“有心”人。

當然,你也不是沒有收穫。你的收穫,大概率是家徒四壁、自己滿身的疲憊、孩兒輩的艱辛,以及怨天尤人,越來越失衡的內心。

那麼,如何進化與校正認知?

無他,惟學習。持續的學習,以及,成體系的學習。

不會、不懂、認知錯的,才需要學習,這意味着不斷的自我否定。這逆人性,所以並不容易。饒是如此,你還是要堅持學習。

否則,中國有14億人,憑什麼跑出來的是非富非貴的你?

只是學習是不夠的。散點狀、碎片化學習,不如不學。這種沒有內在邏輯關聯、鈎稽關係的點狀知識,與其説是知識,毋寧説是你社交裝A的談資,沒有意義。你必須成體系的學。否則,你就算讀了再多書,懂了再多人生道理,你也過不好這一生。

注:本文摘錄自格隆博士視頻節目,想觀看更多關於格隆博士的精彩視頻內容,請搜索並關注格隆博士(抖音+微信視頻號)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