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我們為什麼總被卡脖子?
格隆匯 06-09 19:10

此時此刻,算力就是生產力,就是財富的象徵。

手握算力的英偉達,儼然成了超級怪獸,正在3萬億美元市值之上一路狂飆。

但大洋對岸的這場狂歡,似乎與我們沒啥關係。

這兩年,美國商務部一而再出台芯片禁令,限制包括英偉達、AMD和英特爾在內的CPU與GPU的出口,尤其是針對中國市場。

每當看到這些新聞,不少人就義憤填膺,怒罵不止,又卡我們脖子!

但客觀來説,東西是別人的。賣不賣、賣給誰,當然是別人説了算。

埋怨又能有啥用?

真正應該思考的是什麼?

為什麼別人不願意賣給我們?為什麼我們沒有這些技術。

重點是後者。

01

根源問題是什麼?

有一句話被我們奉為聖經:落後就要捱打。

這句話,是在百年國恥中,經由幾代中國人的憋屈油然而生的。

那麼,你想過沒有,究竟是什麼落後了,才會捱打?

1840年,大清的國門被西洋人用堅船利炮強行打開。朝廷覺得自己是輸在武器上,所以開展了浩浩蕩蕩的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的宗旨,所有人都耳熟能詳:師夷長技以制夷。

很明顯,從那個時候開始,大家的一致想法,是“技”落後了、武器落後了,所以捱打了。

怎麼才能快速獲得“技”,最簡單的就是買。

買槍、買大炮、買軍艦……大清國雖然積弱,財力還是足夠的。

緊接着大家又開始思考:“技”是怎麼來的?

萬一別人不賣給我們了,怎麼才能讓威力巨大的熱武器,源源不斷的出現?

買工廠?漢陽兵工廠、輪船招商局(招商局集團前身)、江南造船廠等等廠子都辦起來了。

但道理不還是一樣麼?工廠又是怎麼來的?

1880年代,清廷給北洋軍裝備的那一批主力艦,確實是夠強,亞洲第一、世界第九。

但幾十年洋務運動搞下來,老百姓普遍還是騎着毛驢趕着牛,基本沒出什麼科技人才,不論是武器還是工廠裏的機器,壞了自己都沒法修。

怎麼才能擁有科研人才、技術人才、核心設備等等一系列東西,從而真正提高工業水平?

亞洲第一艦隊,北洋水師

不搞清楚這些問題,技術永遠只能找外人買。

最後養成習慣,越學越跟不上。

可惜,對手不會再給你更多時間反省,外界科技的進步速度是很快的。

到1890年代,一度號稱無敵的北洋戰艦就基本落伍了。

所以甲午海戰匆匆爆發時,北洋水師的規模雖然遠超日本,但無論是總噸位、火炮、彈威力還是後勤保障各個方面,都已經全面落後對手。

再後來,大清亡了,革命的革命、起義的起義,中國陷入軍閥混戰,大家更加沒時間去思考這些問題。

……

甚至直到最近幾十年,在真正解決吃飽飯問題之前,我們依然沒有深入去改變這些問題。

最典型的就是教育。

為了快點把物質條件搞上去,舉國上下的眼睛,都盯在工科上——都不是理工科,只是理工科中的工科。

文科就更不必説了,這些年社會輿論從對文科生不重視,到現在甚至演變成了鄙視。

看下面這張圖,工科和文科應屆生的就業率,完全就是兩個極端。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我們的潛意識裏,認為沒有必要給文科生提供更多的崗位,收益太低了。

為什麼?工科才是最實際、可以直接投入生產的技術。

歸根結底,還是在師夷長技以制夷,還是全身心瞄準在“技”上面。

我們似乎永遠在這個圈子裏打轉。

實際上,宏觀來看,產生技術的前提是有自成體系的理論,而理論又必須在濃郁的人文思考氛圍中產生。

某種程度上而言,文科→理科→工科,就是爸爸、兒子、孫子的關係。

試問,你再牛逼,沒有你爸爸能有你嗎?沒有你爺爺能有你爸爸嗎?

只盯着孫子,固然能直接就使用最新的技術,幾十年就能頂別人幾百年的發展進程。

這不是廢話嗎,別人幾百年的成果你拿來直接用,效率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短時間看沒什麼,“拿來主義”的確是性價比最高的方式,很爽。

但時間長了,部分清醒的人都回過味兒來了,似乎不對勁。

我們得改!

但現實並不會隨人的意志兒轉移,原因與當年北洋水師面臨的困境相似:

外界的進步速度是很快的。

那麼今時今日,在面對未來的問題上,我們會不會、能不能有所改變?

02

無盡的循環

這兩年,大模型橫空出世,國內輿論直接就炸了。

在民族榮譽感極度爆棚的時候,我們突然感受到了什麼叫做代差。

很多人爭論的焦點,還是在芯片這回事上。

一張嘴就是,我們的AI之所以玩不轉,是因為在芯片上被卡脖子了,別人不賣給我們!

現在XXX中國企業突破了多少多少納米,國產替代指日可待!

……

如此種種,總給人一種錯覺:

就好像如果能買到最先進的芯片、卡脖子問題解決了,國內大廠有了足夠的算力,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真的是這樣嗎?

真的不是這樣!

芯片是什麼?它依然是“技”,是理論的產物,是在有創新的人文氛圍中自然而然、必然會產生的一種產品。

為什麼,直到意識到被卡脖子了,才想着要去自研芯片?

這種感覺就像什麼呢?

不論是一百多年前、還是過去幾十年、甚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總是隻想着抄答案,而不去關注產生答案的這個過程。

只要我們仍然困於這種邏輯錯誤中,就永遠會在關鍵技術上被卡脖子。

如果走不出去,説實在的,就算現在解決了被卡脖子的芯片技術,我們真的能跟上AI時代的浪潮嗎?

這不是滅自己志氣、長別人威風,客觀陳述下事實。

“有了足夠多的算力,就能訓練出最先進的AI,甚至還能實現反超。”

這種觀點的搞笑程度,就相當於我燒足夠多的柴,就能把飛船推上太空一樣。

就是這麼滑稽。

就算你燒柴的能源比火箭多一萬倍又怎麼樣?全部都是無效功。

在GPT真正成功之前,國內沒有任何一家團隊有過做大模型的想法。

而OpenAI是2015年成立的,你能説大家沒聽説過這種方向嗎?

肯定都是知道的,但如果不看到實際的利益,是沒人願意去做的。

於是你能看到,從無人無津倒突然爆火,在最基本的算力問題都沒有解決的時候,市場上突然出現了“百模大戰”的混沌場面。

要麼不搞,要麼扎堆去搞。

搞得好不好呢?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24年初,國內已有243家AI大模型。

其中,通用模型39個,行業類的金融模型25個,工業模型23個,科研17個,醫學13個,教育13個。

印象中,每當某個大模型出來,該公司必拿GPT3.5或者4對標,宣稱在某些方面“不落下風”,有的號稱在參數更少的情況下性能相當,有的甚至宣稱“全面領先”。

實際上體驗過的都清楚,差距真的很大,離3.5都還有很大差距。

什麼意思呢?

就是你永遠是一個模仿的角色,而且模仿得很死板。

為什麼會這樣?

訓練大模型,不僅需要算力、算法和數據這些能夠用價值衡量的東西,還有一個關鍵點很多人都忽視了:以什麼為指導。

AI大模型是模仿人腦的,可以把它看做是一個嬰兒。

在各種物質條件都充足的情況下,你要怎麼去教他,才能讓他往正確的方向成長?

AI是強大的工具而不是人,你以普世價值去引導訓練他,他才能健康而全面成長;若以XX主義、讓他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那你最後得到的,要麼是個怪物、要麼是個低能兒。

這可能是原因之一,只能説是可能。

最後會造成什麼結果?自己的大模型能用、但用得不爽,我們還是得花錢去用別人的大模型。

要是別人不給中國IP用户使用怎麼辦?又是卡脖子。

然後,我們很可能再經歷一次今天的輪迴。

所以無論是宏觀還是個人層面,在AI時代,在生產力大爆發的時代,在規模優勢越來越不吃香的年代,在人口紅利越來越稀薄的年代。

我們最需要突破的,是認知的問題。

只有認知的邏輯改進了,才有可能在未來更長的時間維度中,不再出現所謂的“卡脖子”問題。

03

尾聲

以上所説的,不帶有任何惡意。

我們討論的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而不是去評判對不對。

這是現實,我們需要正視差距。

當然,也沒必要盲目悲觀。

就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底層技術一樣是別人的,但中國市場依然湧現出微信、支付寶、抖音、TikTok等殺手級C端應用。

你可以質疑他們有抄襲之嫌,但沒人能否定它們的成功。

回到現在,如果説AI目前還處於發芽的階段,那麼國內公司真正的機會,至少要等到開花結果階段。

等國內大模型繼續爬坡,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國內還會再次蹦出一堆C端爆款,再像如今的Tik Tok那樣席捲全球。

AI的0-1要看America, 1-10則要看China。

西方市場更擅長創造工具,東方市場更擅長利用工具。

這不是諷刺,也不是吹誰貶誰。

只是比較難受的是,等再下一輪變革出現時:我們依然要等對方先0-1,然後再去嘗試1-10。

每個國家、每個市場都有不同的經歷和特長,我認為是可以客觀看待的。(全文完)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