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恐怖的人形機器人

全球第一家人形機器人獨角獸誕生了!

繼1月底與微軟洽談後,機器人初創公司Figure AI還在尋找更多金主。

已經確定的投資者及機構如下:

1,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投資 1 億美元;2,微軟,9500 萬美元;3,OpenAI ,500 萬美元。4,英偉達與亞馬遜的附屬基金,各自5000 萬美元;6,英特爾風投部門, 2500 萬美元;7,LG Innotek , 850 萬美元;8,三星投資集團, 500 萬美元;9,Parkway Venture Capital , 1 億美元;10,Align Ventures , 9000 萬美元;11,Aliya Capital Partners , 2000 萬美元……(還有一大串金額較小的,略過)

總融資額為 6.75 億美元,投後估值達到 27 億美元左右。

但眾所周知,目前人形機器人風頭最盛的是誰?馬斯克。

科技大佬們如此集中的大規模投資,瞬間就把美國科技圈子劃分為特斯拉和非特斯拉兩派,涇渭分明。

如此針鋒相對,很明顯就是絕不讓老馬吃獨食。

01

執着的理由

關於機器人的外形是否一定要和人類一樣,質疑聲從未停過。

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人形機器人是多餘的研究。

人類的獨特,在於想象力出眾和團隊分工協作。

但從身體構造來看,我們的生存能力並不強,既不耐寒也不耐熱 ,一到夜晚就成了瞎子。

運動能力更是差勁,肌肉必須後天鍛鍊,不像動物一樣天生就有,負重不如馬、跑得沒貓狗快、不會飛、不擅長游泳、跳得也不高。

一個並不完美的構造,為什麼要將之作為範本?

比如,人只有兩隻手,難道機器人也要限制成兩隻手?

為什麼要設計一個腦袋?如果是為了放傳感器,全身分佈放置豈不更好?

為什麼要有腿?在陸地上行進,履帶車效率更高。

至於跳躍,讓機器人跳起來所需的功率,都能夠飛行了。

都能飛了,還要腿幹什麼?

以一般的眼光來看,機器人做成人形,是完全沒必要的。

既然如此,科技大佬們為什麼還要燒大錢、花大力氣去研發人形機器人?

首先,最淺顯的一方面:

人類形態更容易喚起投資者、消費者和網民的認同感,更容易圈錢。

這一波AI浪潮,掀起了技術革命的同時,也引爆了全球科幻圈子。

比如,對馬斯克而言,至少在未來幾年,他的擎天柱最終能否商業化並不重要,只需要將這些宣傳噱頭與自己捆綁在一起,就能順利賣出更多車,股價節節攀升。

在商言商,這是科技大佬們必然有的想法。不過除此之外,或許還有更深的一方面:

因為他們所追求的是普適性,是更大的商業價值。

任何一種商品,必須是每個人都能使用的,而不是少數人的專屬。

但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所有人形的、非人形的機器人,從功能上而言,只能適用單一場景——這實際上就不能稱之為機器人,頂多是具備一定智能的機器。

既然帶個“人”字,至少要具備一定的交流能力,能適用於人類社會。

而人類社會中的絕大多數建築與工具,都是為了方便人的使用而設計的。

比如,成年人的平均身高170cm、體重70kg,那麼汽車、房門、桌椅、走道等私人的、非私人的任何物品、設施,都是以這個標準生產建造的。

所以,如果要造一台通用機器人,理論上人形機器人才最合適。

凡是人類能用的工具,它都能夠直接使用。我們不需要為機器人專門設計另外一套標準、工具和環境。

簡而言之,就是為了方便。

但這裏有個非常矛盾的點:

人形機器人在人類社會的優勢是通用性,但這同樣是限制它商業化落地的最大障礙。

不同於工業機器人只需要完成某項單一任務,人形機器人得在開放式的環境中,完成更復雜的任務。

而當前階段的所有人形機器人,要麼依然只能針對單一場景的單一任務,要麼就必需有開發人員實時控制,無法直接給普通人使用。

何解?

因為過去的人形機器人,並不具備交互性。

更精準點説,並不具備普適的交互性,只有掌握了相關技能的研究人員才能與機器人交互。

越來越成熟的大模型,或許能解決這個硬傷。

02

相輔相成

大模型越發成熟,於人形機器人最大的意義,是讓它越來越具備通用性。

其實早在去年,日本東京大學團隊就開發了全球第一個由GPT-4驅動的人形機器人Alter3。

它最大的亮點,就在於使用者並不需要具備任何專業知識,只需要與機器人進行自然語言交互,就能指示它執行各種任務。

它是怎麼做到的呢?

主要通過兩種技術,zero-shot(零樣本學習)和CoT(思維鏈),GPT-4才能將人類的自然語言轉換成機器人能理解的代碼。

比如,你對Alter3説“笑一個”,它會先向GPT-4詢問,什麼是笑、怎麼表現出來,然後GPT將答案轉換成Python代碼,機器人再根據代碼完成面部動作。

這個過程看起來很複雜,但在人的肉眼中,幾乎是0延遲的。

更厲害的是,Alter3還擁有糾錯能力——它能根據使用者的的口頭反饋,事實調整自身行為。

這種極強的靈活性,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為學習能力。

Alter3已經足夠神奇,但它已經是過去式。

是的,就是這麼快,AI迭代的速度遠超以往任何技術。

最初,GPT只是個單純的文字對話模型;2023年9月,語音和圖像功能正式上線,大力發展多模態技術;到今年,以GPT為基礎的視頻生成模型Sora又問世。

這一步一步,蹭蹭遞進,你覺得像什麼?

OpenAI要讓自己的大模型,越來越符合人腦的標準。

人腦最基本的能力是什麼?五感神經。

語音功能可以理解為大模型的聽覺神經,圖像→視頻可以理解為視覺神經。

有人覺得不對,大模型生成的圖片、視頻,都是根據人的指示來的,並不是它自己“看”到的。

但想想看,我們人看到的東西,就是直接“看”到的麼?

我們的眼睛“看”到的任何靜止的、運動的事物,都是腦神經對光信息反饋,從而形成的一種視覺效果。

這與大模型根據信息指令,生成圖像、視頻,邏輯上是一樣的。

區別只在於,我們的信息源於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大模型的信息源是一串串代碼。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以後再具體討論……

回到主題。

既然大模型能在短時間具備視覺、聽覺,那麼另外的嗅覺、味覺、觸覺,想必也很快會實現。

但問題又來了。

嗅覺我不太理解,而味覺、觸覺的產生,必須與外界有實際接觸,單靠大模型怎麼可能辦得到?

僅靠AI自己當然不行,所以它需要載體、需要一系列成套的“器官”,也就是黃仁勛一再強調的“具身智能”。

什麼樣的人造器官才能還原出我們想象中的五感? 

最簡單的,當然是直接模仿人的身體構造。

至少在現在看來,人形的“具身智能”是完善多模態大模型的最優解。

而在大模型五感越來越成熟的同時,人形機器人的功能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具備普適性。

大模型是大腦、人形機器人是肉體,兩者相互輔助、共同進化。

這是個非常優美的良性循環。

只要算力、硬件技術跟得上,電影裏的那種智能機器人,也就不遠了。

看到這裏,是不是有點細思極恐的感覺。或許,人類自己也是這麼誕生的?

誰又是我們的master?

03

在的價

一旦真正的智能機器人出現,它們有多大的價值,是很明瞭的。

除了老生常談的家務、養老、學習、伴侶等,更重要的是充當勞動力。

我們普通人往往擔心,機器人會不會搶走自己的範圍。

但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更大的威脅不是機器人是否會取代人力,而是智能機器人能否及時到來。

老齡化越來越普遍,目前全球大部分經濟體,尤其是發達經濟體,失業率都達到了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勞動力嚴重短缺。

比如日本,預計每年將減少40萬勞動力。

照此趨勢,到2030年,全球預計將產生8520萬人的缺口,導致8.452萬億美元的損失,相當於日本+德國GDP之和。

這種時候,能7×24小時無怨言工作的機器人,就顯得尤為可愛了。

這裏需要再強調一下,為什麼一定要人形機器人。

因為勞動力的短缺,普遍存在於各行各業,並不只是製造業。

如果只是在工廠勞作,不需要管外形,實用就行。

但正如上文所説,機器人想要進入人類社會的所有行業,最好是具備普適性,能夠在現有的社會中直接使用。

不論服務生、收銀員還是教師、司機、掃大街的等等等等,它們都能勝任。

這樣的未來,想必是美好的,就像電影和小説裏描述的那樣。

其中藴含的市場,想必是極為巨大的。

根據馬斯克描述,全球勞動力市場將高達40萬億美元,是電動車市場的10倍,可能還低估了。

但機器人畢竟不是人,所謂外形,都只是人為的造物。

金錢與慾望的火焰,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燒到對未知的敬畏。

Robot一詞,源於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筆下的《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原型為“Robota”,在捷克語中為“苦力”的意思。

羅素姆公司大量製造機器人奴隸,它們擁有人類的外貌,日復一日從事繁重的勞動。在海倫娜等理性主義者的幫助下,Robota逐漸擁有自我意識,開始對自己的社會地位不滿。

起義爆發,人類被屠殺殆盡,只有像機器人一樣用自己雙手勞動的阿爾奎斯特存活。

統治世界後,Robota們痛苦地發現,技術資料已被人類焚燬。為了創造後代,它們請求阿爾奎斯製造新的機器人,並自願成為實驗材料。

然而,阿爾奎斯特能力有限,儘管肢解了一個又一個Robota,也無法成為新紀元的上帝。絕望之際,一對男女機器人突然進化出人類獨有的情感——愛情,擁有了繁殖後代的能力。

新的亞當和夏娃誕生了,世界得以延續。

哈利路亞!

……

只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人形機器人能成為人類永遠的好幫手,而不是如Robota那般,順手把我們送走……(全文完)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