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天風研究;作者:孫彬彬團隊
摘 要
直觀來看,利率與庫存週期正相關。除疫情期間外,從主動去庫到被動去庫,利率基本也到達週期性低點。
對於當前,庫存在相對低位,PPI可能有所回升,雖然M1尚未反轉上行,但畢竟需。求和價格大概率築底,市場由此關注下半年特別是四季度庫存週期企穩的可能性,或許指向債市存在一定壓力。
需要注意的是,庫存週期的階段變化並不具備歷史的經驗穩定性,政策變量強弱影響較大。在庫存週期中,利率走勢實際取決於政策與實體的組合,簡化而言仍然是寬貨幣與寬信用的對比關係。
對於當前,關鍵還是在於增量政策。因為內外壓力下,宏觀狀態可能是築底,擺脱築底仍需要更有針對性和更有力度的增量政策。
邏輯上增量政策落地,或者是中長期貸款,或者是社融,所以從關注庫存週期的角度分析利率走勢,我們建議繼續關注增量政策行為,特別是對應金融工具的運用情況。
市場對庫存週期的關切逐漸提升。庫存週期怎麼看?庫存週期什麼時候見底?對利率有何指向意義?
市場部分觀點基於庫存週期的時間和空間維度,推斷後續庫存週期走向。根據歷史規律,2002年以來中國庫存週期平均時長約39個月,其中補庫存和去庫存時長分別約為22個月(佔比約55%)和17個月(佔比約45%);從空間維度來看,產成品存貨增速很少低於0。
本輪庫存週期始於2019年12月,截止到今年6月,歷時43個月,其中去庫週期14個月;從增速絕對水平來看,6月產成品存貨增速2.2%,處於2010年以來的12%分位數,處在較低水平,市場認為後續庫存週期可能即將見底。
這裏首先需要明確,庫存週期見底和庫存見底是兩個概念,如果按照需求劃分,庫存週期見底領先於庫存見底。庫存週期見底,或者説經濟見底,意味着企業從主動去庫存進入被動去庫存階段,目前經濟進入被動去庫存階段了嗎?進入被動去庫存階段,庫存還會往下走一段,隨後進入需求進一步擴張的主動加庫存階段。
我們認為目前我國仍處於主動去庫過程中,進入被動去庫的時點尚不確定。
我們使用PPI、營業收入和庫存週期進行對比,詳細拆分庫存週期的四個階段。
一般而言,庫存週期從主動去庫進入被動去庫,並非自發驅動。宏觀視角下,庫存週期源於總需求和價格變化;微觀視角下,營收和利潤驅動企業庫存行為變化。
通常情況下,總需求與價格會聯動變化,共同影響企業營收和利潤,進而影響企業行為。
因此,如果以庫存增速的時間/空間維度判斷週期階段,可能有失偏頗。
2.1. 地產和出口是動因
從需求側出發,地產和出口是動因。房地產業佔比高、波動大、牽涉行業廣泛,與居民、企業和地方財政收入休慼相關,具有較強的金融屬性和順週期屬性。出口則是強外生變量,不需要經過國內居民收入和企業利潤的自我實現,就能直接創造需求。
路徑上,產能利用率、企業利潤和預期是中介變量,領先於庫存週期。時間維度上觀察,產能利用率與庫存週期(被動去庫)拐點基本一致,領先庫存增速拐點1~3個季度不等。而利潤週期對庫存週期(被動去庫)的傳導時間則相對不明確,2009年和2019年二者基本同步,其餘階段領先約3~4個季度;利潤週期拐點則領先庫存增速拐點,少則6~9個月(2009年和2019年),多則1年半(2012~2013年和2015年~2016年),原因在於,與庫存週期相關的是利潤增速的趨勢和絕對水平,例如利潤增速低位震盪、讀數為負期間,庫存增速鮮有明確回升趨勢。
製造業投資滯後於庫存週期,又反作用於庫存週期。利潤、預期和產能週期也是製造業投資的先行指標,但當產能利用率上行至相對高位後,企業才可能投資新產能;且庫存投資本就是製造業投資的一部分,因此庫存週期領先於製造業投資。
消費領先於庫存週期。消費也是地產和出口的結果,地產和出口直接拉動企業利潤、間接提升居民的工資性收入;更為重要的是,地產決定居民財富,地產企穩回升也會提振後周期消費,進而作用於庫存週期。
直觀來看,2012年以後消費與庫存週期關係不顯著。2012年以後消費增速逐漸下台階,因此消費與庫存週期之間的關係逐漸鈍化,但細緻觀察,歷次庫存週期回升期間,對應的是消費增速的階段性企穩。
基建投資顯著前置於庫存週期。基建體現穩增長訴求,當經濟下行壓力凸顯時,基建率先發力穩增長,但基建涉及到的產業鏈條相對較短,僅僅能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對庫存週期的拉動作用也相對較弱。
2.2. 金融數據是先行指標,PPI是地產和出口的映射
M1同比反映企業的投資能力和意願,領先庫存週期(被動去庫)1~4個季度不等,領先庫存增速拐點3~6個季度。M1上行,或源於政策放鬆後貨幣供應量增多,或源於企業回款邊際增多,或源於企業投資意願強化、存款活化。M1上行是企業生產和投資回升的前提,也顯著領先於庫存週期。
社融和中長貸餘額同比也是庫存週期的領先指標,反映全口徑融資和中長期投融資情況。
對於PPI而言,價格上升需要有總需求配合。無論是14年6月下旬開始的原油供給側衝擊,抑或2016年供給側改革過程中的過剩產能出清,以及2021年的全球供需錯配,價格變化的背後都有地產和出口的相應變化。
直觀來看,PPI與庫存週期的關係並不穩定,庫存週期低點(被動去庫)領先PPI低點3個季度到滯後於PPI低點2個季度不等,PPI低點通常領先庫存增速拐點約1~3個季度不等。
此外,PPI環比與庫存週期並不存在穩定關係,例如2012年10月庫存週期開始進入被動去庫,此後PPI環比依舊保持震盪偏弱的狀態(中樞低於0)。
2.3. 哪些行業保持領先?
從行業角度觀察,在每輪週期中,庫存週期保持相對領先的行業包括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金屬製品業,汽車製造,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
除上述行業外,與全部工業企業庫存週期相比,橡膠和塑料製品業保持同步略領先關係,通用設備製造業則從滯後逐漸變為領先關係。
對於當前,鐵路航空船舶等運輸設備業似乎已經開始提前補庫;黑色加工、金屬製品、橡膠塑料和通用設備業的庫存增速分位數位於15%以下,其中金屬製品業庫存增速已經降至歷史最低;但電氣機械、汽車製造、農副產品業庫存增速仍位於相對高位,進入補庫週期可能仍需時日。
此外,早週期行業指數與庫存週期也呈現相關關係,但領先滯後的時間並不穩定。
2.4. 庫存週期何時見底?
邏輯上,需求和價格築底是庫存週期見底的前提,但關鍵在於政策。
目前地產和出口的確在築底階段,低基數效應下7~8月PPI也大概率反彈,但三者的未來走勢都有一定不確定性,關鍵仍然在於增量政策引導,不能排除後續維持低位震盪的可能性。
首先回應市場關切,如果PPI築底反彈,是不是對庫存週期有較強的指向意義?
畢竟從歷史來看,雖然PPI與庫存週期的領先滯後關係不穩定,但庫存週期的拐點至多隻晚於PPI底部2個月,2012年和2016年就是例子。
但這個假設的前提在於,PPI的拐點一定會出現,需求會明確回升。
當PPI走勢不明朗時,我們要結合更前置的指標觀察,也就是M1。PPI反映企業的原材料成本和出廠價格,M1反映企業的投資能力和意願,兩者本就是強相關變量。工業品價格要回升,首先企業的資金端要有積極變化。
直觀來看,自2004年以來,M1就顯著領先於PPI,領先時間在3~4個季度左右。
對於PPI自身而言,7-8月的確存在低基數,但隨着後續基數(去年同期PPI環比)迴歸到0左右,如果增量政策有限、需求繼續築底,則PPI還有震盪回落的可能。
基於此,判斷未來庫存週期的拐點,我們建議關注庫銷比拐點、M1同比拐點、企業利潤同比的趨勢和絕對水平。
首先從短期跟蹤角度,需要密切關注庫銷比拐點,反映企業從主動去庫到被動去庫的轉變,通常與庫存週期拐點基本同步。
其次是M1同比的拐點。投資驅動下,企事業單位資金活化是需求回升的前提,如果M1三季度見底,樂觀情況下,庫存週期的拐點(轉向被動去庫)可能在四季度,庫存增速的拐點可能在明年二季度。
最後看企業利潤同比的趨勢和絕對水平。雖然工業企業利潤同比逐漸回升,但畢竟絕對水平還顯著為負,1-6月累計同比-16.8%,且上行斜率並不高,在此期間企業面臨的經營壓力和不確定性仍然較大,因此難以大幅累庫。往後看,企業利潤同比回正至少要等到明年,意味着庫存週期拐點可能出現在明年上半年,庫存增速的拐點可能要更滯後。
直觀來看,利率與庫存週期正相關。除疫情期間外,從主動去庫到被動去庫,利率基本也到達週期性低點。
對於當前,庫存在相對低位,PPI可能有所回升,雖然M1尚未反轉上行,但畢竟需求和價格大概率築底,市場由此關注下半年特別是四季度庫存週期企穩的可能性,或許指向債市存在一定壓力。
需要注意的是,庫存週期的階段變化並不具備歷史的經驗穩定性,政策變量強弱影響較大。在庫存週期中,利率走勢實際取決於政策與實體的組合,簡化而言仍然是寬貨幣與寬信用的對比關係。
對於當前,關鍵還是在於增量政策。因為內外壓力下,宏觀狀態可能是築底,擺脱築底仍需要更有針對性和更有力度的增量政策。
邏輯上增量政策落地,或者是中長期貸款,或者是社融,所以從關注庫存週期的角度分析利率走勢,我們建議繼續關注增量政策行為,特別是對應金融工具的運用情況。
風 險 提 示
大規模增量政策落地,需求快速回升,行業輪動超預期
注:本文為天風證券2023年8月8日研究報吿:《庫存見底,利率回升?》,報吿分析師:孫彬彬 SAC 執業證書編號:S1110516090003
本資料為格隆匯經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授權發佈,未經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事先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方法修改、翻版、分發、轉載、複製、發表、許可或仿製本資料內容。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資料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專家、嘉賓或其他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人士的演講、交流或會議紀要等僅代表其本人或其所在機構之觀點),亦不構成任何保證,接收人不應單純依靠本資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應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風險。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若您並非專業投資者,為保證服務質量、控制投資風險,請勿訂閲本資料中的信息,本資料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還請見諒。在任何情況下,作者及作者所在團隊、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資料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本資料授權發佈旨在溝通研究信息,交流研究經驗,本平台不是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報吿的發佈平台,所發佈觀點不代表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觀點。任何完整的研究觀點應以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發佈的報吿為準。本資料內容僅反映作者於發出完整報吿當日或發佈本資料內容當日的判斷,可隨時更改且不予通吿。本資料內容不構成對具體證券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判斷或投資建議,不能夠等同於指導具體投資的操作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