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規劃》(下稱《規劃》),引發資本市場持續熱議。
這份頂層設計文件之所以廣受關注,不光是因為文件從國家發展戰略、經濟驅動引擎層面強調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地位,更是因其帶來了遠超各界預期的利好信息。
伴隨着政策利好落地,計算機的主線從數字經濟昇華到數字中國,板塊持續升温。3月的首個交易日,計算機(申萬)指數盤中一度高升4.23%;數字中國概念股紛紛飄紅,贏得資金的“用腳投票”。其中,易華錄以11.60%的升幅收升,升幅居於前列。
《規劃》帶來的熱潮究竟只是因其帶來短期的概念炒作空間,還是長期將加速產業潛力釋放?
從具體內容來看,《規劃》提出,目標到2025年,基本形成橫向打通、縱向貫通、協調有力的一體化推進格局,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到2035年,數字化發展水平進入世界前列。這是對數字中國建設的框架及時點作出了明確指示,點明瞭建設重點及推進節奏。
但真正超出市場預期的,是兩個方面——
一、《規劃》提出保障資金投入,引導金融資源支持數字化發展;二、《規劃》提出納入領導幹部考核。《規劃》不僅指出要“加強組織領導,數字化發展擺在本地區工作重要位置,各地政府在進行整體政績考核中會將數字化發展放在更為優先的位置”,更明確提出“數字中國納入黨政幹部考核評價參考”。參考此前食品安全、環保等領域發展的例子,未來各級幹部參與當地數字化建設的積極性將進一步提升。
儘管此前數字經濟產業政策利好已絡繹不絕,但從以上兩個角度來看,此次政策有着非同凡響的意義。
回顧過去,關於計算機板塊的利好,有部分投資者始終對於數字產業的建設節奏持有觀望態度,並認為當中交織着主題性的機會與基本面支持的長線機會,投資機會難以辨認。但《規劃》大大提升了數字中國建設的確定性——不僅使數字產業將獲得確實的資金支持,相關產業的發展還有望提速。
這或標誌着中國的數字化轉型正式到來。
《規劃》還為政府、產業與投資者指明瞭方向。文件明確夯實數字中國建設基礎從兩個方面重點着手:一是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二是暢通數據資源大循環。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中國建設的基礎,這一點眾所周知;而此次將數據資源體系納入兩大基礎之一,則令人印象深刻。
正如前文提到,《規劃》成為關鍵的行業轉折信號,這是從政策的角度審視行業機會。而從產業本身的維度來看,先行者早已開啟探索,目前已經取得初步的成功,後續發展節奏有望得到加速。
本次行情裏領升的易華錄就是典型的例子。
如果説基礎設施是數字中國建設的動脈,數據資源就是數字中國建設的血液。數據資源的流通需要以優質的數字基礎設施為介質,而數字基礎設施中的數據需要流通才能真正激發數據的價值。從這個角度來看,近年易華錄從領先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綜合服務商,向全生命週期服務提供商轉型,具備相當的前瞻性。
經過多年的深耕,易華錄已在基礎設施領域建立了領先優勢。公司的數據湖已覆蓋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中的20個,在“東數西算”工程8個國家樞紐節點中的5個具有建設基礎,覆蓋範圍行業領先。在國資雲方面,易華錄亦屢屢取得突破性進展——公司承建並落地了全國首個行業國資雲——遙感國創雲NIC4Earth;其與合作伙伴共同申報的國資行業公有云視頻雲項目已列入國資雲平台。日前,公司還完成智慧交通、藍光存儲等傳統產品的“上雲”改造與國產化適配升級。
在此基礎上,易華錄進一步聚焦於政務數據“歸集、加工、共享、開放、應用、安全、存儲、歸檔各環節全過程”,形成數據要素“收、存、治、用、易”全生命週期服務。據悉公司多個數據湖項目已取得了當地政府的數據運營許可。這樣的許可具有一定排他性,加深了公司的競爭護城河。
可以看出,易華錄的戰略升級與政策指引的方向高度一致,本身具備頂層設計上的優勢,有望深度受益於政策利好。
而在推動數據資源循環的過程中,易華錄較為成功地擔任起數據價值發現者、聯結者、賦能者與服務者的重要角色。
要較為完滿地承擔這一角色,離不開技術與產品優勢。公司在華錄集團全球領先的藍光存儲技術的基礎上,繼續優化光磁電智能混合存儲解決方案,並在數據存儲、數據中台、人工智能等方面形成了豐富的技術積澱。其中,易華錄基於自研“1個超級節點+N個參與節點”架構的區塊鏈基礎服務平台打造數據要素業務中台工具集,覆蓋數據採集、存儲、治理、應用、共享、交易、銷燬全生命週期,使得數據能在確權前提下高效合規流轉。
此外,公司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標杆項目以及領先的產品矩陣。易華錄城市大腦已陸續服務10餘個城市,打造了超過400個AI算法應用場景,成功落地於全域交通、城市安全、城市管理、社會治理和產業經濟等領域。
更值得一提的是,數據要素對於安全性的要求尤其高。易華錄不但在數據隱私保護、數據確權方面做得很好,能保障“數據可用不可見、可用不可取、可控可計量”;其自身還具備着天然的優勢——易華錄具備央企背景,是國務院國資委直管中國華錄集團旗下控股的上市公司,其數據湖項目公司由當地政府出資參股甚至控股。因此,易華錄能滿足國家安全以及數據安全的需求。
這樣的優勢支撐着易華錄在數據要素領域快速開疆擴土。
截至目前,公司已與多地的數據交易所達成合作,入駐並上架數據服務至貴州大數據交易所、河南鄭州數據交易中心、福建數據交易中心、深圳數據交易有限公司、華東大數據交易中心等10餘家數據交易平台,上架產品40餘款。當前,國內數據交易所與各級政府主導的數據集團的建設正進入高峯期,易華錄有望加速相關業務的發展節奏。
易華錄持續不斷地拓展應用場景,並取得突破性進展。去年,易華錄與無錫市梁溪區人民政府達成戰略合作,共建全國首個“感知數據銀行”。“感知數據銀行”將發掘具有區域特色的感知數據價值,加速推進政府數字化治理、產業數字化轉型和區域數字資源集聚。這一項目成為同業標杆,成功經驗被快速複製。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數據銀行”已實現項目簽約4500餘萬元,帶動第三季度來自政企數字化業務與數據運營服務類的收入分別同比增長52.98%/33.03%。
從易華錄身上能看出,數據要素的建設藴含着巨大的潛力。事實上,這個領域的政策利好不斷。2022年深改委共召開四次會議,其中兩次討論了數據要素制度的建設。2022年下旬,“數據二十條”的”重磅政策緊接着出台,明確數據要素頂層設計。
當前,數據產業發展的關鍵時刻已經來臨。分析師紛紛指出,數據要素價值已成為新型生產要素,將比肩土地等傳統要素。更有分析師認為,我國正從“土地財政”走向“數據財政”。
相信隨着《規劃》的出台,數據要素產業鏈將進入爆發。在此背景下,行業的領導者值得投資者長期觀察與跟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