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互聯網文明進化至ChatGPT,估值的種子昇華了
uSMART盈立智投 02-08 17:12

經歷是你最好的老師。

——黑塞《悉達多》

————————————————

第一次與ChatGPT過招,潛龍勿用。我的第一個問題是:write me a 2 day itinerary for traveling to Seattle(給我寫一個西雅圖的二日遊攻略),ChatGPT馬蜂窩附體,上午幹啥午餐去哪吃然後去哪玩,替代方案又是啥,給我安排得明明白白。於是我馬上開始第二次過招,我整活了,我說,講個關於某老鐵穿越到2050年後發現三體人攻打地球的故事。30秒鐘,ChatGPT講了一個1000字的科幻小說,肌理細密,翩若驚鴻。

形容詞和副詞才頗爲關鍵,因爲這是人類感受與情緒的天線。故事裏有句話,我不改動一字一句,是這樣的: As he took his final breath, he smiled contentedly and blissfully, knowing that he had made a difference, left the world a better, brighter plac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意思是老鐵最後想到爲兒孫們打下的江山,含笑九泉。而“滿足地”、“極樂地”、“更好”,“更明亮的”這些詞,是畫龍點睛;在電影劇本裏,這些詞叫演技有張力。

人類自然語言整體不難模仿,但有一層非常精妙的虛無——正是那種古怪的破碎感、疏離感、神祕感與糾纏感,這叫人類情緒,難以被機器飽滿得模擬出來。這一點是ChatGPT 帶給我的第一手衝擊,也是其與之前,比如Siri這樣愣頭愣腦的AI,最判若雲泥的地方。

而上面那個穿越故事,你可以不斷與ChatGPT暢聊、修改,最後出來一個篇小《三體》也未可知。而我想問這麼牛逼的技術,在資本市場要怎麼估值?——有人會說:你思想那麼超前,踢球老是越位吧?但股市投資的本質不是現實而是預期;而作爲投資的預期,選對產業發展趨勢的投資人,會是投資成功的破壁人。

ChatGPT的技術特徵,怎麼影響我們投資?我們經常說PC與互聯網的人口紅利,再到工程師紅利,彎道抄作業促使中國互聯網行業崛起;但在移動互聯網廉頗老矣之後,在工程師紅利變成工程師剩飯之後,市場也在探尋下一個範式革命。無論是PC還是互聯網,都是包打一切的通用技術 (general-purpose technology);在這點上來說,無論是區塊鏈還是VR,這味兒都不對。所以下一波紅利,是不是該由AI來派息?

AI會是PC和互聯網之後的下一個範式革命,比爾·蓋茨說認同這個觀點,他原話是A.I. like ChatGPT is ‘every bit as important as the PC, as the internet’,大佬的暗示已經非常明目張膽了。

大家知道disruptive innovation也就是木頭姐口中津津樂道的“顛覆性創新”的威力,尤其是範式顛覆與革命,威力跟直接掀桌子差不多。本文我們來分析ChatGPT會如何顛覆的既有賽道,並重塑、重估這些賽道的新價值。

 

 (ChatGPT的一夜爆名,用戶數的變化,來源:Google, Subreditstats)

1. 搜索引擎的斷裂,與搜索頁面時間的塌陷

谷歌近來兵荒馬亂、兵臨城下、如臨大敵。

因爲ChatGPT最可能顛覆的第一個大賽道,是取代搜索引擎,並打斷搜索引擎商業模式的賺錢鏈路。當然準確來說不是取代,而是“徹底升級”。

搜索模式的賺錢鏈路是啥?其實非常赤裸裸,你看谷歌的收入結構,就像一個大胖子穿秋衣秋褲,除了褲襠鬆,哪哪都是緊的——谷歌收入哪都緊,唯獨最寬鬆的廣告收入在全公司收入佔比,居然高達80%;而谷歌廣告收入,又直接與用戶在其搜索結果頁面停留的時間與貢獻的點擊正相關。

雖然ChatGPT還遠不完美,還需要生長、完善,但可以預期,如果有一個生成式AI來,你並不會再事無鉅細地去問一個搜索引擎。

許多人會說搜索引擎,我是主動選擇;生成式AI的回覆,或許暗藏玄機。這些人又錯了,搜索引擎的結果從來都不是你的主動選擇,信息的呈現方式,搜索平臺爲你做了主。沒有了本身就不存在的主動性,那麼準確性、便利性與用戶體驗感,纔是關鍵。ChatGPT在這些方面,都將優於搜索引擎。並且每天還在以指數級的速度成長。

一旦生成式 AI替代搜索引擎,最直觀的結果,用戶會大幅減少在搜索的鏈接間查閱、跳轉、瀏覽的時間,而這個“時間”本身,就是谷歌的搖錢樹,因爲你可以往樹上掛廣告投放。谷歌搜索引擎的盈利模式,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當然對於本身就幹不過谷歌的其他邊緣搜索引擎,ChatGPT 倒是帶給了他們彎道超生的機會,

Paul Buchheit是谷歌第23號員工,Gmail之父,創投公司Y Combinator的創始人。他認爲像ChatGPT 這樣的AI機器人,雖然現在還不夠好,但遲早將搜索引擎幹掉黃頁一般,徹底幹掉搜索引擎。而現在的谷歌,可能也只有一到兩年的活路。他的邏輯也是基於搜索結果頁面就是谷歌賺錢的門路,幹掉它,谷歌的搖錢樹就等於被連根拔掉。

這就是爲什麼即使擁有自己的AI大牌 DeepMind 與 LaMDA的情況下,谷歌仍然恐慌發作,panic attack了。面對微軟系的OpenAI,谷歌近期又策馬揚鞭地投3億押在OpenAI的競爭對手 Anthropic身上,又與Anthropic簽了個大的雲合同。這跟微軟最初期投資OpenAI如出一轍——Anthropic所需要的 AI模型算力由谷歌提供,以抗微軟。

不過畢竟我是中概奶翁,我們還是關注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在搜索頁面時間的塌陷裏,百度按理說也該是首當其衝。但國內的特殊情況,由於衆所周知的原因,ChatGPT想要產品化地收割中國市場應該基本屬於,我們只能有自己的ChatGPT。不同於微軟 vs.谷歌的火併,搜索與AI都有先行者優勢的百度,在國內。

ChatGPT相關技術,百度有綜合優勢。AI、NLP也都是百度的標籤。ChatGPT處在技術架構的模型層;除了模型層以外,芯片、框架、模型、應用四層,百度都有佈局,文心繫列大模型在行業已普遍應用;而能支撐訓練模型的框架,除了百度飛槳,國內也沒有替代品(或許oneflow, colossalAI可以別別苗頭?)。所以從邏輯上講,ChatGPT的爆火會讓市場對百度的價值尤其是其AI產線的價值進行重新估值。百度的搜索業務,說實話資本市場基本上就是水電氣的估值給;而無論是貝萊德的重金投入,AI X 搜索,還是最近百度的估值起飛,市場都調整估值的錨。(百度確認其版本的ChatGPT的項目,名叫“文心一言”,英文名ERNIE Bot,三月份完成內測,面向公衆開放。)

我有一個雲山霧罩裏朦朦朧朧的認知:ChatGPT或許會是市場,對AI行業重新定價的標杆事件。

2. 標準化的付費SaaS賽道,與其算力後援的大佬們

ChatGPT另一個商業模式,是作爲標準化SaaS的付費應用賽道。不同於搜索引擎,ChatGPT的商業變現可以完全不靠廣告,而通過訂閱模式(subscription model)下的收租方式獲得收入。每個人註冊一下就能用的玩具版當然不收錢,但收費版的ChatGPT plus的訂閱價目是$20/月。或許會是未來的一個大致定價的區間。ChatGPT目前已有1億用戶(數據來自瑞銀,也順便破了獲客1億速度的世界紀錄),即使5%的付費率,已經是一筆可觀的收入。且這還僅僅是個開始。下一個主要的迭代產品GPT-4在今年會launch。並且1億隻是2C,2B又是什麼付費意願?

由此可見,開發ChatGPT的公司OpenAI的商業模式,用行業黑化來說——屬於底層模型開放性標準化的SaaS服務模式

啥意思?用人話說就是軟件打包賣你的模式,OpenAI提供相關代碼,或提供自動圖形模型與語言模型生成產品,而用戶通過其API接口接入(而小白散裝用戶就直接上app使用),並支付平臺費用,獲取相關圖像、語言、代碼調整服務;而OpenAI獲得付費訂閱式的SaaS費用,產生商業模式用戶粘性。當然前期,爲了獲取流量與用戶反饋數據,免費試用階段也不可避免。

根據OpenAI 創始人Altman消息,下一代的GPT-4,計算模型優化更優化,且GPT-4將是純文本模型,商業價值大,模型更“擬人化”,文本生成和內容創作有望更加豐富,並能直接進入文字工作的相關領域——新聞、傳媒、金融、文案,都可能被突突。

也就是說因此這就會帶來商業模式的替換和提升。未來AI公司的想象空間巨大,甚至可能顛覆掉很多傳統巨頭;僅僅AI支持下的SaaS就能直接換取生產力。舉幾個依靠接入ChatGPT快速成長的app例子——第一個是快速輸出營銷、銷售文案的copy AI,輸出工作量。第二個是宛如貼身祕書的超強總結能力的perplexity ai。我都推薦你試一下,工作生產力蹭蹭蹭。

當然SaaS底層,這方面屬於“計算機科學”,也就是硬件軟件,寒武紀、商湯、海光,科大訊飛,漢王、海天瑞聲、虹軟科技、雲從、格靈深瞳。一大批標的。比如商湯,股價暴漲的腦回路也很順暢,因爲算力的佈局——你考慮到OpenAI 每一代 GPT 模型,參數量(parameters)都爆炸式增長,19年發佈的GPT-2參數量僅僅是15 億,而2020年的GPT3的參數量就爆到了1750 億,英偉達與微軟的Megatron-Turing NLG,高達5300億,谷歌的PaLM 是5400億;所以說到底,拼參數與算力,也是一個投資的思路。

在AI與算力的投資標的裏,商湯是中概股裏比較龍頭的股票,商湯的智算中心是其AI的算力基座,目前在全國排名第一(設計峯值算力達每秒374億億次浮點運算),也是亞洲最大的超算中心。智算中心能提供大規模彈性算力,可以完成10000億參數模型的完整人工智能訓練。無論GPT-4 還是Megatron-Turing NL還是PaLM的體量,都hold得住。所以一月底以來商湯的市值暴漲,也可能是市場在消化這層邏輯。

 

 

(AI三要素 數據、算力、算法以及AI 模型訓練,來源:海通證券研究所)

3. 文本AIGC的數據特徵,與社區模式內容輸出生產力的遷越

第三個顛覆賽道必然是傳統內容賽道。但AI生成高質量的文本內容,這個題其實有許多邊界,並不是一個隨便攤的大餅。我總結了一下,ChatGPT從數據內容來看,有三個顯著的特徵:

1. 一個文本型AIGC的核心競爭力,是分析、解釋、推理、總結大量基於自然語言的數據和信息。

2. 其擁有的數據看似無比繁雜,但其實非常結構化,且以自然語言爲導向,適合通過AI生成。也就是說他需要容易結構化的人的語言導入,再以人的語言輸出。

3. 其結構化的數據下生成的不會是天馬行空,因爲天馬行空沒有意義。你問人生有什麼意義啊?——他回答說去碼頭整點薯條,這就純娛樂了。AI的反饋,會有一定的確定性,也就是一定的封閉性。

一般問題分兩種,一種是知識型的封閉式問答,另一種是蘇格拉底式的開放式問答(諸如碼頭整薯條的問題)。而前者更適合ChatGPT的發揮。所以我就有個結論,問答式的ChatGPT,第一步首先得是一個問答式社區的人工智能進化版。

而問答式的反饋循環,結構化的數據,自然語言,封閉式的問題,這些會讓你們想到啥?

這不是就是我大知乎嗎?知乎在這方面優勢非常明顯。

首當其衝的是自然語言的數據量和數據質量,知乎有結構化的自然語言數據優勢。一個高價值內容數據的集合,是做好ChatGPT這種AIGC大模型的核心之一,ChatGPT也建立在OpenAI在全網抓取的龐大數據基礎上,但知乎有天然的數據,而且非常高質量。截止Q3知乎積累了5.79億條內容,其中包括4.82億條回答。可以說知乎是中文互聯網平臺裏,知識類的自然語言內容質量是最高的。

ChatGPT的能力,體現在推理、歸納、多輪對話以及對整個世界的認知上,而這些能力的發揮前提,就是一個數量足夠大、質量足夠高的自然語言數據庫,ChatGPT是建立在OpenAI可以在全網抓取龐大數據基礎上;而中文世界的文本數據,知乎有天然數據優勢。(這可能也就是爲什麼我的體驗是在ChatGPT上提供的中文內容,質量遠遠低於英文內容。

第二是知乎的模式與ChatGPT有明顯的模式契合度。社區問答模式,是人問人;而ChatGPT模式,是人問AI,其場景切換可以無縫銜接。另外知乎有個特點,就是其回答雖然是知識性的,雖然用戶回答個性桀驁,拒絕千篇一律;參差多態卻正也是其美好之處。其實你仔細想一下——我們要的不是一個單線程的純粹機器人;而是AI接入之後,是在人機結合下,經過訓練不斷進步和完善,最後讓整個應用能更豐富多彩。人和AI的交互纔是關鍵點,而不是用AI徹底代替人的價值。

我在想,一個混入網絡社區的AI用戶,如果沒有人能分辯出其是一個AI,它是否就通過了圖靈測試?所以AI在內容上不僅是生產力,更令我期待的是其創造性,以及其作爲社區成員的附加值;諸如ChatGPT之類的AI在知乎的大規模應用,實現多維的創意激發,提升內容多樣性的同時卻降本增效——是一個顛覆性的掀桌子商業機遇。

4. 結語

最後簡單總結下關於ChatGPT的產業思考。

第一,搜索引擎的斷裂,搜索頁面時間的塌陷,導致原本屬於搜索的蛋糕,其商業模式的重塑,以及相關公司估值的重估。中概的代表標的是百度。

第二,ChatGPT不依靠廣告收入,而可打入標準化的付費SaaS賽道,ChatGPT可向整個SaaS行業下遊做技術輸出。而由於機器學習強度極大,其對算力後援賽道的依賴度提升,中概代表標的是商湯。

第三,在社區模式下的內容賽道裏,AI產出的內容在生產力與內容質量上的遷越。如何在大規模應用AI的情況下兼顧AI的創造性,讓社區更層次多態、繁榮濟濟。中概股的代表標的是知乎。

OpenAI的估值在微軟投資了100億美元以後,是290億美元,而無論是500億級的百度,還是市值百億級別的商湯,還是市值10億級別的知乎,在ChatGPT這個標杆節點之後,都有可能完成劇烈的重新估值。而掀桌子的時候,咱的計算器可要拿穩了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