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天風宏觀宋雪濤 作者:宋雪濤 孫永樂
在經濟見底反彈或已經高度確定時,PMI數據裏有兩個細節值得展開。一是服務業修復的速度,明顯快於2022年5月,2023年1月服務業PMI的環比變動比2022年5月高出7.5個百分點。二是生產,在傳統生產淡季,1月製造業生產指數反彈了5.2個百分點至49.8%。
文:天風宏觀宋雪濤/聯繫人孫永樂
2022年11月防疫政策優化後,國內疫情快速過峯。中疾控數據顯示國內核酸檢測陽性人數在12月22日達峯,在院患者數量在1月5日達峯,達峯後疫情快速回落,1月23日核酸檢測陽性人數僅1.5萬人,且城鄉本輪疫情基本同步,全國在春節期間並未出現明顯反彈。
上個月我們判斷2022年12月是PMI數據的最後一跌,隨着疫情快速過峯,2023年1月PMI數據全面反彈,表明國內經濟或已經進入了全面修復的節奏。1月PMI各分項全面好轉,其中製造業PMI較去年12月上行3.1個百分點至50.1%,重回榮枯線之上;服務業PMI較去年12月上行14.6個百分點至54%,建築業較去年12月上行2個百分點至56.4%。
在經濟見底反彈或已經高度確定時,PMI數據裏有兩個細節值得展開。
第一是服務業修復的速度,明顯快於2022年5月(上一次大規模疫情結束後的首月),2023年1月服務業PMI的環比變動比2022年5月高出7.5個百分點。
服務業PMI指數中,前期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零售、住宿、餐飲等行業的商務活動指數,23年1月均高於22年12月24.0個百分點以上,重返擴張區間;鐵路運輸、航空運輸、郵政等行業的商務活動指數位於60.0%以上的高景氣區間。1月服務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也上行12個百分點至64.3%,創2019年以來新高。
2022年在疫情反覆衝擊下,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依然有5%,但是居民消費支出同比增速僅1.8%,原因之一是與線下消費場景有關的教育、文化和娛樂等消費支出同比下滑了5%。
對比2023年1月和2022年5月,主要的區別不是居民收入增速,而是“乙類乙管”之後的線下消費場景已經迅速恢復。而一些海外經濟體在防疫放開後,線下消費服務恢復緩慢,比如中國香港、日本等直到2022年9月零售和娛樂場所的訪客數量依舊明顯低於2021年11月。這與海外部分經濟體在放開後,壓平曲線緩慢過峯,並且還保留了一定的疫情防控政策力度有關,比如中國香港、日本在2022年的疫情嚴格指數會明顯的高於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地。
因此,中國1月服務業PMI的快速反彈,説明中國接觸性消費的修復速度可能超預期,並快於部分亞洲經濟體的放開經驗。
第二是生產恢復的也比預期快。春節歷來是生產淡季(過去5年的春節月份,製造業PMI生產指數平均下滑1.64個百分點),今年1月既是春節,又疊加了疫情達峯後的恢復期,但1月製造業生產指數也反彈了5.2個百分點至49.8%。從這個角度看,疫情恢復期間的生產強度其實比預期要高。
除生產外,企業用工情況有所好轉,PMI從業人員指數上升2.9個百分點至47.7%,統計局調查結果顯示,大、中、小型企業中反映勞動力供應不足的比重均低於11.0%,較12月明顯下降。這反映了疫情過峯後,勞動力就快速重返就業崗位,並沒有出現類似美國等疫後勞動力市場出現用工缺口和修復緩慢的情況。這與我們在報吿《誰是勞動力下降的元兇》中,對於奧密克戎感染率上升不會導致勞動供給不足的判斷一致。
這個數據或在一定程度上證偽了一些對於中國今年會出現供給不足和供給型通脹的擔憂。
風險提示
經濟增長低於預期,國內疫情演變超預期,海外出現新的黑天鵝事件。
報吿來源: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報吿發布時間:2023年2月1日
本資料為格隆匯經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授權發佈,未經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事先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方法修改、翻版、分發、轉載、複製、發表、許可或仿製本資料內容。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資料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專家、嘉賓或其他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人士的演講、交流或會議紀要等僅代表其本人或其所在機構之觀點),亦不構成任何保證,接收人不應單純依靠本資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應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風險。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若您並非專業投資者,為保證服務質量、控制投資風險,請勿訂閲本資料中的信息,本資料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還請見諒。在任何情況下,作者及作者所在團隊、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資料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本資料授權發佈旨在溝通研究信息,交流研究經驗,本平台不是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報吿的發佈平台,所發佈觀點不代表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觀點。任何完整的研究觀點應以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發佈的報吿為準。本資料內容僅反映作者於發出完整報吿當日或發佈本資料內容當日的判斷,可隨時更改且不予通吿。本資料內容不構成對具體證券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判斷或投資建議,不能夠等同於指導具體投資的操作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