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新冠“神藥”網售上演“曇花一現”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虎嗅,作者:陳廣晶

輝瑞特效藥Paxlovid(奈瑪特韋/利托那韋片)也陷入線上銷售風波。

這款抗新冠病毒口服小分子藥物,可以在1藥網APP旗下互聯網醫院開出,定價是2980元/盒。需要經過線上醫生問診確診是新冠,購買者需要提供核酸或抗原陽性的證明。

虎嗅打開1藥網APP旗下的互聯網醫院嘗試購買,在頁面看到了預售的入口。可由此進入問診頁面,但是,當時已經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等待;到晚上8點以後,由該頁面已無法進入線上問診界面,提示“服務器超出承載,正在升級”。9點後,預售的頁面已經徹底消失。

看來又是一個曇花一現的“喜訊”。

 來自1藥網

即便奈瑪特韋/利托那韋片真的可以網上銷售,對於第一次與新冠疫情短兵相接的中國人來説,可以説也是一個喜憂參半的消息。

就再過去一個月裏,中國人已經搶遍了可以抗疫的“武器”,包括連花清瘟、布洛芬等藥品,體温計、製氧機、血氧儀等器械,甚至還搶了黃桃罐頭,搞起“桃過疫情”的玄學。近期在急診資源一貫緊張的北京,大量輕症患者卻也開始湧入醫療機構。

為此,國家衞健委緊急通知,允許互聯網醫院開出新冠肺炎相關處方。此前復星醫藥也在向紅星資本局等媒體確認國產阿茲夫定正在與互聯網醫院接洽,定價330元/瓶。最後結果如何仍未可知。

只是,進口藥價格如此之高,到底值不值得囤?

其實,奈瑪特韋/利托那韋片早就被焦慮的國人盯上了。就在幾天前,海外代購的印度仿製版已經流入國內。根據購買者提供的信息,每盒的價格在1200元到1400元之間。現貨也已經有短缺的跡象了。

儘管1藥網向21世紀經濟報透露對其網售奈瑪特韋/利托那韋片的報道有不實之處,但是擔憂還是客觀存在的。

“這個藥對普通人還是不適合的,就怕他們拿來預防,這就麻煩了。”病毒學專家常榮山向虎嗅表達了他的擔心。

這款定價如此高的“神藥”到底成色如何?它能成為中國人對抗疫情的新的“定心丸”嗎?

最被看好的抗新冠藥

奈瑪特韋/利托那韋片,是一種3CL蛋白抑制劑,其原理簡單來説,就是通過阻止蛋白酶合成,來阻止病毒複製,進而起到抗病毒作用的。與之類似,默沙東的Molnupiravir(莫納皮拉韋)則是通過破壞病毒複製中另一種不可或缺的物質——RNA聚合酶的合成來起效的。

默沙東的藥品上市更早,不過,從數據上看,奈瑪特韋/利托那韋片更加亮眼。2021年12月份輝瑞公佈的2/3期臨牀數據顯示,奈瑪特韋/利托那韋片可以將感染者的重症和死亡率降低89%。而2個月前,莫納皮拉韋降低重症和死亡風險的比例是50%左右,還有生殖毒性問題,存在致畸風險。

此後,兩款藥物在全球的分發經歷了一場激烈的角逐。奈瑪特韋/利托那韋片在銷售規模上逐漸佔據上風,遠遠超過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成為銷售規模最大的口服新冠藥物。輝瑞在今年2月份的一次財報電話會上曾預計,2022年全年產量將達到1.2億劑。

輝瑞也通過了該藥物賺得盆滿缽滿。2022年上半年,該藥的銷售收入已經達到96億美元。第三方數據和分析公司GlobalData預計,從2021年到2028年,該藥將為輝瑞貢獻810億美元。

3CL抑制劑也被資本推上神壇,稱其為“最有希望終結新冠病毒的藥物”。第三方數據機構智慧芽全球新藥情報庫數據顯示,全球此類藥品上市或在研的已有47款,44個在開發新冠適應症。但目前上市的只有奈瑪特韋/利托那韋片。

在中國,眾生藥物、盤龍藥業、舒泰神、前沿生物、新生藥業、廣生堂、石藥集團等藥企,在推進3CL抑制劑的研發。其中進度最快的眾生藥業已經進入三期臨牀。

今年2月奈瑪特韋/利托那韋片在中國獲有條件批准進口,定價2300/盒(一個療程)並納入醫保。眾生藥業的產品預計定價在1000元一療程。

“神藥”危機乍現

不過,隨着使用量的增加,奈瑪特韋/利托那韋片的問題也在暴露,比如:復陽問題、耐藥風險等。此後,該藥在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研究中又傳來了壞消息。根據今年5月輝瑞公佈的研究結果,與安慰劑相比,該藥降低新冠感染風險的比例不到40%。

療程也是一個問題,其將使用時間延長一個療程的申請,一直未獲得臨牀和藥品管理部門的認可。

“它有潛在的肝臟毒性,普通人很難掌握。”常榮山吿訴虎嗅,而且新冠病毒在血液中一般兩三天就清除了,但是吃這個藥一個療程就需要5天。可是,輕型和普通型患者根本沒有必要吃。

同時,常榮山指出,臨牀醫生用這款藥也需要根據各種臨牀指徵,比如肺部情況、肝功能、腎臟功能好不好、凝血功能有沒有異常,只有符合條件的患者才能使用。對於重症患者來説,這款藥也解決不了血氧低的問題,“肺部等器官的損傷,也是不能馬上改善的。”

“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常榮山向虎嗅再三強調。

事實上,就算是嚴格控制在院內使用的情況下,奈瑪特韋/利托那韋片已經有不合理用藥的情況了。

根據專業期刊《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刊登的一篇文章顯示,上海某醫院的研究者對該院2022年4月到6月使用奈瑪特韋/利托那韋片情況進行統計發現,用藥不合理率達到67%。其中用法用量不適宜、用藥頻次不適宜是最主要的兩項。此外還有聯合用藥、適應症、療程等不適宜的問題。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者指出,奈瑪特韋/利托那韋片是CYP3A的底物(可經酶作用形成某種新化合物),任何影響CYP3A代謝酶活性的藥物都會改變該藥的代謝,進而影響其安全有效性。他們發現,阿託伐他汀和地西泮,都在聯用中出現了問題。

比如,治療焦慮症的地西泮與該藥發生作用產生了去甲地西泮,這種物質代謝週期長,重複給藥後形成蓄積,增加了患者過度鎮靜和呼吸抑制的風險。而心血管常用藥阿託伐他汀則會和利托那韋片反應,增加橫紋肌溶解症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因為全球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以及醫生和公眾對其不良反應的擔憂,奈瑪特韋/利托那韋片在全球的銷售已經有疲軟的跡象。健康數據分析公司Airfinity的報吿預計,2022年奈瑪特韋/利托那韋片在全球市場可能會有7000萬療程的過剩量。

目前中國疫情正處於一個爬升期。據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主任王廣發接受“晚點”採訪時所説,預計12月底、明年1月初可能會達到一個高峯。因為中國人口基數大,儘管Omicron造成的重症比例已經很低,對醫療機構也可能形成較大的壓力。

對於每個第一次與新冠病毒打遭遇戰的中國人和中國家庭來説,尋求更多保障幾乎成了一項本能。

中國這波疫情,能成為這款“神藥”爆發的新機遇嗎?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