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回顧:2022年2月以來逐步構建“新半軍”擇時及行業比較框架。2022年4月14日《調整至今,“新半軍”擇時框架發出哪些重要信號?》預判5月“新半軍”迎來反轉。9月底提出市場已進入底部區域、10月中下旬有望迎來一波“愛在深秋”的修復行情。
展望:底部區域,愛在深秋,關注三條主線方向。
海外亂局仍在抑制國內風險偏好。1)美債利率不斷創新高,引發全球市場波動。2)歐洲政局動盪、大國博弈、地緣政治衝突等也持續抑制市場風險偏好。3)近期人民幣匯率再度大幅貶值,帶來外資流出壓力。10月11日以來,陸股通北上資金加速流出370億元,其中配置盤更是罕見地成為流出主力。
市場已在底部區域,有望迎來一波“愛在深秋”的修復行情。1)從估值、股權風險溢價來看,截至10月21日,上證綜指11.8倍、創業板指45.4倍的PE估值,已是近年來底部、逼近今年4月底時水平,股權風險溢價也分別處於2010年以來85.4%和93.2%的歷史高位。2)市場活躍度上,國慶假期歸來後,滬深兩市成交額略有回升,但日均成交規模仍只有7400億元左右,明顯低於今年4月底時水平。兩融餘額也始終在1.55萬億元左右。3)此外,從機構倉位來看,以私募為代表的絕對收益機構在經歷8月以來的大幅降倉後,已再次來到歷史低位。因此,我們認為當前海內外的悲觀預期已反映在市場的估值、倉位中。當海外風險因素逐漸緩和、“二十大”指引下國內市場主線更加清晰,市場有望迎來一波“愛在深秋”的修復行情。
結構上,重點關注先進製造業相關的“新半軍”、醫藥,以及圍繞着科創、能夠在明年甚至在未來數年迎來進一步擴散的“信創”、“新基建”等。1)“新半軍”、醫藥等先進製造:擁擠度仍處於中低水平,近期主力資金出現淨流入拐點,多路資金加倉。並且根據我們獨家構建的分析師預期修正強度這一領先指標,當前仍處於上行趨勢中,指向修復並未結束。2)“信創”:隨着國家戰略中“2+8+N”生態向N不斷擴展,信創有望全面應用到消費市場,並且在電信、交通、電力、原油等第二、第三梯隊行業的滲透率也將會在未來數年加速提升。3)“新基建”:未來數年在數字經濟發展的趨勢下,整個中國的信息科技將會從基礎軟件、基礎硬件、行業應用軟件以及對製造業進行升級改造等多領域迎來科技崛起的浪潮。後續圍繞新基建、數字產業化以及為傳統產業賦能的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智慧農業、智能交通等都大有可為。
中長期,持續重點關注“專精特新”六大方向:1)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特高壓等),2)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5G等),3)高端製造(智能數控機牀、機器人、先進軌交裝備等),4)生物醫藥(創新藥、CXO、醫療器械和診斷設備等),5)軍工(導彈設備、軍工電子元器件、空間站、航天飛機等),6)糧食安全(種業、生物科技、化肥等)。
風險提示:關注全球資本回流美國超預期,中美博弈超預期等。
正文
回顧:2022年2月以來逐步構建“新半軍”擇時及行業比較框架。2022年4月14日《調整至今,“新半軍”擇時框架發出哪些重要信號?》預判5月“新半軍”迎來反轉。9月底提出市場已進入底部區域、10月中下旬有望迎來一波“愛在深秋”的修復行情。
展望:底部區域,愛在深秋,關注三條主線方向。
海外亂局仍在抑制國內風險偏好。1)美債利率不斷創新高,引發全球市場波動。2)歐洲政局動盪、大國博弈、地緣政治衝突等也持續抑制市場風險偏好。3)近期人民幣匯率再度大幅貶值,帶來外資流出壓力。10月11日以來,陸股通北上資金加速流出370億元,其中配置盤更是罕見地成為流出主力。
市場已在底部區域,有望迎來一波“愛在深秋”的修復行情。1)從估值、股權風險溢價來看,截至10月21日,上證綜指11.8倍、創業板指45.4倍的PE估值,已是近年來底部、逼近今年4月底時水平,股權風險溢價也分別處於2010年以來85.4%和93.2%的歷史高位。2)市場活躍度上,國慶假期歸來後,滬深兩市成交額略有回升,但日均成交規模仍只有7400億元左右,明顯低於今年4月底時水平。兩融餘額也始終在1.55萬億元左右。3)此外,從機構倉位來看,以私募為代表的絕對收益機構在經歷8月以來的大幅降倉後,已再次來到歷史低位。因此,我們認為當前海內外的悲觀預期已反映在市場的估值、倉位中。當海外風險因素逐漸緩和、“二十大”指引下國內市場主線更加清晰,市場有望迎來一波“愛在深秋”的修復行情。
結構上,重點關注先進製造業相關的“新半軍”、醫藥,以及圍繞着科創、能夠在明年甚至在未來數年迎來進一步擴散的“信創”、“新基建”等。1)“新半軍”、醫藥等先進製造:擁擠度仍處於中低水平,近期主力資金出現淨流入拐點,多路資金加倉。並且根據我們獨家構建的分析師預期修正強度這一領先指標,當前仍處於上行趨勢中,指向修復並未結束。2)“信創”:隨着國家戰略中“2+8+N”生態向N不斷擴展,信創有望全面應用到消費市場,並且在電信、交通、電力、原油等第二、第三梯隊行業的滲透率也將會在未來數年加速提升。3)“新基建”:未來數年在數字經濟發展的趨勢下,整個中國的信息科技將會從基礎軟件、基礎硬件、行業應用軟件以及對製造業進行升級改造等多領域迎來科技崛起的浪潮。後續圍繞新基建、數字產業化以及為傳統產業賦能的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智慧農業、智能交通等都大有可為。
中長期,持續重點關注“專精特新”六大方向:1)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特高壓等),2)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5G等),3)高端製造(智能數控機牀、機器人、先進軌交裝備等),4)生物醫藥(創新藥、CXO、醫療器械和診斷設備等),5)軍工(導彈設備、軍工電子元器件、空間站、航天飛機等),6)糧食安全(種業、生物科技、化肥等)。
風險提示
關注經濟數據波動,政策超預期收緊,美聯儲超預期加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