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新車成本只有Model 3一半,特斯拉市值要超蘋果!
截止到今年前三季度,特斯拉已經交付了 908573 臺車。
事實上,如果沒有今年二季度的黑天鵝,特斯拉或許已經實現了百萬交付。而即使一波三折,馬斯克上個季度依然說,今年希望實現 150 萬的年交付。
不過除非四季度特斯拉交出 60 萬輛的成績單,否則馬斯克今年的 KPI 應該是無法完成了。
剛剛結束的財報會議上,一直對資本市場嗤之以鼻的馬斯克,居然罕見地談起了股價:「長期來看,我認爲特斯拉的市值可以超越蘋果和沙特阿美的總和」。
開口就是超越全球第一市值,在馬斯克看來,特斯拉的長期價值到底是什麼?特斯拉距離完成今年的小目標,還有多遠?新產品、新技術...到底什麼時候來?
三季度特斯拉交付了接近 35 萬臺車,環比增幅高達 35%。
當然這樣比較有問題,因爲二季度的特斯拉遭遇了疫情和供應鏈的雙重考驗。但這並不影響三季度成爲特斯拉歷史交付高峯,以及各種銷售數據的歷史最高:
汽車業務營收 186.92 億美元(1351 億元);
汽車業務毛利 52.12 億美元(377 億元),汽車毛利率 27.88%;
總毛利 53.82 億美元(389 億元),總毛利率 25.1%;
GAAP 準則下淨利潤 33 億美元(238.55 億元)。
銷量擺在這,但淨利潤 33 億美元,應該算什麼級別?
我們拿 BBA 來比較一下:今年二季度,戴姆勒集團淨利潤 32 億歐元(226 億元);寶馬集團淨利潤 34.3 億歐元(242.5 億元);奧迪上半年淨利潤 49 億歐元(346.5 億元)。
這意味着特斯拉的盈利能力,到了這個季度,已經完全站到了 BBA 的臺階,正在和百年老字號掰手腕——以更低的交付量。
「我們實現了行業領先的營業利潤率,同時也遇到了重大不利因素。原材料成本上漲影響盈利能力,同時柏林工廠、得州工廠和 4680 電池產能爬坡效率較低。此外,與我們市場上的所有其他主要貨幣相比,美元在持續走強。」
爲什麼得州/柏林工廠爬坡慢?官方解釋是「我們使用了更先進的生產工藝,所以慢」:
「我們今年初開始在得州工廠生產使用前後車身鑄件/結構電池組的 Model Y。除了 Fremont 和上海外,任何行業都未大規模生產過這種尺寸的鑄件。我們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在柏林工廠引進前置鑄件和結構電池組。」
爲了在爬坡階段保證利潤率,特斯拉找到了新的降本方式:平滑交付曲線。
官方這樣形容:「我們在每個季度最後幾周,都會達到巨大的交付量,造成運輸成本的上漲和不穩定。因此,我們開始過渡到更平穩的交付速度,季度末會有更多的車輛在運輸中(而不是力爭交付)。我們預計,將物流曲線平滑至整個季度,可以優化每輛車的成本。」
然而特斯拉自己也清楚,提高新工廠的生產效率,纔是降本增效的最優解。所以財報文件中也寫明瞭 Q4 的主要目標:
「儘快提升生產效率、克服物流和供應鏈瓶頸。特別是電池供應鏈,它將是中長期電動汽車市場的主要限制因素。」
總的來說,這份財報文件依然很特斯拉:強調絕對的生產效率,同時依然保持着夠快的成長速度。
進入馬斯克時間之前,我們再總結一些關鍵數字,讓大家對三季度的特斯拉有更深瞭解:
太陽能裝機 94MW,儲能裝機 2.1GWh(歷史新高,環比翻倍);
超充站環比增加 312 個,超充樁環比增加 2718 個;
截止到 9 月 30 號,北美共有超過 16 萬 FSD Beta 用戶;
9 月底柏林工廠 2170 電池 Model Y 周產突破 2000 輛。
今天的財報會議時間並不長,因爲看完財報大家都知道,特斯拉現在屬於銷量不愁,新品不快的節奏——按照馬斯克說話的風格,甚至已經沒有多少可以劇透了。
他說特斯拉有一條很清晰的,超越蘋果(市值和價值)的路線,「大家都相信我們的市值能遠超蘋果,我認爲甚至會超過蘋果和沙特阿美的總和」。
我們來看看馬斯克這句話聊了多少錢的天:截止到發稿,蘋果總市值 2.31 萬億美元,沙特阿美總市值 2.09 萬億美元——加起來 4.4 萬億美元,而特斯拉市值 6957 億美元。
這意味着馬斯克認爲,特斯拉市值還能翻兩番,或者增長出超過英國一年 GDP 的市值。
雖然和馬斯克以前立過的星際級 flag 相比,突然談錢顯得庸俗了點,但馬斯克相信錢只是結果,關鍵原因,是特斯拉對於人類的價值:「特斯拉團隊代表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前所未有的未來」。
同樣獲得馬斯克語言股價加成的還有 Twitter,他說在這場橫跨 2022 的收購案裏面,他的角色更像是工程師而不是投資者,但他認爲 Twitter 的實際價值「比目前的估值還高出一個數量級」。
聊完千/萬億美元級別的話題,我們來看一些實打實的產品,按照馬斯克的說法,它們是特斯拉超越蘋果的關鍵。
「FSD 已經在這裏了」,馬斯克強調特斯拉一直可以 100% 實現全自動駕駛,「我們只需要給監管部門展示我們能做到什麼」。他甚至認爲「目前 FSD 已經可以提供‘放開雙手’的自動駕駛能力」。
至於特斯拉 FSD 和其他全自動駕駛的核心區別,馬斯克認爲是 DOJO,「DOJO 比英偉達的方案更好,它的架構纔是對的架構」。
目前北美有超過 16 萬 FSD Beta 用戶,而特斯拉 Q4 的目標,是「更大規模的推送」。但馬斯克提及的推送範圍,依然侷限於北美洲——難道今年歐洲 FSD Beta 又鴿了?
提到 FSD,馬斯克透露今年 AI Day 非常成功,他們「收到了很多世界級人才的簡歷」。
4680 結構電池包是明年特斯拉降本增效的關鍵,問題是進展到底如何?馬斯克的回答依然是「進展順利」,長期目標也還是北美年產 1000GWh。
但即將在 12 月交付的 SEMI 卡車,已經確定不會用上 4680 電池,目前結構電池包依然是部分美產 Model Y 專屬。
他認爲 4680 電池其實是一個長期發展的技術,甚至直到 2026 年,它依然會在「成長中」。而特斯拉對於電池技術的長期考慮,則會囊括從礦山到電池的所有步驟。
是的,特斯拉正在鋰礦業的門外躍躍欲試,「我們會投資我們能投資的一切,只要我們需要開礦,我們就會馬上開礦」。
馬斯克表示甚至都不需要 Optimus,下一款新車就夠了——就是那款起碼 2023 年底纔會登場的最親民特斯拉。
但他依然沒有透露新車的命名和任何技術細節,不過有下面幾句話,大概可以證明特斯拉的進度已經不止「新建文件夾」了:
「下一代車型的成本,預計會是 Model 3 的一半」,馬斯克相信新車的最終銷量將會超越目前所有特斯拉車型總和——這是不是官方劇透,新車價格將會低於 15 萬?
還有一款不算新的「新車」,SEMI 在發佈 5 年多之後終於要交付了(新 Roadster 依然遙遙無期)。雖然沒有 4680 電池,但它依然可以實現 800 公裏 EPA 的超長續航(空載),首批或將交付給百事。
拋開財報會議上馬斯克放的衛星,特斯拉三季度本身實屬「平平無奇」。
我指的不是特斯拉沒做什麼,恰恰相反,特斯拉的三季度依然精彩:AI Day 2022、FSD Beta 10.69 等等,雖然沒有辦法馬上轉化爲盈利,但卻是智能電動汽車技術愛好者的狂歡。
「平平無奇」,指的是財報上的數字——即使是特斯拉,也必須按部就班,如今電動汽車的內卷狂潮,也是有邊際效應的。
不過,馬斯克沒有在財報會議上對「年增長 50%」的目標放鬆,因此特斯拉四季度的唯一懸念,依然來自「平平無奇」的財報數字。
特斯拉盈利的極限在哪裏?4680 電池到底什麼時候來到中國?2022 交付量真的能增長一半,達到 150 萬臺?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