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
1.目前看公司能夠實現二季度預期增長目標:國內方面.疫情雖對常規業務有一些負面影響,但主要集中在封控區域。除上海外,其他大部分地方封控時間短,不如上海嚴重。上海的二季度常規業務會受一定負面影響,但也有正面的效應彌補,比如方艙的改造訂單。所以國內二季度的業績受到疫情的影響是中性的。關於醫療新基建,公司認爲在未來幾年一直到整個十四五的期間,確定性都非常強,也是公司未來幾年一個非常重要的增長點;
2.海外方面,Q1海外常規業務已經完全復甦,只是基數比較高,去年海外一季度增長了38%,今年海外一季度只有個位數。今年海外二季度沒有基數壓力,所以二季度增速會有比較明顯的反彈。美國市場在二季度還是維持了一季度非常亮眼的表現,主要系美國中高端突破還會有新進展。發展中國家沒有基數的壓力,二季度會恢復較高的增速。包括全年20%的增長目標,目前看沒有任何問題。
3.關於江西生化集採,公司認爲集採會使市場集中化明顯加速。生化市場極度分散,集採會使公司有更多機會加速擴張市場份額。國內三級醫院還是以進口的生化儀爲主。而公司過去在生化業務的收入主要來自二級及以下醫院,三級醫院佔比就10%。集採幫助公司大範圍打開三級醫院大門,是一種彎道超車的方式。比如安徽發光集採中,公司裝機一半以上都在三甲醫院,過去一般只有百分之十幾的三級醫院,但在安徽一半以上是高端的客戶,幫助公司省下大量的營銷推廣的時間,縮短讓高端客戶來接受邁瑞的過程。生化也一樣,公司的份額尤其是在三級醫院的份額一定會很大幅度的一個提升。廠家的數量一定會加速下降,國產龍頭的份額就從中能夠大幅度的提升,預計今年下半年左右落地。
Q&A::
【醫療新基建】
Q:目前醫療新基建處於哪一個階段?是否仍處於投資投入放大的過程中?目前趨勢如何?
A:還在繼續放大,整個十四五都是醫療新基建的高峯期。公共衛生是十四五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因爲公司現在還在對抗疫情,公司國家的整體醫療資源的水平,與海外尤其是歐美國家還存在巨大的差距。這幾年醫療新基建的重心放在了大醫院上,因爲大醫院在救治和抗擊新冠的過程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現在大醫院的新改擴建佔了整個國內醫療新基建絕大部分的比重,三級醫院能佔接近60%,二級醫院能佔30%多,這也就是說90%以上的詳細金額都集中在大醫院身上。雖然現在還沒有量化的數據,但是二季度國內醫療新基建進展還是非常順利的。儘管封控地區的醫院建設會有所放緩,但是那是少部分地區,而且預算是制定好的,在封控結束後會迅速恢復建設。現在上海也是一樣的,相比前面兩個月,6月份恢復很多。全國範圍來看,醫療新基建現在逐漸的從大城市,向345線城市進行擴散,醫療相關專項債的發行目前已經逐步到位了。在新基建過程中,如果要更多依賴專項債資金就會需要一些債券發行、融資的時間;如果主要是依靠財政撥款,進展就會更快,所以新基建最開始的集中在資金實力較強的北上廣深和一些省會城市,現在全國範圍內的新改擴建都已經逐步開始了。目前專項債也逐步在到位,6月份還會有一筆很大的專項債發行,可能六七月份左右就要把資金給落實下去,這個不只針對醫療,但是也會成爲醫療新基建的重要資金來源。可以看到專項債的發行規模在過去兩年有很大提升,投入醫療領域的專項債規模也大幅增長。醫療相關項目,不管是總的投資金額還是項目數量,2020年以來都大幅增長,專項債毫無疑問也是重要的出資來源。雖然專項債本身跟公司的收入沒有太大關係,因爲專項債主要用於醫院建設,建設完成後的設備採購是醫院出錢,跟財政撥款跟專項債沒太大關係。但醫院是否進入設備採購階段取決於醫院的建設進度。6月份這筆專項債會加快國內醫療醫院的建設進度。醫療新基建在未來幾年一直到整個十四五的期間,確定性都非常強,也是公司未來幾年一個非常重要的增長點。
【海外開拓】
Q:海外業務收入方面,二季度產線的表現是怎樣的?公司目前有沒有二季度國內和國際的營收增速的指引?
A:目前還沒法給量化指引,但是一季度常規業務已經恢復的很不錯,只要把監護儀、呼吸機、輸注泵這三個產品從國際業務的收入裏面剔除,一季度國際市場其實也增長了35%。二季度監護儀、呼吸機、輸注泵沒有基數問題了,所以不用剔除這三個產品也會恢復到不錯的增長,二季度還有匯率的幫助,但影響不大。更多的還是常規業務自身的恢復帶來的增速。
Q:海外市場去年的營收是100億,其中發展中國家是佔了60億,佔比是非常高,達到60%.公司有沒有預測未來幾年發展中國家市場還有多大的營收増量的空間?
A:公司3大產線加4個種子業務的市場空間其實都有在21年報裏列出來,國內大概是1,200億人民幣的市場空間,海外應該是7000多億,因爲把佔市場60%多的歐美也算進去了。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空間比較接近中國,公司內部粗略計算也有大概1,200億左右的市場空間。而去年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收入大概有60億人民幣,在整個市場裏只佔5個點,是非常低的市佔率。當然公司在國內其實也很低,去年150億收入在這1,200億市場裏面也就10%出頭的佔有率,在發展中國家就更加低了。發展中國家所處的歷史階段相比中國來說還要更靠前,醫療器械行業的發展的階段,發展水平,包括它自身的醫院的配置,比中國平均還差,因此比中國還增長的要更快一些。所以在這個市場公司的業務理應比中國業務增長快,未來發展中國家業務一定是4個區域裏面增長最快的,它的收入佔比在23%-24%左右,但比重會逐年提升。
Q:印度市場的市場規模,增速,競爭格局,釆購資金來源,客戶關注點,如果取得比較好的銷售成果需要哪些具備能力
A:市場規模上,印度市場的空間是毋庸置疑的。一般醫療器械的市場空間是和人口密切相關的。印度的人口比中國還多,未來會是很更多定製紀要/音頻添加微start20160903龐大的市場。増速上,現階段印度市場發展還比較早期,像中國10年前甚至15年以前的行業規模,但是行業本身增長速度是非常驚人。印度和俄羅斯是公司目前投入級別最高的兩個市場,在印度員工應該都接近200人了,有大概4個子公司,分散在印度4塊區域,還有一些本地辦公室,而且全部都是印度人。競爭格局上,未來印度市場本身前景相當不錯,而且印度市場自身是不具備醫療器械產業鏈的,公司面對的競爭對手主要是以外資爲主,中國公司是相對來說比較少的。相比羅雅貝西、GPS,公司的國際化程度還算是新人,但是相比其他中國公司來說,公司在國際化包括本地化的佈局都是比較超前的。公司在新增員工的時候一定都是本地的員工,在印度也已經佈局了本地化的生產製造。因爲印度市場的特點就是高度重視性價比,因此要儘可能改善產品解決方案的成本結構,所以公司已經開啓了印度本土化的製造,目前主要是跟當地廠商進行0DM合作,但未來規模體量上來後,公司也會自己建廠,只是需要時間。去年在印度公司大概,9000多萬美元的收入,今年包括未來幾年肯定會維持比較高的增長,因爲公司在這塊市場投入是比較超前的。
【集採影響】
Q:年初江西省牽頭的生化肝功集採目前進度如何,預計對國內的生化檢測市場帶來哪些影響?
A:市場集中化的現象明顯會加速。生化市場極度分散,這和其業務模式的開放有關。大部分生化公司自己不具備生化儀器的自研資產的能力,選擇從外面代理或直接採購生化儀,所以形成一個開放的系統。而公司包括其他主流廠家,比如貝克曼,都是封閉的系統,市場未來也一定會逐漸轉向對閉。一是因爲廠家本身不想開放,二是而從臨牀檢檢測角度來說,封閉比開放更好質量控制。質量控制是檢驗科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開放的模式很難保障質控方面,所以臨牀檢測也會走向封閉模式。只是在競爭極度分散的市場中,想實現這一步需要很多年的時間。而集採會大幅度縮短進程,使公司有更多機會加速擴張市場份額。去年公司雖然是國內第一,比貝克曼的份額還高,但只有12%的佔有率,這個市場裏上百的玩家平均下來只有幾千萬的收入。如果沒有集採的機會,公司做到比如像血球的市場份額,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可能性,但是集採使可能性出現了。尤其是三級醫院很多時候還是以進口的生化儀爲主。而公司過去在生化業務的收入主要來自二級及以下醫院,三級醫院佔比可能就10%多一點。集採幫助公司大範圍的打開三級醫院大門,是一種彎道超車的方式。比如安徽發光集採中,公司裝機一半以上都在三甲醫院,這種客戶的比例是公司很難想象的,過去一般有百分之十幾的三級醫院,但是在安徽一半以上是高端的客戶,幫助公司省下大量的營銷推廣的時間,縮短讓高端客戶來接受邁瑞的過程。這次生化也一樣,公司的份額尤其是在三級醫院的份額一定會很大幅度的一個提升。市場會逐漸的扁平化集中化,廠家的數量一定會加速下降,國產龍頭的份額就從中能夠大幅度的提升,預計今年下半年左右落地。
Q:集採下半年落地,在價格上會有多大幅度的下降?
A:從耗佔比角度來說,生化的耗佔比其是很低的,這跟化學發光有本質差別,化學發光的耗佔比平均有40%左右,在安徽那邊降到了20%~25%,也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耗佔比。而檢驗的收費裏面生化試剤的採購成本佔比可能只有10%~15%,這還是終端入院價,出廠價來的話可能佔比就只有個位數,所以可以想象它有多大的降價空間。
【主營業務】
Q:IVD板塊,化學發光業務在一季度受到疫情影響,二季度也有相關影響,目前預計的增速會有較大的變動嗎?
A:量化數據現在還給不了,化學發光包括IVD業務在二季度肯定還是受到疫情的員面影響,但目前看影響較小,比如上海一個月的IVD收入大概1,000萬左右,在公司的體量裏是非常低的。其他大部分區域只要不出現封控,實際傳輸各方面都是正常的,所以二季度整體IVD產線受到影響非常小。當然全年IVD產線的增長預期是否還能維持公司年初的目標,就看國內疫情下半年的走勢了,但是公司整體20%的目標是一定可以完成。在邁瑞多產線.多區域業務佈局下,對於局部風險的對衝的能力是有很強的競爭優勢的,可以保證公司能夠完成全年的公司整體的既定目標。
Q:BC-7500CRP去年裝機超過了1000臺,今年有沒有一個預期的裝機量?高端的全自動化學發光儀的CL-8000i的今年的銷量預計如何?
A:只要沒有太大疫情的影響,原定目標是BC-7500CRP要做2000臺,CL-8000i要做400臺,還要看下半年疫情的局勢,目前還是比較可控的。
Q:公司目前硬鏡,包括4k熒光和常規的4k目前上半年的一個推進情況怎麼樣?
A:今年金額和臺數翻番是沒任何問題的。去年4k白光是賣了200臺,4k熒光是賣了大概70臺,今年以翻番爲目標,一季度表現不錯,4k熒光已經賣了30多臺,4k白光大概接近100臺左右。整個市場目前推廣進展也是挺順利的。內部是最核心的原因,產品上公司和頭部的廠家卡爾史託斯、奧林巴斯的差距也越來越小,公司下一代的腹腔鏡明年底會上市,基本上就能,完全抹平公司跟卡爾史託斯、奧林巴斯在產品技術上的差距,甚至有些功能應用上,公司做的比競爭對手做的還要更好。公司有其他國產公司沒有的成績,完全是因爲公司在研發上投入的力度遠遠超過任何國產硬鏡公司。營銷推廣上,現在外部環境包括政策對公司有較大利好。政策上是給予內窺鏡的國產的採購支持的,公司的很多競爭對手在內窺鏡上還沒有實現國產。而且這種單臺價格比較高的設備,包括內窺鏡,包括超聲,雖然進口的錢是醫院出的,但是衛健委醫管局或者地方財政在審批的時候會更加嚴格,如果無法經過專家論證一定要買進口的話,他們都會要求要採購國產,使公司很大程度上獲益。但絕對不是所有國產公司都能,通過進口替代的大環境來獲益,因爲醫院絕對不會犧牲自己的診斷標準,尤其外科是醫院最強勢的科室,採購預算充裕,所以如果產品本身正無法證明跟進口齊平甚至有些方面優於進口,政策是幫不到這種廠家。
【收併購】
Q:HyTest的客戶結構跟邁瑞收購前有沒有比較大的變化?收購後,邁瑞的收入佔HyTest的總收入的佔比有沒有大幅的提升?
A:未來肯定會大幅度提升,IVD原料市場是極度分散的。HyTest每年的收入也就只有幾千萬歐元,公司是它一個比較重要的客戶,但體量不大。公司還是有大量的原料是從其他進口廠家進行採購的。公司的目的就是爲了實現核心原料的自研自產,所以未來公司佔HyTest的比重一定會大幅度提升,只是比重提升需要時間。公司也給它做了未來5年的產品規劃,包括未來幾年大幅提升HyTest的研發和生產的規模,以此來支撐保障邁瑞對於核心抗原抗體的需求。未來公司核心抗原抗體的自制率會達到70%以上,全部都是HyTest來給公司供應,這對於公司成本也會有優化,但更重要的是保障邁瑞未來化學發光業務的發展。現階段因爲體量小,原料需求量目前不大,還是能在市面上從競爭對手手上買到所需要的原料,質量等各方面也能控制,所以顧慮不多。但是當體量逐漸大了以後,比如到20億70億甚至超過百億的收入的體量,公司對原料的需求量就會大大的提升。如果那時還不能解決原料自制,不僅試剤的質量不好控制,更會成爲公司化學發光業務增長的瓶頸。所以公司其實是爲了未來在做佈局。
Q:HyTest成爲邁瑞的獨資公司之後會不會使得外資的品牌因爲各種原因減少對HyTest的採購?
A:首先IVD公司沒有變更原料的動力,因爲要設計變更註冊,又還要讓客戶接受,很麻煩。所以IVD原料供應相對來說是非常穩定的。其次他們跟HyTest採購的部分原料是行業的金標準,公司其實都是互相買的,公司沒有收購HyTest之前,內部沒有任何的原料平臺,但是收購後,HyTest也會跟其他公司保持合作的關係,成爲他們的供應商,但只是說重心會放在邁瑞的需要的原料開發上,未來大家還是會相互供應的。其實包括羅雅貝西之間,雖然他們相互競爭,但他們的原料也都是相互供應的,一是原料更換起來非常的麻煩,二是也是出於成本考慮。原料的產能各方面最大化的話,原料單位成本也會有比較明顯的下降。
Q:國際巨頭一般都是通過收併購迅速做大的,邁瑞近期或者未來這兩三年有沒有併購方面的最新的進展?比如說像分子項目這一塊?
A:邁瑞歷史上雖然做了很多併購,但是公司業績増長跟併購關係是不大的,這跟歐美日公司有本質的差別。他們需要通過併購增長是因爲他們本土市場基本上不增長,市場已經成熟,本身沒有新增需求,主要是存量替換的需求。一些前沿的領域可能市場增長還不錯,但是整個醫療器械宏觀市場規模是非常穩定的,所以他們就需要通過外研併購來實現業績穩定增長,但內生的業績增長非常緩慢,可能一年平均來看一兩個、兩三個點的増長。公司的業務主要在中國和發展中國家,歐美這一塊公司會繼續加大布局,但是從增速上會比中國和發展中國家慢。中國和發展中國家都還在高速的擴容的一個階段。中國器械市場未來可能5-10年都至少會維持雙數增長,而發展中國家體量已經接近中國,但所處階段更早期,增速比中國更快。如果這是公司的主力市場,公司通過內生的方式完全可以實現長遠的業績穩定增長,因爲公司距離天花板還很遙遠,市場本身又維持着不錯的增速,所以不需要通過弁購來增長。但是併購一定又脫不了幹係,因爲醫療器械領域的一大特色是業務的拓展要兩條腿來走。如果併購這條路走不通,慢慢通過自研的方式也可以實現,這是因爲醫療器械很多領域沒有專利壁壘,所以即使不是把整個公司買過來,把這個團隊挖過來也一樣可以做產品。包括分子診斷這個產品,公司內部研發也已經啓動,只是還需要幾年時冋。但如果有好機會,公司也會通過外研迅速切入。但至少公司不會說一定要依賴併購進入新的領域。可能更遠之後,公司會有體量稍微大一些的併購需求。尤其是想在歐美市場站穩腳跟的時候。公司04年最早進入美國市場時是很艱難的,真正進入快車道是公司08年收購Datascope之後,真正具備了一個成熟的美國直銷的體系,這種直銷體系如果想通過自建來做難度巨大,未來如果想拓展更多發達國家業務,可能需要通過併購實現,但時間軸會拉得比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