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信證券研究
文:陳俊雲 許英博 聯繫人:賈凱方 劉銳
伴隨市場對利率上行預期的充分計入,自4月開始,分子端EPS開始取代分母端利率成爲左右美股科技股走勢的核心變量,同時俄烏衝突、持續高通脹等,疊加美聯儲抑制通脹的堅定決心,亦使得市場對短期的宏觀預期從未像當前這般混亂、充滿分歧,並帶來市場近期的持續高波動。
我們判斷,在通脹等宏觀數據出現實質性改善或可循信號之前,美股市場波動料仍將延續,不宜對短期下跌過度悲觀,亦不應對短期反彈過度樂觀。
資本市場總是習慣高估短期影響,而低估中長週期趨勢變化,面對短期的難以預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淡化短期波動,關注中期趨勢性機會。
我們判斷美股科技板塊2C互聯網用戶紅利仍在,企業雲化、數字化亦將持續構成板塊中期核心支撐,同時當前美股科技板塊&科技巨頭估值已基本回到2014~2018年水平,有望提供良好的下行保護,中期維度,上行收益顯著大於下行風險。
我們建議投資者珍惜每次市場在大幅回調時創造的投資機遇,並選取了一批優質科技企業,供投資者參考,主要包括:微軟、英偉達、特斯拉、亞馬遜、蘋果、谷歌、Salesforce、ServiceNow、Snowflake、Datadog、MongoDB、Meta、臺積電、高通、Wolfspeed等。
2021年11月之後,受流動性預期的快速收緊以及前期疫情受益板塊增速回落影響,美股科技板塊跟隨市場整體持續調整:
1)2021年11月-2022年3月,高估值成長股領跌,期間納指整體跌幅爲8.8%,其中高成長公司整體市值跌幅爲14.0%,價值股跌幅爲3.7%;
2)2022年4月至今,伴隨俄烏衝突、歐洲經濟走弱風險等,以及持續的高通脹對經濟的可能反噬風險,市場開始對經濟衰退計入更多擔憂,前期相對抗跌的大市值、價值股開始出現明顯調整,比如蘋果、微軟等。
基於主要公司Q1財報中偏保守的業績展望,以及近期部分消費股業績的暴雷等,市場對於經濟衰退擔憂不斷加劇,市場波動率指數亦開始明顯上行,但考慮到美國當前仍相對不錯的消費數據,以及通脹數據的見頂回落,市場對於未來經濟前景更多是一種有限度的擔憂,共識與分歧並存,波動率亦遠低於2020年疫情開始時的水平。
年初至今,美股主要指數累計跌幅達到15%~20%之間,已基本符合熊市的特徵,而從美股1930、2000年兩次熊市特徵來看,市場都呈現出先調整估值、再調整EPS,成長股先下跌,價值股進而跟隨的特點。
考慮到短期諸多潛在風險,部分所謂的市場已經見底的觀點,仍非常值得商榷。當前市場對於FED的加息預期計入已相對充分,我們認爲影響後續股價走勢的核心變量已不再是利率,而是對經濟前景&企業盈利預期的判斷。
對於短期的宏觀走勢,市場在極度擔憂的同時亦充滿分歧,我們亦無法判斷。
同時市場對美股科技板塊核心指數、代表性個股2022年的盈利預期並沒出現明顯的下修,這表明市場短期仍更多停留在觀望層面,當然這也意味着,如果後續宏觀經濟出現超預期下行,板塊&個股盈利預期的下修將是需要重點警惕的風險。
面對當下從未有過的複雜、充滿分歧的短期宏觀預期,對於我們而言,面對短期的難以預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跳過短期波動,關注中期趨勢性機會。
分板塊來看,我們認爲互聯網板塊中期用戶紅利仍未消失、雲計算等高景氣2B業務貢獻將逐步提升,短期經營槓桿減弱或將拖累利潤表現;軟件SaaS板塊中期仍然最具成長性,短期銷售週期可能拉長、非核心業務系統可能面臨縮減;硬件半導體板塊,消費電子持續走弱,數據中心則預計在年底見頂,從產業大週期角度需更多關注結構性機會。
估值角度,以調整最深的軟件板塊爲例,當前美股軟件SaaS板塊EV/S(NTM)爲6.3x,較2021年10月末16.9x的水平下跌超過50%,基本回到2014~2018年的水平。
同時主要科技巨頭估值水平亦基本回到疫情前水平。無論是參考歷史的相對水平,亦或是基於中期可能的中性利率水平(3.0%~3.5%),中期維度,當前美股科技板塊估值已能夠提供良好下行保護。
過去十年,美股科技板塊超額收益明顯,回頭看,大的機會亦更多發生在市場大幅回調之時,例如目前的亞馬遜已經自科網泡沫之後上漲達540X。
當下的美股市場,面對短期極度混亂、複雜的宏觀預期,建議投資者適當拉長投資週期,關注當下板塊大幅回調後的系統性佈局機遇。
基於對美股科技股長週期跟蹤研究,我們建議投資者珍惜每次市場在大幅回調時創造的投資機遇,我們選取了一批優質科技企業,供投資者參考,
主要包括:微軟、英偉達、特斯拉、亞馬遜、蘋果、谷歌、Salesforce、ServiceNow、Snowflake、Datadog、MongoDB、Meta、臺積電、高通、Wolfspeed等。
原油價格上行導致歐美高通脹進一步失控風險;美債利率快速上行風險;針對科技巨頭的政策監管持續收緊風險;全球宏觀經濟復甦不及預期風險;宏觀經濟波動導致歐美企業IT支出不及預期風險;全球雲計算市場發展不及預期風險;雲計算企業數據泄露、信息安全風險;行業競爭持續加劇風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