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沒有哪一代人真正放棄
格隆匯 05-08 17:57

今天是母親節,這裏先給廣大的媽媽們一聲祝福。

前兩天正好是青年節,現在過了,激素散去,我們再來聊聊關於年輕人的話題。這想必也是媽媽們關心的事情。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今年五四青年節,莫言老師在B站上做的演講。

莫言在短片裏講了在艱難時刻給到自己力量的兩個故事:一本書,新華字典;一個人,我的爺爺。

誰曾想到,諾貝爾獎獲得者,曾是一個小學輟學,在極度孤獨窮困環境中長大的人。在荒草灘放牛羊,靠着一本新華字典填補對知識的渴望,並於80年代寫下一短篇,記錄與爺爺割草的那段往事,題名《大風》。

“風越來越大,我被風颳倒在地。爺爺與風對抗着,車子未能前進,但也沒有後退半步。”

各位或許也聽自己的爺爺講過,他們小時候光着屁股在山上跑,衣不蔽體,吃了上頓擔心下頓吃不上。

我們難以想象老一輩吃不飽穿不暖,在物質極其匱乏年代的掙扎。

現在,我們好像什麼都有了。

祖輩父輩們,總覺得我們的人生比他們容易:你們有的吃有的穿,為什麼還不快樂呢?

這是一個誤區。他們不知道,我們這一代人其實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重擔。

好不容易從數百萬考生中艱難上岸,幾年後畢業進了個大廠,好傢伙沒幹多久,又“被畢業”了。留下來的,又得在任上不斷地卷,捲到三十五歲後,又有可能被“優化”掉。

對於大部分95後而言,從剛進入社會的那一刻起,就開啟了困難副本。

01

鬆綁的門檻

一線城市放不下肉體,老家縣城放不下靈魂,這是當代打工人的真實寫照。

從戀愛到結婚,除了紅玫瑰與荷爾蒙,大家不得不考慮一個現實問題:房子要不要買?

在知乎上也看到這麼一個提問:2022年,房地產很難暴漲了,年輕人還要不要買房?

前段時間,#北大教授勸年輕人別太早買房#衝上熱搜,但年輕人們卻並不這麼想。

也許教授的建議是基於理論分析,但大家的決策卻基於赤裸的現實。

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房子承載了太多,它不僅是一處鋼筋混凝土建成的庇護所,還可能是心靈的寄託、婚姻的保障、資產保值的經濟規劃,更是窘迫時的一條退路。

不過但凡提到房價,肯定有兄弟要開始罵人。

是的,這十多年來房價確實飛漲得離譜,而在最近的這波衝擊下,一線城市的房價,幾乎回到了兩年前。

光是四月一個月,公開渠道能夠看到的穩樓市政策已經超過30次。綿陽、蘭州、大連、麗水、蘇州、南寧、昆明諸多城市都在過去一個月內爭先恐後地發佈了樓市調控政策。

在一些二手房交易平台上,我們能容易看到動輒降價一兩百萬的房型。

即便這樣,依舊很難賣出去。一套上千萬的房子,降價一兩百萬,聽起來多少有點凡爾賽。

二三四五線城市,更糟糕。

在搜索引擎上,我們隨意搜索“二線城市、房子”之類的關鍵詞,排在最前面的,肯定是“鮮有人買”、“賣不出”之類的結果。

這裏似乎有點矛盾。

以前是因為房子漲價,大家才買不起房。這會房價降了點,怎麼大家還是不願意買?

比如前不久,重慶絕大多數銀行將購房者首套房首付比例降低至百分之二十。

以之前的房價看,一套一百平的房子價格大約在一百二十萬左右。首付30%,就是需要貸款84萬,貸三十年,按照5.9%的利率算,連本帶利需要還款月一百八十萬元。

而首付降到20%,也就是説需要貸款96萬,貸三十年,同樣以5.9%的利率算,連本帶利要還兩百萬多一點。

很容易就能看出,政策是鬆綁了,對這種鬆綁,對普通人來説並不那麼友好。

再以筆者身處的深圳為例,算是被政策打擊得很嚴厲的城市了。去年年初,深圳推出了全國第一個二手房指導價。而深圳的房子,在限價以後,無非也就是從一千萬變成了八九百萬,這聽起來多少有點凡爾賽。

對大部分人來説,差的是這一兩百萬嗎?

對於準備賣房的業主而言,這或多或少會影響到自己房子的價值;對持幣準備入手房子的剛需來説,他們則不得不多拿真金白銀來交首付。

總之,市面上幾乎沒有人是開心的。

説白了,年輕人買不起房的問題,根本不在這九牛一毛的讓利上,問題還是歸結在房價太貴。無關政策是否“鬆綁”,這代年輕人面對房子的壓力,依舊是這麼巨大。

所以當夢想照進現實,還是要稍稍打一點折扣。

此外還有一個扎心的真相,在買房這件事上,年輕人不得不啃老。據調查,年輕人買房首富的最大來源,近6成是父母支援,個人存款還不到3成。

在一二線城市想要買房上車,掏空了爹媽,湊齊首付的情況下,每個月都得還萬把來兩萬塊錢。

換句話説,能考慮買房這個苦惱的年輕人,其實在同齡人中已經算是比較優秀的了。

02

消失的衝動

人類有種很奇怪的愛好,總喜歡把事情上升到超出原有的層面。到現在,已經發展到戀愛結婚生子,也變成了公事兒。

這本無可厚非。從社會責任的角度看,我們作為民族的一份子,確實應該從自身做起,為族羣的存續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從心理感受來説,一切從立場出發,是典型的宏大敍事風格,代表了社會的主流共識。但作為一個普通人,支持共識沒問題,要身體力行恐怕還是挺難。

近些年一直有一種很流行的説法:年輕人之所以不願意生孩子,房價是罪魁禍首。

所以很多人言之鑿鑿,只要把房價打下來了,年輕人自然願意生孩子,我們都擔心的人口,自然而然也就解決了。

但一切真的這麼簡單?至少我覺得:這兩者並非完全的因果關係。

從根源上説,影響一個國家人口生育率下滑的原因相當複雜,至少涉及到三個層面:人口結構,生育意願,生育成本。

房價最多屬於成本大頭,僅為三要素之一。

眾所周知,隨着在計劃生育政策下成長起來的一代長大,相較之前幾代人,育齡婦女人數也在逐漸減少。2021年,全國21-35歲之間的育齡婦女人數,相較於2020年就減少了300萬。

育齡婦女人數少了,生育率自然也就下降了。這就跟老齡化問題一樣,其實都是由人口結構變化導致的。

當然這些都是客觀因素,怪不到年輕人頭上。更重要的還是生育意願。

過去幾十年,伴隨着經濟高速發展,我國的結婚率與離婚率分別處於下降和上升趨勢。

比如去年,我國登記結婚對數為763.6萬,連續八年下滑。離婚率卻從2000年的0.96‰上升至2020年的3.1‰。

簡單概括:現在的人沒以前愛結婚了。

從本質上説,結婚是夫妻兩人為了搭夥過日子,在以前物資緊缺的年代,一男一女想要保證一定的生活質量,就需要組成家庭。

而現代男女收入都有了顯著提升,一個人過日子也有底氣,就算過得不算太好,也不至於過不下去。

畢竟找個人搭夥過日子,找到一個好隊友還好説,萬一找到個拖後腿的,就真的一言難盡了。很多人在瞭解了周邊或是周邊的周邊的婚姻狀況,漸漸變得小心翼翼。

這一層面的變化,自然也會傳導到生育率上。

同時,如今社會的養老機制漸漸完善,最近,國家還推出了個人養老金機制,年輕人邊工作邊存錢,還交着養老保險,“養兒防老”的擔憂減輕了很多。

更何況,如今的生育不僅不能“養兒防老”,還要為此付出過高的生育成本。

據統計,我國0-17歲城鎮孩子的養育成本高達63萬元,像北京上海這樣的超級大城市,平均養育成本更是高達100萬。

所以很多年輕人只是簡單算了算養孩子要花多少錢,就瞬間就打消了瘋狂的念頭。

誠然,結婚生育是有“收益”的。

但至少對當代人而言,結婚生子帶來的快樂,仍不足以支撐為此付出的精力、時間以及金錢成本。説起來也許稍顯冷漠,在不考慮各種責任的前提下,年輕人實在沒理由要孩子。

“兒孫自有兒孫福,沒有兒孫我享福。”

話糙理不糙,這就是大部分人的真實想法。

但不管怎麼樣,房子是生育成本的一道坎,是大頭。如今的房價小幅下降,雖然短期內並不能顯著提高生育率,至少還是開了個好頭。

畢竟房價一頭牽着生育率,一頭又牽着地方經濟。漲得太高了固然不行,急速下跌也不可取,正處於進退維谷之間。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壓在年輕人身上的三座大山,房子、工作、婚育,房價下降只是第一步。

畢竟,讓人看到希望,年輕人才能給緊張的生育率以希望,不是嗎?

03

不被大風吹倒

歷史上,青年這個意象曾以革新、進步、苦悶的面貌出現。到如今,他們卻被不斷拿來研究,你時不時就能看到,第一批 90 後怎麼了,這屆 95 後又怎麼了,現在的 00 後都已經怎麼了。

最近網絡上更有一種論調:Z世代,即出生於1997-2012年間的人,是“中國最不走運的一代人”。

我們在享受時代發展的紅利,也同樣需要面臨轉型的陣痛。

尤其是,今年以來宏觀態勢較差,加之大學生畢業數量連創新高。沒錯,我們面臨的時代環境,比10年前的那批人要差,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即便如此,對一個年輕人來説,習慣於擁有一種“受害者心態”仍然是危害無窮的陷阱。

“願中國青年都擺脱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份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時代在更迭,變化是永恆,但變中的不變才是真正的核心要義。

魯迅的一番話,即便身處現世,也全未過時。

正像莫言所寫《大風》裏一般,在大風天裏,我們作為局中人,無法掌控大環境,只能與風對峙,訴諸於己,尋求擺脱苦難、逃離動盪的方式。即便沒有前進,即便糧食沒了,不被大風吹倒,或許就是最大的勝利。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也如海明威筆下的老人一樣,不屈服的韌性,不投降的精神,遠比什麼都珍貴。

生活總有許多困難,其目的究竟是把人打倒在地,看人笑話;還是像先人説的那樣“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不必執着於對文字的理解,在我看來,他們説的就是一回事。

生活的意義並不在於考驗人的成敗,我們只關心一件事情:讓人生的路,在腳下延伸。

此謂:行則將至。只要你肯前行便能到達,儘管很難。

比如買房對於當下的我們來説是一座大山,但是當有一天我們真正跨過這座山的時候,可能會發現曾經的山之於現在的我們早已不再那麼神祕。

躺平?擺爛?

每一代人都同樣經歷着“艱難時刻”,可他們跨過去了。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的父輩選擇了躺平、擺爛,如今的我們,會過着怎樣的生活?

沒有哪一代人是容易的,也沒有哪一代人真正放棄。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