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潮人”瑞幸,拯救不了“土味”椰樹
格隆匯 04-27 16:28

喝過椰樹牌椰汁,也喝過瑞幸的咖啡,那你喝過“椰樹牌瑞幸”嗎?

最近,兩大在椰子飲品界耕耘的知名代表椰樹集團和瑞幸玩起了跨界合作,聯名推出“椰雲拿鐵”。

4月11日,產品一上線,不少門店賣斷貨。這次聯名更是從飲料圈火到廣吿圈。微博上關於“椰雲拿鐵”的詞條已經超過了1400萬的閲讀,“瑞幸椰樹聯名款”超過3000萬閲讀;在小紅書上搜“椰雲拿鐵”,僅1個多星期,網友們就創作了3萬+篇筆記,從“產品測評”到“教你自制椰雲拿鐵”,再到椰樹牌“土潮”的包裝,賺足了眼球。

01 

是誰蹭了誰的流量  

一個國民老品牌、一個飲品界時尚新秀,聯手合作必然是有利可圖。雙方各取所需,都期望聯手雙贏。

從瑞幸來説,因財務醜聞從美國退市後,開始認認真真做咖啡勤勤懇懇做研發,去年上半年一口氣開發50多款新品,成功推出了單款爆品“生椰拿鐵”。從“生椰拿鐵”開始重新認識瑞幸的消費者,不在少數。可以説,“生椰拿鐵”憑一己之力挽救了瑞幸。

我們用數據説話,瑞幸官方宣佈,截止到4月6日,“生椰拿鐵”推出一週年之際,銷量突破1億杯,那它為瑞幸貢獻了多少營收呢?以15元/杯的價格計算,1億杯的銷售額超過15億,而瑞幸年報顯示2021年總營收為79.65億,粗略來算貢獻了19%的營收。

這個大單品在過去一年的成績確實亮眼,但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現制飲品有多卷,爆款單品出來後其他飲品店紛紛模仿,不止咖啡店,奶茶店也要來分一杯羹,保持競爭優勢的方法是更快一步的迭代產品,推出新爆款,保持消費者的新鮮感和話題度。

對於椰樹集團來説,椰樹牌椰汁已經有了30多年的歷史,它對70、80、90後們,是植入腦海的童年記憶,“喝椰汁就選正宗的椰樹牌椰汁”毫不誇張。但對於更年輕的Z世代來説,面對更新潮的其他品牌和產品,椰樹就不一定是首選了。老品牌要想永葆青春,抓住年輕人這一代新的消費力就很關鍵。

那這次聯名,是誰蹭了誰的流量,又是誰獲利了呢?

從目前來説,其實名利雙收的只有瑞幸。既賺了流量又賺了錢。

流量上,互聯網上各大平台的話題熱度不再累述,賺錢才是硬道理。“椰雲拿鐵”上線一週,就突破了495萬杯的銷量,按照均價15元來算,這一週的銷售額就超過了7400萬。

瑞幸給“椰雲拿鐵”的銷量定了1個億的小目標,若是真照此速度賣下去,不到半年就能完成它哥哥“生椰拿鐵”1年達成的目標。

那椰樹集團此番收穫了什麼呢?更多的只是流量。

這次聯名活動,大概就是提醒了大家椰樹這個國民品牌還在,吿訴年輕人椰子界還有個椰樹這個“老炮”。這次炒起話題度的,不是聯名的咖啡有多好喝,而是椰樹集團土潮的設計風格。網友説,“椰雲拿鐵”沒斷貨,椰樹包裝袋斷貨了,不少搶到包裝袋的網友在社交平台花樣曬圖。包裝袋吿急,面對網友的熱情,瑞幸直接公開了土潮包裝袋源文件。

椰樹集團雖暫時還沒賺到利,卻憑“土潮”賺足了名。

02

椰樹“土潮”之名  

但是啊,成也蕭和財也蕭何。

“椰雲拿鐵”跨界合作首戰吿捷的第二天,椰樹集團官方微博發佈了這樣一條招聘廣吿:

土潮的風格、誘人的年薪,又一次讓椰樹衝上熱搜,不過這次的熱搜話題是“椰樹集團再發爭議廣吿”,這則招聘廣吿涉嫌誇大宣傳,並不是什麼好事。去年椰樹集團發過同樣一款招聘廣吿,彼時的廣吿語是“肯定有帥哥美女追”,引起很大爭議,最後被海南市場監管局罰款40萬元,理由是“妨礙社會公共秩序或者違背社會良好風尚”。今年的新廣吿換湯不換藥,只改了6個字“有前途、能致富”...

鮮豔的撞色,土醜土醜的設計是椰樹的包裝特色,“從小喝到大”之類的低俗廣吿語,再配上靚麗女模,是椰樹多年來怪異的廣吿特色。消費者一邊覺得辣眼睛一邊習以為常,一邊在餐廳裏打開一罐椰樹牌椰汁。

網友給椰樹集團留言:“我買你,不是因為你的設計,是因為椰汁好喝”。但管理層或者廣吿部門似乎對消費者有什麼誤解,多年來把對消費者對產品的支持,當做是擦邊球低俗廣吿營銷的成功。

甚至在喜報裏沾沾自喜: 雖然被罰,但是爭議廣吿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提升了銷量。

椰樹集團堅持低俗營銷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他對擴大知名度,提升銷量的迫切需求我們可以從上面的喜報中窺見一二。這個需求之所以迫切,是因為再不努力就要被前浪拍在沙灘上了!

03 

十年業績停滯不前  

據公開數據統計,2013年至2020年,椰樹集團的營收分別為44.77億元、44.5億億元、43.36億元40.21億元、41.57億元、39.16億元、43.29億元、38.96億元、38.96元。多年的營收一直維持在40億元的水平。

對於一個市場規模在不斷擴大的行業,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多年來穩定的數額意味着市場在不斷失去。

2019年,椰樹椰汁在蛋白質飲料中的市佔率不足10%,而根據椰樹集團內部公佈的數據,1999年,椰樹旗下果汁產品在植物蛋白飲料的市場佔有率高達50.3%。

我們再來看年產值,2015年、2016年椰樹集團全年產值分別為42.91億元、40.21億元。其董事長曾經定下百億產值目標:2011年-2015年完成60億產值,2016年-2020年完成100億產值。如今目標完成得如何呢?椰樹集團官網顯示,2020年完成產值39.22億元,同樣在40億徘徊,裹足不前。

飲料行業競爭激烈,內卷嚴重,和椰樹集團同樣老牌的飲料企業農夫山泉、哇哈哈不斷推陳出新,擁有多款暢銷產品。

農夫山泉有尖叫、茶Π、東方樹葉、水溶C等等。

娃哈哈有AD鈣奶、冰紅茶、蘇打水、營養快線等等。

而椰樹集團有什麼?只有椰汁,其他產品都不值一提。

靠一瓶椰汁活了30多年的椰樹集團,未來的路更不好走。椰子風味的飲料近年來深受消費者歡迎,根據《2020植物蛋白飲料創新趨勢》顯示,植物蛋白飲料增速高達109%,遠超其他風味。消費者追捧,競爭就更加激烈。

入局椰汁類瓶裝飲料的新品牌眾多,比如椰子知道、頭等椰、元氣森林夏天的風、味全的好喝椰、蔻蔻椰、伊利的植選等等。

鮮制飲品更是來勢洶洶,此次聯名的瑞幸咖啡以及其他咖啡品牌均有推出椰子口味,其他茶飲品牌比如茶百道、奈雪的茶、COCO同樣不甘落後。

競爭者如此之多,就這樣不斷蠶食椰樹集團曾經打下的江山,大家都在內卷,椰樹集團若想重振旗鼓,做到100個億產值的目標,就不能再原地踏步,必須跟着大家捲起來。

04 

結語

消費品的三板斧:產品、渠道和品牌。椰樹集團10年業績起不來,説明在這3方面都有欠缺。

先説品牌,椰樹集團出道早,有着得天獨厚的先發優勢,知名度高毋庸置疑,但頻頻打擦邊球的低俗營銷方式並不是給品牌加分的工具。

這次土潮設計出圈,是因為“潮”,而不是“低俗”,雖然廣吿設計方式沿用了椰樹“土”慣了的電線杆小廣吿風,但其文案卻是新潮的“這一杯在大氣層”“正宗聯名”等,具有互聯網傳播特色。

80後90後還有喝椰汁的消費習慣,但是Z世代有更多的消費選擇,當他們逐漸開始掌握市場話語權的時候,低俗的包裝與營銷恐怕是抓不住他們的心,椰樹若還是依賴過去30年的路徑不做出改變,國民品牌的老本遲早也會被消耗完。

再來看產品,拿得出手的產品只有椰汁,且穩坐椰汁大哥寶座,但這同時也是問題:產品單一,其他品類沒有發展起來。30多年可着同一款產品薅,若不積極擴展其他品類,最後的結果恐怕是被其他品牌蠶食更多的市場份額,椰汁的配方不是絕密、複製門檻亦不高,若是有招一日國民品牌的紅利褪去,椰汁的羊毛也終將被薅禿的。

最後説説渠道,椰樹集團的主要銷售渠道是商超,便利店,火鍋店、燒烤店等餐飲門店,以及互聯網線上平台。多年的經營,在渠道上面還是具有傳統優勢,但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椰汁,椰樹集團的其他產品並沒有在商超鋪貨,僅有礦泉水偶爾能在零食店裏見到,歸根結底還是產品品類開發不全,市場並不接受它們椰樹以外的飲品。

此次椰樹和瑞幸的聯名出圈,算是老品牌煥發新活力的第一步,若是能趁勝追擊抓住更多年輕消費者的心,再深耕產品研發,比如推出和瑞幸的聯名瓶裝產品,利用現有渠道鋪貨提升銷量,不是不可能。

這麼簡單的道理,相信管理層不是不知道,只是路徑依賴難以打破,改革不易。就怕這次的一炮而紅也只是為人家瑞幸做了嫁衣。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