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向廣告模式妥協?Netflix交出十年來最差成績單

儘管市場對用戶增長放緩已有預期,但Netflix還是交出了一份令人措手不及、大跌眼鏡的財報。

文 | 真探AlphaSeeker
作者 | 祖楊

財報顯示,2022年一季度Netflix的全球付費用戶數流失20萬,遠低於公司預期的新增250萬,更低於市場普遍預期的273萬,不止如此,用戶流失將會持續,Netflix預計二季度全球付費用戶將減少200萬。

在財務指標上,一季度Netflix營收爲78.68億美元,不及分析師普遍預期的79.3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71.63億美元相比僅增長9.8%,增速回到2014年後的新低。

因爲Netflix業務條線非常簡單,其用戶規模與增速表現直接決定了股價走勢。財報發佈後,盤後股價狂瀉25%,股價下逼260美元,創下2018年12月以來的最低值;自開年至今,Netflix股價下跌43.4%,是科技巨頭“FAANG”(美國市場五大最受歡迎科技股首字母縮寫)股票中表現最差的一隻。

內部面臨着嚴峻的用戶增長危機,外部又有迪士尼、時代華納、蘋果、亞馬遜的圍追堵截,Netflix如何“自救”?華爾街咄咄逼人,Netflix是堅持自我還是向廣告妥協?“增長教科書”還能否上演崛起歷史中的經典“奇襲”?

這一次,Netflix沒那麼幸運。

下滑的用戶數

先來整體掃描2022年Q1財報:

  • 2022年Q1,Netflix實現營收78.68億美元,同比增長9.8%;實現經營利潤19.72億美元,同比去年的19.6億美元略有增長;經營利潤率由去年同期的27.4%下滑至25.1%;

  • 實現淨利潤15.97億美元,同期去年的17.06億美元下滑5.9%,淨利潤率下滑至20.3%;

  • 每股收益爲3.53美元,同比去年下滑,但高於分析師預計的2.89美元;

  • 2022年Q2,Netflix全球新增用戶數爲-20萬,Netflix全球付費用戶數從上季度的2.218億下降到2.216億。

上述數據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全球新增付費用戶的下滑。這是Netflix繼2011年10月份之後,新增用戶數第二次呈現不增反降的走勢,而下滑還將持續到第二季度。

針對“11年來首次失去付費用戶”,Netflix給出的解釋是:俄烏衝突的地緣性事件以及北美地區閱讀訂閱價格的上漲。

俄烏衝突爆發後,Netflix宣佈暫停在俄的一切服務,這直接導致其損失了70萬用戶,如果不計此影響,全球付費新增用戶原本爲50萬。而Netflix也繼續在爲退出俄羅斯業務買單,前不久,俄羅斯用戶針對Netflix的退出集體發起訴訟,要求Netflix支付6000萬盧布的賠款。

在2.2億全球付費用戶數的大盤中,俄羅斯不足100萬的用戶數算是“九牛一毛”,而更令Netflix擔憂的是大本營北美地區的長久“躺平”。2021年以來,北美地區新增付費用戶數增速一直面臨着黑暗時刻:Q2負增長、Q3僅7萬增長、Q4新增用戶數119萬,到了今年一季度,用戶淨增量又下滑到60萬。

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於會員價格的上漲。今年1月份,Netflix再次提高美國、加拿大的包月用戶訂閱費,月費普遍上漲了1-2美元。在Netflix“收入=會員價格x付費用戶數”的商業邏輯下,當用戶增長面臨停滯狀態,漲價是保證收入的唯一選擇——北美地區用戶數流失了60萬,但整體營收從去年同期的317萬美元上漲至335萬美元。

用戶增長見頂已成爲不可逆轉的大趨勢,Netflix包括所有的流媒體視頻平臺面臨着的是:如何激活存量市場,找尋新的增長點。

一方面,Netflix優化用戶體驗,爲用戶提供更多元的選擇。比如推出雙贊功能,根據用戶的喜好來改進個性化推薦和整體體驗;近期,Netflix表示平臺在研究另外一項功能,允許會員將個人資料信息轉移到新賬戶或子賬戶,保留瀏覽歷史記錄和個性化推薦等數據。

另一方面,加速海外本土化內容佈局。財報中提到,在Netflix所出品最受歡迎的六部影視作品中,有三部是海外劇集,分別是韓劇《魷魚遊戲》《殭屍校園4》以及改編自西班牙的熱門犯罪劇《紙鈔屋》。

在《魷魚遊戲》成爲全球大爆款後,Netflix繼續掘金亞洲市場,而亞太地區也是一季度唯一實現用戶正增長的地區,新增用戶數爲109萬。

今年開年,Netflix出品的韓國戀愛綜藝《單身即地獄》剛上線就在全球收割了數不清的話題與流量,節目播出期間,女嘉賓宋智雅的熱度與商業價值堪比“一線女愛豆”。

此外,Netflix還在中國臺灣地區出品了華語劇集《華燈初上》,據瞭解,《華燈初上》由林心如、楊謹華、謝欣穎等主演,三季24集的總製作金額爲2.5億臺幣(約合5760萬元人民幣),而根據媒體報道,Netflix一口氣採買了三季的獨家播出版權,而成交的“天價”版權播出費用,也讓《華燈初上》播出前就賺回成本。

從這裏也可以看出Netflix在亞洲市場的佈局方式:一種是深入瞭解亞洲觀衆審美後,從故事劇情到演員篩選都是量身定製的自制劇集,比如《魷魚遊戲》;另一種是購買版權後在平臺獨家上線,比如《華燈初上》。

流媒體紅海倒逼奈飛向廣告妥協?

雖然Netflix可以靠內容質量稱霸流媒體市場,但“雙拳難敵四手”,在迪士尼、時代華納、蘋果、亞馬遜等“羣狼環伺”下,Netflix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Parrot Analytics顯示,在激烈的流媒體市場競爭下,Netflix的內容市場份額從2020年第一季度的51.4%下降到2021年第四季度的43.6%,競爭對手Apple TV、HBO Max和Disney+的市場份額則從13.5%增長到了21.4%。

流媒體市場的競爭變得愈發白熱化,“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聯手併購成爲了競爭者實現突圍的一種方式。

3月17日,亞馬遜以84.5 億美元收購了美國好萊塢八大影業公司之一的米高梅,這也是亞馬遜繼2017年用137億美元收購全食有機超市以來,史上收購金額第二高的案例,也足以看出亞馬遜這一電商巨頭想要增強自己講故事能力的決心。

收購完成後,擁有百年曆史的米高梅將爲亞馬遜的Prime Video帶來4000部電影以及1.7萬小時的電視節目,包括《007》系列、《亂世佳人》《沉默的羔羊》《霍比特人》等經典作品,也將推動Prime Video憑藉超5.5萬部影片,在數字上遠超於目前Netflix的2萬部。

就在十天前,Discovery探索傳媒集團以430億美元從美國電信業巨擘AT&T手中買下華納傳媒29%股權,合併組建新公司華納兄弟探索。而華納旗下的HBO Max與Discovery探索旗下的Discovery+,有很大的可能合併成爲一項服務。

截至去年年底,HBO頻道與HBO Max和全球付費訂閱用戶達7300萬,Discovery旗下的探索頻道和流媒體則擁有2200萬用戶。兩者相加後將擁有近1億訂閱用戶的華納兄弟探索將成爲Netflix(訂閱用戶2.2億)與Disney+(訂閱用戶1.3億)的強勁對手,共同分割流媒體蛋糕。

新勢力不斷涌現,老玩家們也不甘落後。今年以來,一直在內容上猛砸重金的Apple TV似乎走出“水逆期”,獨家劇集《人生切割術》《彈子球遊戲》獲得了不小的聲量,獨家發行的《健聽女孩》首次衝奧即摘攬最佳影片獎。反觀Netflix,從2014年初次入圍後連續衝奧八年,今年更是有兩部作品入圍,最終還是爆冷出局。

在財報發佈之前,不少投資者對Netflix的未來增長保持焦慮。3月上旬的一場會議中,摩根士丹利的一位研究主管對Netflix的首席財務官(CFO)Spencer Neumann表示,「我不得不詢問你有關廣告的問題。否則,我不能活着離開這個房間」。

很長一段時間裏,去廣告化一直是Netflix堅守的金科玉律,用優質的內容吸引用戶付費,用戶的正反饋再反饋到內容生產中,藉此避開用廣告盈利——這一模式也吸引了國內的愛優騰等忠實擁躉,但遺憾的是,去廣告化的策略並未給Netflix換回穩定增長的未來。

廣告模式還是會員模式?這個曾困擾國內視頻平臺已久的模式之爭,如今也在海外重演。在財報電話會議中,Netflix聯席CEO裏德·哈斯廷斯表示,Netflix現在對於提供廣告支持的較低價位的訂閱計劃“相當開放”,不排除會上線含廣告版的選項的可能。在今年三月初,迪士尼宣佈,Disney+流媒體服務將通過引入廣告的方式,降低套餐資費價格,含有廣告版本的選項將在今年底上線。

隨着海外流媒體市場競爭愈發激烈,《魷魚遊戲》之後下一部爆款難覓的Netflix來到了艱難時刻。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