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一條微博,以嶺藥業連吃三記跌停
格隆匯 04-19 13:49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投中網 作者: 張俊雯

一條微博,以嶺藥業連吃三記跌停。

4月14日王思聰微博喊話“證監會嚴查以嶺藥業”,次日,以嶺藥業跌停。4月17日週六深夜,丁香醫生髮文《不要吃連花清瘟預防新冠》,該文迅速衝上10w+。4月18日週一,以嶺藥業再次跌停,今日開盤即跌停,正在艱難反彈。

市場情緒股價的風向標,這波“雙殺”讓以嶺藥業市值大幅蒸發。截止發稿,以嶺藥業的市值從667億跌至537億,蒸發130億,相當於跌了2個叮咚買菜。

疫情持續嚴峻,連花清瘟一度被“捧上神壇”,頻有消息聲稱“連花清瘟可預防新冠”,這也讓以嶺藥業業績大幅上漲。2020年,以嶺藥業利潤翻倍,2021年股價翻了5倍,2022年4月僅一週,以嶺藥業實現超30%的漲幅。

在上海的這次疫情,連花清瘟的存在感也頗高。前有國藥控股20小時急送800萬盒連花清瘟馳援上海,後有以嶺藥業捐出價值5000 萬連花清瘟從河北發往上海。不少上海市民紛紛表示“家裏可能沒有菜葉子,但一定有盒連花清瘟。”

魔幻的時代。

“這個皇帝好像沒穿衣服”

思聰一句話蒸發130個億

以嶺藥業的遭遇是一記狠狠的捧殺。

4月5日有媒體刊文“世衞組織認可中醫藥治療新冠療效”,甚至有稱“連花清瘟防治獲得可靠依據”。4月6日,以嶺藥業隨即大幅高開,直衝漲停。

在接下來的三個交易日,以嶺藥業再漲20%,一度漲超42元/股,相比2022年初20元/股,股價已實現翻倍。

一條微博打破了這波大漲。4月14日午後,擁有4000萬粉絲的王思聰在微博轉發一則有關連花清瘟的消息,並稱“證監會應嚴查以嶺藥業”。王思聰轉發的是一條微博名“睡前編輯部”的視頻,題為“世衞組織“推薦”連花清瘟,誰吿訴你的?”,該號主曾“多次質疑連花清瘟的藥效和營銷模式”。

消息一出,引起全網熱議。但轉發約1小時後,王思聰刪除了“證監會應嚴查以嶺藥業”等內容,但仍保留轉發內容。

不少網友堅信“王思聰的瓜都是保熟的”,事件開始發酵。4月15日,以嶺藥業開盤大幅低開下殺,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掙扎”,最終以跌停收盤,公司市值一天蒸發了67億。

4月16日下午,以嶺藥業正面迴應王思聰的質疑,表示“公司從未在任何場合表示‘世衞組織推薦連花清瘟’”。但這並沒有扭轉公眾對連花清瘟的質疑,甚至有網友甚至犀利直言,“Respect思聰,跳出來説了這個皇帝好像沒穿衣服”。但觀點是硬幣的兩面,也有網友認為“這是資本的利益廝殺,價格便宜的連花清瘟斷了某國際知名藥企特效藥的財路”……

輿論爭論不休,次日丁香醫生也“加入戰鬥”,深夜發文《不要吃連花清瘟預防新冠》,表示從官方、臨牀、藥物研發三個維度來看,目前都無法找到有效證據支持“連花清瘟可以預防新冠”。

一個週末的爭論和發酵,大眾對連花清瘟的情緒達到頂點。4月18日週一一早,以嶺藥業開盤直接一字跌停,連續2日,市值蒸發近130億元。

令人意外的是,今日(419日)早間開盤原本再封一字跌停,但在開盤後10分鐘左右以嶺藥業被鉅額資金翹板成功,股價開始拉昇,截至發稿,股價最高漲幅達4.2%33.75/股。

這一連串的魔幻漲跌停,風波的根源就在於“世衞組織是認可中醫治療新冠還是認可連花清瘟?”

首先,世衞組織確實沒有直接推薦過連花清瘟,而是認可中醫藥治療新冠療效。網絡上關於此事的公開報道集中出現在4月5日,包括央視新聞聯播等均對世衞組織的中醫藥救治新冠肺炎專家研討會進行了報道,但內容都是“世衞組織認可中醫藥治療新冠療效”“鼓勵成員國考慮應用”等,並沒有明確提及連花清瘟。

其次,從公開信息看,以嶺藥業確實沒有也説過“世衞組織推薦連花清瘟”。

“世衞推薦説”到底是如何傳出來的?從王思聰轉發的那條微博分析可知,曾有兩家媒體發佈了世衞組織和連花清瘟的新聞:

一個是人民網石家莊頻道,標題是《世衞組織認可中醫藥治療新冠療效連花清瘟防治獲得可靠依據》,雖然標題給人很多遐想,但文章內容並沒有直接點明世衞組織推薦過連花清瘟。但值得注意的是,以嶺藥業有限公司就在河北石家莊。

另一個是中國經濟週刊,標題是《連花清瘟成“藥茅”,中醫藥拐點已現?》,文章也沒有直接説世衞組織推薦過連花清瘟,卻多少有這方面導向。

再來,網傳盛行的發佈在《植物醫學》上的研究報吿《中藥連花清瘟膠囊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前瞻性、隨機、對照、多中心臨牀研究》,其通訊作者賈振華確實是以嶺藥業董事長吳以嶺的學生兼女婿。

對此,以嶺藥業迴應,關於連花清瘟治療新冠肺炎作用論文作者共有19人,該項目由鍾南山院士全面主持,臨牀觀察部分由其獨立主持完成,賈振華教授因參與該項目設計而列為作者之一併沒參與臨牀觀察及數據處理,該論文發表已向出版社説明。以嶺藥業向該研究提供部分資金及研究藥物等事宜均已由《Phytomedicine》編輯部進行了澄清並予以公開可查閲,發表於2021年第93期。

靠連花清瘟利潤翻倍

71歲躍升“百億院士”

漩渦中心的以嶺藥業,是一家30年的藥企,成立於1992年,是一家主攻中藥產業化的企業。

2003年非典期間,公司研製推出了連花清瘟膠囊,該中成藥隨後在流感、新冠疫情中逐漸走紅。2011年7月,以嶺藥業在深交所上市,成為河北省第一家登陸國內A股市場的中藥企業。

新冠疫情暴發前的2019年,以嶺藥業的第一大營收來源還是心腦血管類產品,佔總營收的53.15%。而2020年疫情暴發後,以連花清瘟為代表的呼吸系統類中成藥就成了第一大營收來源,從2019年的17.03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42.55億元,同比增長了149.89%,佔總營收的48.46%。

連花清瘟也帶動了以嶺藥業的業績增長。2020年以嶺藥業營收達到87.8億元,同比增長50.76%,淨利潤12.1億元,較上年翻了一倍。而2021年前三季度,以嶺藥業的營收就達到了81.1億元,淨利潤已經超越了2020年全年,達到12.24億元。

費用方面,以嶺藥業的銷售費用率超40%。2020年銷售費用為30.4億元,佔總成本41%。2021年三季度,銷售費用28億元,佔總成本42%。相比之下,2020年和2021年三季度的研發費用僅為6.5億元和5.4億元。

股東方面,截至2021年三季度,以嶺藥業前十大股東中,創始人吳以嶺院士,持股31.53%;其子吳相君,持股20.81%;其女吳瑞,持股2.34%;其姐吳希珍,持股0.36%。四人為一致行動人,合計持股55.04%,活脱脱是一家族企業。

連花清瘟的的走紅,也造就了“百億院士”。

公司創始人吳以嶺1949年出生於河北故城,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醫心血管病專家、河北醫科大學學術副校長、教授、博導等諸多頭銜。當初以嶺藥業A股上市,吳以嶺以接近50億元的身價,超越袁隆平,一舉成為“A股院士首富”。2020年,71歲的吳以嶺更是憑藉“抗疫代表”連花清瘟躍升為“百億院士”。根據胡潤髮布的《2020胡潤全球富豪榜》顯示,吳以嶺家族擁有15億美元財富,摺合人民幣約105億元。

以嶺的暴跌暴漲,連花清瘟的爭議不休,我們該如何看待這魔幻的一切?顯然不止抗疫手段那麼簡單。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