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中國能源報,作者:盧奇秀 李麗旻
企業排隊搶材料、電池成本持續高企、新能源車企集體漲價……去年以來,以碳酸鋰為代表的鋰電池原材料供不應求、價格飆漲,從2021年初的不足5萬元/噸暴漲至目前的50萬元/噸以上,巨大的成本壓力順勢傳導至鋰電池全產業鏈。
作為資源敏感性產品,鋰電池廣泛應用於手機、電腦、新能源汽車、儲能等生產生活領域,其中關鍵原材料鋰、鎳等具有天然壟斷性,資源掌控程度直接決定市場話語權。在我國新能源汽車與儲能行業方興未艾、全社會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大背景下,確保鋰資源自主可控十分關鍵。
值得欣喜的是,在日前召開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2)上,動力電池企業帶來了積極的“解壓”信息。國軒高科董事長李縝指出,隨着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銅箔、鋁箔以及相關添加劑等產品產能不斷釋放,未來鋰電池原材料供應將遠大於需求,不必擔心材料短缺和價格異常波動。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和儲能產業實現迅猛發展。2021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54.5萬輛和352.1萬輛,同比均增長1.6倍,市場佔有率達到13.4%。碳達峯碳中和目標下,以“風光”為代表的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佔比不斷提升,儲能參與調峯調頻、穩定電網運行的作用日益凸顯。兩個發展勢頭強勁的產業直接帶動了鋰電池需求量持續攀升。
“全球電動汽車銷量進入陡峭增長期,帶動鋰電池需求量快速上升,相關企業擴大產能、增加儲備,傳輸到材料領域就有了放大效應。”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指出,本輪原材料價格上漲和2016年—2018年鋰材料價格上漲的原因基本相同。“彼時,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從孕育期進入成長期,鋰材料價格曾出現上漲。目前行業從成長期邁入快速增長期,又出現這樣一個過程。相比之下,這次的影響更強勁,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漲幅更大。另外,基於鋰礦產能釋放週期引發的供應延遲問題突出,典型礦石生產的碳酸鋰產能釋放週期要3年—5年,滷水提鋰的週期長達6年—8年。”
據瞭解,當前鋰電池產業鏈整體處於供需緊平衡狀態,各類原材料價格持續走高,尤其是鈷鎳錳鋰等金屬原料及其化合物價格漲幅巨大,電池級碳酸鋰價格頻創新高,金屬鎳期貨價格也一度飆升至10萬美元/噸關口,直接推動動力電池成本大幅攀升。近期,比亞迪、鵬輝能源、國軒高科等多家企業均公開發布漲價消息,一些企業產品價格漲幅甚至高達20%。
那麼,何等量級的原材料供應才能滿足鋰電池生產需求?
李縝分析,按現有技術水平,製造1.5太瓦時和3太瓦時電池分別需要330萬噸和660萬噸正極材料。“未來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電池產量佔比將逐步演變為6:4。到2025年,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需求量將達200萬噸,2030年進一步提至400萬噸;三元正極材料需求量將達130萬噸,2030年需求會提升至260萬噸。進一步延伸至上游前驅體材料,2025年,磷酸鐵需求量將達200萬噸,鎳鈷錳需求量達130萬噸,負極材料需求量達160萬噸。”
面對市場需求,原材料廠家正在積極擴產。記者瞭解到,江西永興材料目前已擁有年產1萬噸、在建2萬噸電池級碳酸鋰產能,該公司還與寧德時代合資,計劃建設年產5萬噸電池級碳酸鋰產能。另外,當升科技首期5萬噸高鎳產能預計於2024年投產。
李縝進一步指出,盤點全球排名前十的電池材料製造企業產能規劃,2025年磷酸鐵鋰正極、三元正極、負極材料產能將分別達到546萬噸、267萬噸、317萬噸,遠超實際需求量。“鐵鋰正極材料的前驅體,還可用磷酸鐵、鈦白粉(副產物)或氧化鐵等生產,我們的需求在百萬噸級,而供給起步則是億噸級以上。”
歐陽明高同樣表示,恐慌性庫存儲備帶來的需求放大是暫時的, 2005年—2010年,全球鋰資源可採儲量提升了400%,目前可採儲量為2200萬噸,以NCM811(鎳鈷錳比例)電池為例,可生產227太瓦時動力電池,以每輛車裝載100 千瓦時電池計算,可配套超過22.7億輛車。“新的勘探量和可採儲量還會繼續增加,資源完全充足,未來二三年鋰資源供需有望恢復平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二次資源的“補缺”也緩解了鋰市的緊張情緒。集邦新能源相關人士透露,去年國內回收含鋰廢料約3萬噸,提供的二次鋰資源原材料佔本土整體鋰原料供給的19%,全球範圍內回收的鋰資源在整體供給中佔比僅為2%-3%。相比之下,我國二次鋰資源回收情況十分可觀。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國內註冊從事動力電池回收業務的企業數量達4.3萬家,2018年前後該數字僅為2000家左右,然而僅2021年新增的相關企業就超過1萬家。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教授陳永翀吿訴記者:“此前國內電池回收廠商只關注鈷鎳等價值相對較高的金屬,報廢電池鋰回收率不到80%。鋰價暴漲後,業界開始重視鋰的回收。”
“目前鋰電池回收的經濟性已基本能夠與原生資源相媲美。” 蘇州博萃循環科技總經理林曉表示,“通常情況下,報廢鋰電池中鋰含量約為2%—4%,可能已經高於很多原生礦物中的鋰含量。回收鋰電池過程中,不僅鋰具備回收價值,鎳鈷等金屬也擁有不錯的回收收益。這樣一來,回收鋰電池的收益已經具備吸引力。”
歐陽明高預計,2030年電池材料回收產業將形成規模,2050年前後,原始礦產資源和回收資源的供給量將達到相當水平。遠期看,回收資源將逐步完全替代原始資源需求。
“隨着江西宜春鋰雲母工程快速成長、青海滷水提鋰技術的提升、四川鋰輝石資源的開採,還有電池回收技術的進步,進口鋰資源的需求量將大幅減少。” 李縝表示,2025年我國鋰資源短缺的情況將徹底終結。
對此,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近日公開表示,適度加快國內資源開發進度,堅決打擊囤積居奇、投機炒作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引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強化協作、共同發展,推動關鍵原材料價格迴歸理性。加快制定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健全回收利用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