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農業前研俱樂部,作者:中泰農業範勁松、王佳博、嚴瑾
投資要點
糧食危機是指糧食短缺、產量鋭減、價格漲幅過快等造成的糧食恐慌和危機。我們整理了21世紀以來發生的幾次“糧食危機”的背景、成因以及應對的策略。
我們總結認為,全球糧食危機的成因主要可分為三類:自然因素、經濟衝擊以及地區衝突。這些因素改變了農產品的供需格局和貿易流,造成價格上漲,進而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近20年以來,天氣變化及氣候異常的概率增加,為糧食供給增加了不確定性。同時,生物能源的快速發展和推進,為諸多農產品如玉米、食糖、植物油等增加了大量的工業需求,未來生物能源話題將持續演進,並將是長期驅動農產品需求的利多因素。
細數歷次“糧食危機”,2005-2008年因極端天氣、工業“爭”糧、人口增加、地區衝突、糧食政策、種植面積、金融危機等因素疊加,糧價波動大。2010年-2012年出現新一輪上漲且高位震盪。這兩次糧價上漲階段,農業板塊,尤其種植產業鏈均獲得不俗的市場超額收益。2020年至今,不確定因素增多,糧價上漲勢頭不減。
相對於國際糧價的“高歌猛進”,我國糧價波動幅度整體可控。隨着我國農產品進口依賴度的上升,本次全球糧價對我國的影響將超過之前任何一次“糧食危機”。我們預計,2022年糧價將持續走高,種植產業鏈相關標的有望直接受益,建議關注主糧種植股---蘇墾農發、北大荒等以及種子概念股----大北農、登海種業等。
風險提示: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農業政策落地不達預期、研報中使用的信息數據更新不及時的風險等。
正文
極端天氣、工業“爭”糧、人口增加、地區衝突、糧食政策、種植面積、金融危機等因素是加劇糧價格波動的主要因素。疊加因素越多,糧價波動越大。
2005年至2008年上半年間,供給端,颶風、洪災等極端天氣頻發,給主產國糧食生產帶來挑戰;地區衝突等導致能源價格上漲,進而導致糧食生產成本、運輸成本等增加。需求方面,生物能源對糧食的使用大幅增加,以及人口增長帶來的糧食需求增多。再加上金融投機以及流動性增加,綜合導致本次糧價快速上漲且持續時間久。
隨着各國糧食政策、貿易政策的調整,糧食產量增加,以及金融危機的到來,2008年下半年伊始,糧價迅速回落。
從影響因素來看,本輪波動的幅度及持續時間均低於前一輪,影響因素也較上次少,主要由於供給端的衝擊---極端天氣造成糧食減產,進而引發主產國糧食貿易政策調整,影響全球糧食貿易流。另外,金融危機時期的政策“餘温”----量化寬鬆,也是推高糧價的重要因素。
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給全球多地農業生產造成了沉重打擊,乾旱、拉尼娜、火山噴發等極端天氣頻發,糧食重要出口國發生高烈度武裝衝突等背景下,多個農產品價格已出現不同程度上漲。
2022年伊始,在俄烏衝突的影響擴散前,豆油、豆粕等農產品價格的漲幅已在10%以上,除國際局勢影響外,南美持續乾旱、東南亞勞動力短缺等因素本身就制約農產品供需基本面的變化。
俄烏談判進展依然是短期影響商品價格的關鍵因素,預計在局勢尚未完全明朗前,商品價格中樞或普遍上移。俄羅斯、烏克蘭作為全球兩個重要農產品出口國,市場擔憂其中斷輸出,卡住全球口糧供應的脖子,尤以烏克蘭為重。近日烏克蘭內閣稱,烏克蘭取消了葵花籽油和玉米的出口許可證。糧食貿易政策的轉頭已然是多次糧價上漲的助推器。
烏克蘭,被稱為“歐洲糧倉”,農田面積佔國土面積的70%。截止2021年,烏克蘭出口大麥佔全球出口份額超過17%;油菜籽、玉米、小麥出口份額佔全球的20%、16.5%和11.6%。我們判斷,未來烏克蘭春播的動態將擾動全球穀物市場,一旦戰線拉長對種植產生實質影響,將是一輪更大、更久的價格上漲。
相對於國際糧價的“高歌猛進”,我國糧價波動幅度整體可控。隨着我國農產品進口依賴度的上升,本次全球糧價對我國的影響將超過之前任何一次“糧食危機”。建議關注主糧種植股---蘇墾農發、北大荒等以及種子概念股----大北農、登海種業等。
風險提示: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農業政策落地不達預期、研報中使用的信息數據更新不及時的風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