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鄧海清
2022年3月18日晚,國家主席應邀同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這是去年11月以來,中美元首再次“雲會晤”,也是影響中美關係走向,乃至全球地緣政治走向的大事件,引發全世界廣泛關注,對全球資本市場亦產生深遠影響。會晤開始後,美股中概股大幅上行,富時中國A50期貨及恆生H股期貨指數也聯手大漲。
我們認為,此次會晤表明,中國當前最大的外部不確定性——中美關係脱鈎的不確定性大大降低,影響A股的外部因素大拐點到來。在此之前,3月16日的金穩委會議標誌着內部政策大拐點到來。內外雙重大拐點確認,是股市跑步進場的時候了!
3月18日會晤開始之後,受會晤消息影響,海外中國資產明顯拉漲、全球股市上漲、美元指數下跌、黃金下跌。風險資產的走高和避險資產走低説明,全球資本市場擔憂的中美脱鈎風險定價暫時平抑。這也驗證了我們的判斷,即當前美國重新“舉起大棒”的地緣政治風險降低。
更需注意的是,美股是迅速消化了“沃勒講話”的陰霾:美聯儲理事沃勒在美東時間週五(3月18日)表示,應該考慮在接下來的某幾次會議上加息50個基點,以抑制高企的通脹,但這一講話對市場的影響卻迅速消除。由此可見,在此之前,全球市場對中美脱鈎的定價很高。
1、中美會晤:外部最大的不確定性——中美脱鈎風險大幅降低
3月18日的夜間通話,美方白宮披露的信息較少,主要披露了中美就烏克蘭、俄羅斯及中美關係問題展開了談話,而中方披露的信息則較為全面,對市場影響更大。本次會談的最大意義在於,確認了兩國關係仍然是最為重要的雙邊關係,並未因為俄烏衝突而產生脱鈎風險。
從中美會晤的內容看,有一些表態有非常正面的意義,①總書記強調,“國家關係不能走到兵戎相見這一步,衝突對抗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②總書記強調,“美方對中國的戰略意圖做出了誤讀誤判”;③拜登重申“美方不尋求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獨’”。這些表態均説明,雙方對當前的事態升級殃及中美關係,都並不樂見。
從雙方表態來看,與11月中美會晤基本一致,顯示兩國關係並未受到此次俄烏衝突的影響,美國也並未揮起制裁大棒,對中國追加制裁。由俄烏衝突引發的美方制裁中國,甚至跟中國脱鈎的風險大幅降低。這也意味着當前我們所面臨的外部最大的不確定性消除。
2、俄烏戰爭背景下美國霸權戰略的轉折點:與阿富汗戰爭的“鏡像”,美國重回西方領袖角色
美國的對外戰略在過去的幾十年裏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從過去20年來看,我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阿富汗戰爭。以反對恐怖主義、打擊基地組織和本拉登名義的阿富汗戰爭,與此次俄烏戰爭中美國的戰略,構成了非常明顯的鏡像。
(1)阿富汗戰爭:美國霸權擴張的野心與受挫
我們認為,美國阿富汗戰爭的目的,是掌控中東及中俄的後方。在通過轟炸南聯盟打壓歐元后,若美國通過阿富汗戰爭的勝利能夠在地緣政治角度加強對中東的控制,則美國在歐亞大陸的存在感將將達到巔峯,這是美國政府的“如意算盤”。但從結果來看,阿富汗戰爭的失敗實際上標誌着美國戰略擴張的重挫。美國撤出阿富汗之後,對沙特、阿聯酋、伊朗等國的控制力明顯下降,沙特就與中國的石油貿易以人民幣支付展開談判、在3月10日宣佈以百億美元在中國投資煉廠,阿聯酋拒絕美國製裁華為的要求,均顯示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下降,美國戰略擴張受挫。
(2)俄烏危機爆發為美國重新調整霸權政策提供了一次良機
面對霸權衰落的困局,從美國實力下降的現實出發,美國維繫霸權最好的策略是選擇性收縮。明確哪些要保,哪些要放棄,是美國當前政策的重點。俄烏危機促使東歐國家由於不安全感而向美國靠攏,尋求美國軍事政治庇護,歐盟無法實現戰略自主,被迫加入美國陣營,德法也將喪失對歐洲事務的話語權和自主權,“北約腦死亡”危機緩解,美國可以藉此機會找回在西方世界一呼百應的領導者角色。美國最好的策略是,重新成為西方國家的領袖,依託於該形象,繼續在歐亞大陸維持存在。
(3)俄烏危機背景下的中美脱鈎的風險減少
中美關係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脱鈎風險很低。如上所述,當前俄烏危機,美國迫切要解決的是西方世界領袖角色的問題。由於相對實力的變化,尤其是美國本身對中東的掌控力式微,美國並不具備與中俄同時戰略上脱鈎的能力。這就使得投資者所擔憂的美國同中國完全“翻臉”的可能性並不高。
同時我們再次提醒投資者,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説,對於面臨中期選舉的拜登政府來説,通脹能否控制住才是其今年的“勝負手“,而從A股轉移資金不僅體量有限,而且會令做多中國的美國金融機構損失慘重。且從當前美股的表現來看,納斯達克明顯受到中概股拖累表現不佳,中美整體脱鈎對美國而言也是不可承受之重。因此中美之間關係真正惡化的可能性很低,大概率不會出現2018年的中美貿易戰升級的局面。
外部大拐點,有助於撫平當前投資者尤其是外資投資者的不安,重新將人民幣資產與海外投資者深度綁定。恐慌情緒的緩解有助於原來因恐慌帶來的下跌的修復。而資本市場的真正的“護城河”,仍然是國內的經濟基本面。近期召開的金融穩定委員會會議(以下簡稱“會議”),則奠定了我國內部政策及經濟大拐點。
1、會議聚焦穩增長和穩資本市場,六大“政策拐點”到來。在3月16日我們的報吿《注意了!!金穩委會議透露出“政策大拐點”》中我們提到,投資者應當關注六大此次會議透露出的國內政策大拐點的六大信號:①“切實振作”一季度經濟,穩增長、寬信用政策拐點到來;②探索房地產新發展模式轉型配套措施,房地產監管政策拐點到來;③“中美監管雙方保持良好溝通”,跨境監管協作政策拐點到來;④“促進平台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互聯網平台監管政策拐點到來;⑤穩定資本市場,金融市場監管政策拐點到來;⑥政策問責“尚方寶劍”祭出,一刀切或運動式資本市場監管政策拐點到來。會議確認我國國內政策轉向擴張性,這是國內政策上最大的拐點。
2、政策沒有短期反覆風險,有望長期穩定,長期資金入市值得期待:政策反覆風險是市場擔心的最大風險,這也是短期制約很多投資者資金入市的主要原因。但從當前來看,互聯網壟斷、房地產泡沫的問題已經基本完成了梳理,共同富裕提出後,整體大框架也已經明晰,困擾和影響我國長期經濟增長的因素已經大大緩解。在這樣的情形下,中期內政策轉向收縮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三胎、服務業放開、疫情動態調控邊際放開的三重因素,都是利好當前經濟的擴張政策。而對資本市場的扶持下,養老資金等長期資金的入市,也服務於資金擴張,對資本市場的支持也更值得期待。
3、宏觀經濟確定性向上,宏觀經濟的週期性拐點:1-2月的經濟數據,市場保持“半信半疑”的態度。但我們提醒投資者,在宏觀政策轉向擴張、政策反覆性風險小的情形下,宏觀經濟已經經歷了向上的拐點。後續我們可能會看到在寬信貸和寬財政的配合下的經濟持續超預期的局面出現。我們之前反覆提到,宏觀經濟是A股市場最大的“護城河”,在護城河的壁壘下,企業利潤的持續提升使得股市具有向上的基礎。
1、股市:內外雙重大拐點確認,是股市跑步進場的時候了!
3月上中旬,股市受到內外因素交織影響,A股、港股、中概股共振大跌。而後從16日開始,股市轉向“三連陽”,市場經歷了“冰火兩重天”。
在金融委員會會議對市場的呵護態度下,市場預期得到扭轉,市場對內部政策“收縮”的恐慌拐點過去。而18日的中美會晤,則預示了對於外部最大不確定性——中美關係的擔憂的拐點到來。至此,內外雙重大拐點確認,我們認為,股市是時候跑步進場了!
對於投資者來説,當前股市具有絕對估值低位、經濟增速上行、地緣政治風險必將過去的三大絕對價值,股市將呈現“前壞後好”的格局,投資者可以樂觀了。
2、債市:外部大拐點到來,避險情緒消退,債市“護城河”不再
從短期來看,資本市場和海外地緣政治波動也是自俄烏危機以來利好債券市場的兩大因素,當前這兩大因素的消退可能帶來相關避險情緒的消退。
從中期來看,隨着穩增長措施更強有力地發力,增長可能會出現持續超預期的局面。2022年穩增長上半年靠投資,下半年靠消費,後續增長動能將更加穩固,債市大概率“前好後壞”,建議投資者做“勤勞的小蜜蜂”,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久期和倉位。
3、大宗商品:後續可能仍有巨大震盪風險,投資者應當謹慎為上
受到俄烏衝突的影響,大宗商品價格巨幅波動。交易俄烏衝突導致的大宗商品暴漲後,市場“無縫切換”至交易經濟衰退下的大宗商品下跌。而後受到俄烏衝突再度激化影響,大宗商品再度轉向上漲。在大宗商品處於高位的情形下,交易邏輯的不斷切換將使得多空雙方都面臨巨大的震盪風險,投資者應當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