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故伎重演,李嘉誠錢坤再挪移!
格隆匯 03-12 21:08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華商韜略,作者:畢亞軍

1997年迴歸之後的頭幾年,亞洲金融風暴席捲之下的香港,房價斷崖式下跌,股市天昏地暗……特首董建華在施政報吿中的用詞是:經濟逆境,共度時艱。

一片蕭殺中,香港大亨們的財富紛紛大幅縮水,但李嘉誠卻超常爆發,一舉封神。

01

1993年,李嘉誠面臨一個抉擇。

他旗下的“和記黃埔”與英國宇航合作推出的第二代無線電話(CT2)服務“Rabbit”,進入到第四個年頭,依然前途茫茫,而新一代無線通信已在蓬勃發展。

是繼續把“Rabbit”撐下去,還是全力發展新一代,抑或不再做這門生意?

李嘉誠的最終決定是:關掉“Rabbit”,大舉進入新一代通信業務,即後來大名鼎鼎的Orange(“橙”),而且還安排了第一“重臣”霍建寧親自掛帥再出徵。

藉助新一代通信業務的蓬勃,不幾年,霍建寧就將Orange做成了英國第三大移動電話運營商。1994年,Orange的用户才300萬,到1999年時,這一數字已增至3500萬。

李嘉誠(左)和霍建寧(右)

1996年, Orange還同時在倫敦證券交易所和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併成為倫敦金融時報100指數成份股公司中表現最好的個股。

但風光一片大好之時,李嘉誠又不安心了。他後來曾這樣回顧當時的憂慮:

“我看到三個現象:1、話音服務越來越普及,增長速度雖然很快,但行業競爭太大,使得邊際利潤可能減低;2、數據傳送服務的比重越來越大,增長速度比話音要高很多;3、在科技通訊股熱潮的推動下,流動通訊公司的市場價值已達到巔峯。”

另一個他沒説的巨大壓力是,Orange雖然已是英國第三大,但也只能是第三大。

歐洲的前兩大電訊巨頭英國沃達豐(Vodafone)和德國曼內斯曼(Mannesmann)都把英國市場作為必爭之地,已為爭奪龍頭地位打得不可開交。

老大和老二打仗,最後卻死了老三,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前景不容樂觀,甚至危機已現的局面中,李嘉誠開始與霍建寧尋找機會,逆轉局面。

基本策略就是,創造機會,賣掉Orange。

02

Orange有第三的不足,但也有第三的獨特價值——沃達豐與曼內斯曼,誰能買下Orange,誰就可以真正成為英國電訊市場的老大。

如能激發兩家競買Orange,一定能賣個好價錢。

老大和老二打仗死掉老三的劇本,很快就被改成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新劇情。Orange可以出售的口風剛剛吹出去,沃達豐與曼內斯曼就爭着搶着上了門。

接下來便是驚心動魄的時刻,但李嘉誠努力讓一切雲淡風輕。他睡覺都把手機放在牀邊並且調到最大音量,生怕錯過霍建寧彙報過來的消息,但卻很少主動打電話追問消息。

1999年10月21日,李嘉誠終於不用再等消息。

當天,他興高采烈地對外宣佈:“和黃”決定出售其持有的Orange plc總計49.01%的股權給曼內斯曼,交易總代價包括,相當於港元264億的現金、相當於港元214億的由曼內斯曼發行的三年期歐元浮息票據,以及曼內斯曼10.2%的股份。

消息傳出,全港沸騰。

最終,在是年的財報上,“和黃”從這一筆交易中獲得了1180億港元的溢利。

▲“和黃”99年年報披露的交易事項及盈利介紹

這也是香港開埠以來的企業最大盈利紀錄。

但這還不是贏家的全部。

曼內斯曼收購Orange不到半年,咽不下這口氣的沃達豐,直接以1850億美元把曼內斯曼給合併了。作為曼內斯曼重要股東的“和黃”接受了這個交易,並最終獲得了合併後新公司5%的股權,然後在股價大漲中再次獲得500億港元的溢利。

只用5年左右的時間,就將一項原本陷入困局,累計投入不過百數億的業務,變成了超過千億利潤的大買賣。

經此一戰,李嘉誠的華人首富地位再難有人撼動。

03

一筆交易獲利超過1500億之巨,都還不是李嘉誠洞見觀瞻、老謀深算的全部。

完成這個大交易不久,李嘉誠得到一個新機會:競投德國3G營業執照。

看好3G的他高度重視這個機會,親自出手,領銜6家國際財團組成了豪華競購團,並派出霍建寧坐鎮倫敦指揮。

周密的謀劃和測算後,他們端出了一個以450億美元參與競購的計劃方案。

但在各家為此激烈拼爭,哄抬競購價格的最後時刻,李嘉誠卻在別人貪婪時恐懼了。互聯網股價快速飆升,帶動通訊科技類資產快速升值,讓他再次嗅到危機的味道。

他從香港打電話給霍建寧,要求霍建寧不但要馬上退出競購,還要創造機會將手上持有的歐洲電訊業務股份統統轉讓別人。

得到消息的國際財經媒體紛紛質疑李嘉誠的決定,聲稱這將讓“和黃”徹底失去成為國際電訊巨頭的可能性,美國《紐約時報》更直接感歎——超人失去威力了嗎?

事實再次證明,低買高賣這塊姜,還是李嘉誠的辣。

此後不久,互聯網泡沫破滅,高價獲得3G牌照的電訊巨頭因此股價大跌,主動“認慫”的李嘉誠則全身而退,不但保護了此前的巨大利潤,更在最後時刻趁高再狠狠地賺了一筆。

04

從歐洲撤退的李嘉誠,轉身把大量資金投向了中國內地房地產市場。

其中,最標誌性的項目是,位於天安門旁,北京市東長安街1號的東方廣場。

在寸土寸金之地,佔地10萬平方米的東方廣場,總建築面積80萬平方米,竣工時為亞洲最大商業建築羣,被稱為北京“城中之城”,也樹起了當時中國商業地產的新高度。

20年時光過去,如今的東方廣場依然是北京的核心地標。2018年宣吿退休時,李嘉誠還將其作為自己沒有內地撤資的核心證明:“去北京看看東方廣場,我們是最大的股東。”

而當年對德國3G牌照的放棄,也並沒讓“和黃”喪失電訊業務的機會。

當3G技術逐漸普及,准入標準亦相應降低後,此前“認慫”的李嘉誠和霍建寧又回來了,大手筆以更低成本大膽大規模佈局……

至今,“長和系”還在不斷擴張其電訊業務。

如今回望當年的進擊和撤退,李嘉誠無疑是堪稱完美地收割了東西兩半球的經濟週期和格局變化:先是成功收割了歐美電訊科技革命的大紅利併成功逃頂,轉身又成功收割了中國以城市化推動經濟起飛的大紅利……

值得玩味的是,最近,媒體又傳出消息,前幾年瘋狂投資英國的李嘉誠家族,正在與由澳大利亞投行麥格理集團和全球私募巨頭KKR牽頭的財團,洽談出售其英國的核心資產——英國第六大配電公司,價值150億英鎊的UK Power Networks。

而在此前,李嘉誠家族旗下的長和集團,已經以63億歐元賣掉了在歐洲的電訊發射塔資產。

更值得玩味的是,當內地諸多地產巨頭麻煩纏身,李嘉誠家族的長和系已陸續耗資數百億,在香港及內地收購項目或競買土地,並與國家電力合作新能源項目。

兩項疊加,多少有點20多年前的影子。

05

無論當世及後來人如何評價李嘉誠,兩個重點都不容易忽視:

一是,他在超過70年的營商生涯中創造了一個奇跡:沒有一年虧損過,也沒有遭受過一次財務上的緊張。他説,這是因為他90%的時間都是在考慮失敗,並且不放過任何細節——

“你一定要先想到失敗,從前我們中國人有句做生意的話:‘未買先想賣’,你還沒有買進來,你就先想怎麼賣出去,你應該先想失敗會怎麼樣。”

李嘉誠説,做任何事業都要考慮自己的能力才能平衡風險,一帆風順是不可能的。

“我常常記着世上並無常勝將軍,所以在風平浪靜之時,好好計劃未來,仔細研究可能出現的意外及解決辦法。”

對於有人推崇,也飽受詬病的低買高賣,他的解釋是:

“這其實是掌握市場週期起伏的時機,並還有顧及與國際經濟、政治、民生一些有關的各種因素,如地產的興旺供求週期已達到頂峯時,幾乎無可避免可能會下跌……”

另外一個是,他在1980年,內地還是萬元户的時代,就成立了自己的慈善基金會,並在2006年宣佈,將自己1/3的個人財產捐作公益慈善之用。

至今,李嘉誠基金會的慈善項目已包括: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私人捐資的公立大學——汕頭大學;興辦了中國第一傢俱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長江商學院;與教育部共同啟動了中國重大人才工程之一“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到2021年,李嘉誠基金會的捐款超過300億港元,其中80%用在了香港及內地。

李嘉誠曾演講説自己:“一生志在千里,也知似水流年。我年輕過,歷盡困難試煉,我深刻知道成長之路是非常不容易的。”並且強調:“在高增長機遇巨浪中,愚人見石,智者見泉。”

見石還是見泉?在李嘉誠看來,關鍵還仰賴於知識。

就在東方廣場竣工的關鍵時期,1999年春節開始,李嘉誠曾投入1600萬港幣,在中央電視台播出了由他親自現身説法的大型公益廣吿——“知識改變命運”。

“知識並不決定你一生的財富增加,但是你的機會就更加多了。你創造機會,才是最好的途徑。”李嘉誠在片中強調説。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