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遊戲版號停發?
2月21日,有媒體援引多家遊戲公司人士言論稱,加強青少年防沉迷,對廢土、娘化、耽美等遊戲題材持續性的嚴監管並非行業重大利空因素,2022年內都不再新發遊戲版號,纔是最大的利空。就此消息,晚間,音數協遊戲工委相關負責人迴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沒有這樣的消息。”
今日也有另外一則傳言在市場上引起軒然大波,某平臺一位用戶發佈消息稱“騰訊將被重錘”。此消息在業內迅速發酵,引起了市場的恐慌情緒。隨後,騰訊集團公關部總經理張軍發佈微信朋友圈澄清,其爲“謠言”。張軍在朋友圈中表示:“一下午,謠言變種了好多版本”。截至發稿前,發佈該消息的用戶已清空發言並主動銷戶,在平臺上已無法搜索到。

申萬研究員表示,對於今日網傳版署的新規指導,我們對其是否"最新"持非常懷疑的態度,因爲相關傳聞中的行業管理政策,都是2年以前甚至更早就有的監管細則,直言並不認爲遊戲版號和監管當前出現實質性利空。
公開信息顯示,國家新聞出版署最後一次審批遊戲名單公佈於2021年7月22日,在此之後有傳聞稱將實行版號新規,但一直未有新的版號發放,距今已有7個月之久。
政策收緊 未成年人監管逐漸加強
遊戲版號是一個遊戲進行商業化必要因素,只有完成版號申領,才能開放用戶充值付費。換言之,只有擁有版號,遊戲才能盈利。
此前,2018 年遊戲版號便出現過近8個月的停擺,遊戲行業遭受衝擊頗大,多家遊戲行業頭部公司均在財報中將版號問題列爲影響公司業績的重要因素之一。2018年12月後,遊戲版號雖重新開始發放,但發放數量逐年遞減。根據GameLook的統計,與2020年發放1405個遊戲版號相比,2021的版號總量減少了46.26%,近乎“腰斬”。
而此次的遊戲版號停發7個月,業內認爲或是對未成年人監管加強導致政策收緊所致。
梳理來看,2021年6月1日,修訂後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實施,以立法形式規定實名認證是未成年人進入遊戲的必要前提。
隨即,8月30日,國家新聞出版署發佈《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明確所有網絡遊戲企業僅可在週五、週六、週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網絡遊戲服務,其他時間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遊戲服務。
也正是在2021年8月份開始,遊戲版號停止發放。
格局優化 遊戲“出海”或是新出路
此次版號停發,對遊戲行業而言也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頭部優質公司版號儲備豐富,受影響較小,精品遊戲進一步得到保護,遊戲行業格局進一步得到優化。且隨着國內政策逐漸收緊,遊戲公司或將進一步加強“出海”,以帶動業績增長。
根據伽馬數據,從2019Q1開始,中國自主研發遊戲海外市場實際銷售收入按季度保 持約兩位數的增長,2021Q3達到49.66億美元(YoY+28%),創歷史季度新高。面對國外相對寬鬆的監管政策,一些遊戲公司逐漸將“出海”作爲重要的戰略部署。
據SensorTower商店情報數據顯示,2022年1月騰訊(00700)《PUBGMobile》(合併《和平精英》收入)在全球AppStore和GooglePlay吸金2.37億美元,蟬聯全球手遊暢銷榜冠軍。其中,64%的收入來自其中文iOS版本《和平精英》,美國和土耳其市場的收入分別佔8%和7%。騰訊《王者榮耀》以2.33億美元的收入位列榜單第2名。來自中國iOS市場的收入佔96%,海外市場收入佔比爲4%。榜單前五另外三款遊戲爲米哈遊《原神》、King《CandyCrushSaga》和《Roblox》。
此外,2021年11月份,商務部等17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支持國家文化出口基地高質量發展若幹措施的通知》中也提到,鼓勵優秀傳統文化產品、文化創意產品和影視劇、遊戲等數字文化產品“走出去”。
中信建投證券認爲,此輪政策監管核心是未成年人保護,監管目的較爲清晰。相對於2018年的行業監管收緊,此輪政策在雙減的大背景下,更類似於配套政策的跟進。目前政策內容也集中於未成年人遊戲管控(防沉迷和管控)。從監管層面,認可精品遊戲的文化價值、並鼓勵遊戲產品出海。主要遊戲公司遊戲上線節奏穩健、版號儲備豐富,在合規上更容易達成監管要求,有望在政策趨緊的情況下持續實現格局優化。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