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漲價救不了方便麪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斑馬消費,作者:陳碧婷

方便麪漲價消息再次甚囂塵上,大眾消費品漲價大潮中,又將多一位重磅成員。

去年以來,大到白酒、醬油,小到榨菜、瓜子、奶茶等消費品接連漲價,如今濃眉大眼的方便麪,也把持不住了。

儘管此次漲價由頭,同樣來自上游原材料價格的影響,在國內受眾基數龐大的方便麪,又能為企業分擔多大業績壓力?

方便麪進入中國超過30年,隨着農民工潮褪去、高鐵時代來臨和新物種的出現,其剛需屬性不斷被削弱,產、銷量接連失守,單靠漲價已無法拯救。

漲字當頭

榨菜漲完醬油漲,醬油漲完瓜子漲,瓜子漲完奶茶漲,這次,方便麪也坐不住了。

自3月1日起,方便麪“鼻祖”日清食品上調中國內地銷售的近180款即食麪價格,平均漲幅為個位數。

在美銀證券披露的報吿中,方便麪大廠康師傅、統一主要方便麪產品價格已在新年後上漲。康師傅將主要產品出廠價上調10%,鬼精鬼精的統一則通過更換產品包裝,變相提價約12%。

目前,除日清食品解釋漲價是因原材料價格飆升的壓力,康師傅控股、統一企業中國尚未對此官宣。

在方便麪成本中,棕櫚油、麪粉各佔18%和30%。其中,棕櫚油在去年價格飆升最甚。

據國泰君安研報,截至2月14日,棕櫚油、聚酯切片、白糖及麪粉同比分別累計增長44.6%、31.3%、7.5%和3.7%。漲勢猛烈的棕櫚油主力期貨合約日前已在每噸1萬元以上,創十年來新高。這些,進一步助推方便麪廠商的漲價預期。

不過,方便麪漲價早已不算新聞。

去年7月,為緩和成本壓力,康師傅控股就計劃上調桶裝和袋裝方便麪出廠價和終端零售價格,漲幅在7-12%區間。有點良心的,還是專注中高端方便麪產品的日清食品,上一次漲價還是在2011年。

去年年底,以米麪產品為代表的克明食品,已將上調旗下方便麪品牌五穀道場價的格,不過漲幅不足1%。

方便麪行業上一輪集體漲價出現在2018年,也是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進而推動產品價格調整。不過,相比10年漲價12次、單包70克零售價從5毛漲到2.7元的涪陵榨菜,方便麪的漲價温和多了。

漲價難救企業

方便麪產品漲價,固然可以緩解廠商的成本壓力,提升毛利率水平。可是,漲價之前,你得想想還有多少人在吃方便麪。

如果時間回到30年前、或者15年前,搖搖晃晃的綠皮火車上,方便麪熱氣騰騰;候車室幾乎人手一桶,蔚為壯觀。

彼時,一張母子吃麪的照片廣泛流傳,康師傅正是靠這張照片,讓老少咸宜的紅燒牛肉麪家喻户曉,曾創造年銷50億包的奇跡。

2011年,中國方便麪市場結束連續18年雙位數增長,重要消費羣體之一的農民工外出打工潮開始回落。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1年,全國外出農民工增速為3.4%,2016年降至0.1%。火車提速、高鐵餐飲的普及,方便麪在列車上的飲食需求隨之遞減,方便麪越來越難大幅收割流動人口紅利。

2013年外賣崛起,方便麪產銷量開始走下坡路。統計顯示,2013年至2020年,方便麪產量從1030.76萬噸降至556.80萬噸,銷量從462.2億包降至385.2億包,年銷售額從571.8億元降至551.1億元。

2020年疫情讓方便麪成為繼口罩之外第二大硬通貨,方便麪市場回暖,那不過是迴光返照,方便麪產量比上年還降了16.5萬噸。

方便麪產銷量下行,説明終端出貨難度加重,兩大方便麪廠商日子難過起來。

2017年至2019年,康師傅控股錄得收入226.20億元、239.17億元和253.0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9%、5.37%和5.79%;統一企業中國分別錄得收入81.63億元、84.25億元和85.0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0.7%、5.7%和0.9%。

尼爾森數據披露,2021年上半年,方便麪行業銷量、銷售額同比分別下降7.7%、7.3%。

據2021年中報,康師傅控股方便麪收益同比衰退14.67%,統一企業中國以方便麪為核心的食品業務收益同比減少超過6億元。因方便麪業務拖後腿,當期,兩家企業淨利潤分別下降14.5%和20.45%。其中,康師傅控股方便麪業務毛利率下降6.46個百分點,為23.89%。

集體走高端

經過幾十年競爭,中國方便麪市場競爭格局,已形成康師傅控股、統一企業中國雙寡頭把持的穩定局面。2020年,康、統兩家企業市場佔有率分別達43.2%和14.7%。

置身全球第一大方便麪消費市場,方便麪廠商一邊漲價,一邊佈局中高端產品,作為對沖成本上揚、提升增長空間的重要戰略。

2016年,10元左右的高端方便麪開始走進大眾視野。之後,超高端產品現身,比如20元左右的康師傅Express速達湯館、統一滿漢大餐等驚詫眾人。

這些企業早已嚐到了甜頭。2018年,康師傅控股來自高價袋面收入同比增長10.61%,收入佔公司總收入40%,較2017年高出2個百分點。同年,統一企業中國披露中高價位品牌湯達人,已成為方便麪業務增長引擎。

2019年,康師傅控股的高端方便麪銷售額增長6.89%,淨利率8.70%。同年,統一企業中國稱湯達人收益較上年呈雙位數增長。

2020年,康師傅高價袋面實現收入130.66億元,同比增長28.12%。2021年中報,公司超高端產品速達湯館煮麪系列全面佈局辦公、家庭以及户外多個消費場景。統一方便麪推出“極味館”煮麪,補齊公司居家場景消費產品短板。

另一方面,廠商也在極力改變不健康和低端的標籤。

銷售上相當賣力,2021年中報顯示,統一企業中國銷售及市場推廣費用31.33億元,同比增長19.4%。簽約王俊凱、肖戰代言湯達人和開小灶。康師傅旗下產品與功夫熊貓、綜藝節目等合作,吸納年輕消費羣體。

客觀的説,這些舉措在現階段只是緩解方便麪業務下滑的權益之計,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銷量下滑的頹勢。

多面夾擊

方便麪廠商變着法子增收,已經很難回到黃金時代。環顧四周,競爭對手既有崛起的外賣,也有出現的新物種。

80後、90後上班族大多有這樣的體驗,外賣已成為解決中晚餐的首選,選擇泡麪的機率被壓縮至最小。

這也側面反映出外賣市場的蓬勃發展。2012年至2021年,中國外賣市場銷售規模從216.8億元增至約7941億元,在線外賣用户規模從0.8億人增至去年6月的4.69億人。

外賣和方便麪儼然成了死對頭,勢力此消彼長。中國地質大學經管學院一份研究報吿顯示,國內外賣市場規模每增加1%,方便麪消費量就會減少0.0533%。

在這場拉鋸戰裏,新物種又出現了。螺螄粉、湖南米粉、江西拌粉以及四川酸辣粉等產品相繼被端上辦公桌。

2020年,臭味熏天的螺螄粉成為網紅,當時電商品平台上,各大品牌螺螄粉月銷量數十萬份,火爆程度可窺一斑。螺螄粉企業化運作始於2015年,5年後行業銷售規模已超過500億元。

同時,自熱食品也在蠶食方便麪的市場份額。2020年,自熱食品國內市場規模達71億元,5年年複合增速97.3%。據中信證券數據,未來自熱火鍋市場規模將增至600億元。此外,熱度不減的預製菜、冷凍食品也默默瓦解方便麪消費者。

方便食品都在從安全和健康、味道和性價比上做文章,相對傳統的方便麪以後怎麼走,是廠商們暫時無法破解的局。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