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主題公園回血,流媒體撒錢,迪士尼財報透露了哪些變量?

今日早間,迪士尼發佈2022財年第一季度財報,全面高於市場預期的成績讓迪士尼成功翻盤。

來源:真探AlphaSeeker

財報顯示,迪士尼一季度實現營收218.19億美元,同比增長34%,高於市場預期的209.04億美元;實現經營利潤32.58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3.32億美元,增長了144%;實現淨利潤11.5億美元,淨利潤率爲5.27%;調整後每股收益達到1.06美元,高於華爾街預期的63美分。

上一季度流媒體平臺Disney+訂閱用戶數僅增長210萬,史上新低的增長數也曾讓資本市場一度失去信心。但本季度,Disney+付費訂閱用戶數新增1170萬至1.298億;包括ESPN+、Hulu在內迪士尼流媒體平臺總訂閱人數達到1.964億,距離2024財年流媒體服務付費用戶總數達到3-3.5億的目標又近一步。

得益於超出預期的每股收益以及流媒體服務訂閱人數,財報公佈之後迪士尼股價盤後上漲7.6%,拯救了開年以來下跌8.01%、六個月下跌近20%的頹勢。

然而,走出疫情陰霾整體營收上漲的迪士尼仍不能掉以輕心。

主題公園回血

迪士尼總營收劃共分爲四部分,分別是有線網絡、直接面向消費者(Disney+、Hulu、ESPN+)、內容銷售、授權業務以及主題公園收入。

先來掃描各分部的營收情況:

有線網絡本季度收入爲77.06億美元,與同期持平;直接面向消費者業務(流媒體)實現營收46.9億美元,同比增長34%,但運營虧損增長27%至6億美元,財報中也提到,運營虧損的增加主要是由於Disney+的虧損增加,較小程度上是ESPN+的虧損,部分被Hulu業績的改善所抵消,這也反映出三大平臺內容、技術、營銷成本的提升。

內容銷售、授權業務(原影視娛樂部分)本季度收入爲24.33億美元,同比增長43%。部門運營結果從1.88億美元下降至9800萬美元,造成下降的原因影院業績的下降以及影片發行時產出的營銷成本。

財報中提到,這期間主要發行了《蜘蛛俠:英雄無歸》《西區故事》《 魔法滿屋》《王牌特工:源起》《永恆族》《玉面情魔》和《最後的決鬥》等七部影片。其中與索尼合作的英雄系列完結篇《蜘蛛俠:英雄無歸》全球票房達到17.77億美元、IDMb評分9.0,高票房與高口碑爲迪士尼注入了不少的資金。

迪士尼主題公園、體驗和衍生品在本季度收入爲72.34億美元,相比同期增加了一倍且高於分析師普遍預計的64億美元,部門運營結果增加26億美元至25億美元,上年同期爲虧損1億美元。大幅回血的主題樂園收入,創下了迪士尼有史以來第二好的季度業績。

隨着疫情的常態化及防控能力的提升,全球迪士尼樂園及度假區在本季度均處於開放狀態,客流量和人均消費收入逐步接近正軌。財報中也提到,法國巴黎迪士尼樂園與中國香港迪士尼樂園的遊客數量增加也帶動了樂園國際收入的上漲。

此外,去年9月底,上海迪士尼樂園推出的新人物玲娜貝兒,迅速佔領了國內各大社交平臺話題榜,“川沙妲己”的頂流效應也相應帶動了樂園遊客遊覽人數以及樂園消費水平的提升。

但是,走出疫情陰霾的迪士尼主題樂園,仍有“內憂”。

前段時間,迪士尼繼承人阿比蓋爾·迪士尼在接受訪談時呼籲,消費者應該遠離那些對員工待遇不好的企業,包括迪士尼的主題樂園。在她看來,“把價格推高到荒謬的水平,對漢堡收取令人難以置信的價格等,並剝奪了服務。”建議人們“不要在那些剝削人民的公司上花錢”,“如果你覺得(去迪士尼樂園)旅行不能反映你的價值觀,你真的不需要去旅行”。

這不是阿比蓋爾第一次痛斥迪士尼,2020年4月,在迪士尼公園暫停低薪員工的日常工作後,她就曾表示“這是什麼鬼”,並曾表示過,迪士尼經常“壓榨”員工。

紐約時報曾報道過75%的迪士尼員工薪水不夠負擔基本生活開銷,去年玲娜貝兒爆火之後,正面連接也提到,玲娜貝兒的人偶演員月薪在6000元左右,屬於一線員工中工資最高的;有的人偶演員三年只漲了700多塊。每天要維持長達8小時的飽滿情緒、每月拿下的收入卻只能艱難維持生活,付出與收入很難說是否成正比。

與員工的低薪形成對比的是高管的高薪資及高漲幅。根據高管薪酬披露,迪士尼首席執行官鮑勃·查佩克在2021年的總薪酬爲3250萬美元。

流媒體撒錢

迪士尼的流媒體業務一直被寄予厚望,本季度財報中整體流媒體平臺訂閱人數的漲幅再次重振了市場信心。

財報顯示,整體流媒體平臺整體增加訂閱用戶 1740 萬人,總計1.964億。其中ESPN+訂閱人數爲2130萬,同比增長76%,而 Hulu 因爲捆綁包提價,用戶增長略受限,總付費人數爲4530萬,同比僅增加15%。

Disney+因爲在去年11月份登陸韓國、中國香港及臺灣,開拓的亞太新市場推動了用戶數的上漲,本季度新增1170萬人,總訂閱人數逼近1.3億。根據分析公司 Media Partners Asia的預測,2022年底這三個市場預計能爲Disney+獲得近500萬訂閱用戶,3.3億美元的收入。

近1200萬用戶數的新增,也讓Disney+與老對手Netflix在用戶流量的比較中再次奪回了優勢權。上個月,Netflix新增828萬用戶,低於預期的850萬,2022年Q1預計新增250萬,也遠低於分析師預期的590萬,這份略顯慘淡的財報使得盤後股價跌近20%,也帶動了迪士尼股價的下滑。

Disney+與Netflix對於用戶增量的爭奪也預示着,整個流媒體市場的競爭加劇,各大平臺在保持自己核心優勢的基礎上,加大對於內容、營銷的投入。比如亞馬遜靠廣告收入有健康的信息流,蘋果有硬件設施,且都在加大自己的IP內容庫存儲;Netflix準備了不少於80部各種類型的電影,根據《金融時報》報告,Netflix2022年在內容上的投入預估超過170億美元。

迪士尼在流媒體業務上也是動作頻頻,並開始搶奪Netflix的蛋糕。

重組流媒體業務管理層,成立新的國際內容創作中心。邁克爾·波爾維擔任流媒體業務總裁,麗貝卡坎貝爾爲國際內容創作中心負責人,主要擴大流媒體的區域內容,着重於海外市場的本土化內容製作,這一動作也被看作模仿Netflix,當前迪士尼已有超過340部作品處於不同的開發和製造階段。

迪士尼首席財務官克裏斯汀·麥卡錫在昨日的電話會議上提到,第二季度在流媒體上投入大量資金,預計直面消費者業務的節目和製作費將增加8億到10億美元。

迪士尼的內容版權和“講故事的能力”不容置喙,在拓展海外市場時也有充分的優勢。但是,中國作爲海外最具潛力的市場之一,迪士尼與中國市場的“聯結”並沒有之前那麼緊密,並隱隱呈現出“脫鉤”的局面。

漫威首部華裔英雄電影《尚氣與十環傳奇》本是瞄準了中國市場,且由華裔劉思慕主演、樑朝偉參演,但在引進前陷入了爭議,損失了中國這一潛力票倉;《黑寡婦》《永恆族》也因種種原因無緣與國內觀衆見面;迪士尼動畫旗下的第60部動畫長片《魔法滿屋》於今年1月7日在國內上線,6.5的豆瓣評分與不足8000萬的票房與北美市場的口碑與票房形成鮮明割裂。

內容製作的時間差、更高的內容支出、以及發展海外市場不可控的輿情,都是迪士尼所面臨的挑戰。不過,迪士尼用2022財年第一季度財報給自己開了一個好頭,也讓資本市場重振信心,儘管流媒體競爭加劇,但這位“老大哥”仍能用多元的營收、豐富的內容優勢持續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