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作家:Mr蔣靜
一直想從一個更高的視角來看目前的新能源行業。
當前,新能源行業呈現幾個特點:一是前景預期喜人,二是跑馬圈地競爭激烈,三是業績分化嚴重(內卷),四是資本市場估值高企。
這些彼此之間存在什麼樣的邏輯關係?
新能源火爆不無道理。
長期而言,國際國內基本形成了“碳達峯、碳中和”的宏偉目標。
中短期而言,也有具體明確的量化指標。比如:2030年國內光伏和風電裝機量不低於1200GW,2025年國內新建公共機構建築、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2025年國內新型儲能裝機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等等。此外,2025年新能源汽車的全球滲透率有望提高到25%,全球動力及儲能鋰電池需求保守預測不低於1500GWh。
在中長期確定的成長預期下,新能源成為一個戰略賽道,而不是一個戰術賽道,具備“坡長雪厚”的特點。為此,不應過度關注短期,而應該更加關注長期,尤其是頭部玩家。
戰略賽道,強調長期利益,比如追求技術或商業模式創新、市場份額和資本市場回報。而戰術賽道,強調短期利益,比如追求短期利潤,強調產能規模,忽略研發創新。
這當中,資本市場是一個重要的推手,也是長期利益的立足點。如果沒有資本市場的支撐,特斯拉無法崛起,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難以成長,寧德時代更是難以封神。
新能源作為一個戰略賽道,我們看到各路玩家,尤其是頭部企業,更加追求長期利益,對市場份額及優質客户的追逐更加執着。
市場份額不只是數值的概念,還有質量的概念。不同客户的毛利率不同,相同市場份額貢獻的價值會有差異。
寧德時代1%市場份額的價值,遠遠大於三四線鋰電企業1%市場份額的價值,一線優質客户的價值遠遠大於三四線客户的價值。
得益於良好的客户結構,寧德時代收穫了最為優質的市場份額,2021年部分鋰電企業毛利率大幅下降,但寧德時代的毛利率卻保持穩定。
搶佔更多、更優質的地盤,才有稱霸甚至活下去的機會。
寧德時代預期2025年全球市場份額保持在30%,出貨量590GWh,目標產能670GWh以上,現有客户包括特斯拉、蔚來、小鵬、宇通、理想、上汽、長城等。
蜂巢能源2025年全球目標市場份額25%,規劃產能600GWh,已經儲備了一批國內外優質客户。
中航鋰電則以廣汽和長安為根基打了一個翻身仗,目前排名穩居國內前三,2025年規劃產能500GWh。
處於爆發初期的新能源,作為一個戰略賽道,相對於短期利潤表現,我們更加關注寧德時代、中航鋰電及蜂巢能源國際國內市場份額及核心客户的情況。
這就不難理解,巨頭們在搶佔市場尤其是優質客户的時候,不擇手段,寧德時代與中航鋰電更是大打出手。
如果沒有市場份額,尤其是優質份額,沒有自己的地盤,沒有基石客户,短期利潤又有何用呢,新能源行業“城頭變換大王旗”的案例太多了。
站在資本的角度,財務數據只是表象,優質客户及市場份額則是實實在在的競爭力體現,可信度更高,通俗易懂。
市場份額,是新能源行業競爭力及估值的重要指標,把握其關鍵變化也尤為重要。
過去兩年,寧德時代市場份額保持穩定,全球市場份額約30%,國內市場份額約50%,但客户價值卻發生了很大的轉換,這也成為其估值大幅提升的重要依據。
2019年,寧德時代的主要客户為:北汽、宇通、吉利、廣汽和上汽。到2021年上半年,寧德時代的主要客户為:特斯拉、蔚來、小鵬、宇通、理想。客户潛在市場價值的提升,顯而易見。
光伏龍頭隆基股份也有相同之處,作為傳統硅片環節龍頭,隆基在組件環節也上演了逆襲,2017全球排名第七,2018-2019年第四,2020年則躍居第一。
從寧德時代、隆基股份市場份額或主要客户的轉變,就不難理解其估值的變化了。
我們從過去一年多鋰電及光伏行業的股權融資也可以看出這個邏輯,大家對產能、客户和市場份額的關鍵變化,尤為關注度,而業績倒是次要的。一旦進入核心客户的供應商,估值就大不一樣了。
無論因果關係如何,產業圈和資本圈在優質份額的認識上,是完全一致的。
但是,對優質份額的追求,就可能犧牲利潤,這就容易造成行業內卷,近期上游材料價格上漲更是助推了這個現象,這在光伏和鋰電行業均比較明顯。
這也是行業內卷的重要原因之一。
行業內卷不可怕,好在有資本市場買單。
有優質份額,就有更高估值,各路玩家可以在股權上獲得更優回報,進而可以容忍經營上的業績不足。
新能源很多細分賽道,也就成了經營上不賺錢,一起到資本市場去賺錢的邏輯,這也算是行業內公開的小祕密。這一點,產業圈和資本圈達成了共識和默契。
資本市場是這一系列邏輯形成閉環的關鍵。
此外,產業鏈也開始流行“朋友圈”,來鞏固這種關係。
比如鋰電產業鏈,如果進入寧德時代、比亞迪、蜂巢能源的供應鏈,成為產業巨頭的“朋友圈”,估值就可以大幅提升。這個現象近年尤為明顯,資本市場正是背後推手。最近一年,寧德時代、比亞迪、蜂巢能源等鋰電巨頭出手投資了眾多產業生態企業。
萬億市值的寧德時代可以支撐千億市值的供應商,千億市值的鋰電企業也可能支撐百億市值的供應商。
千億市值眾多的光伏行業,亦是如此。
新能源行業作為一個戰略賽道,優質份額決定了企業發展的長度和高度,尤其頭部企業,彼此競爭激烈,這也是造成行業內卷的一個重要原因,而資本市場恰恰是讓這一套邏輯形成閉環的重要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