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中概股最慘烈拋售潮結束?高盛高呼"買入"!芒格、橋水重金抄底

風險是漲出來的,機會是跌出來的。

經歷了2021年的慘烈拋售潮後,機構對中概股的觀點似乎越來越樂觀。高盛最新表態稱,中國互聯網及科技股票在2021年出現有史以來最大的回調,在低估值、監管政策緩和後,2022年將出現買入機會;另外,花旗、瑞銀、傑富瑞在報告也指出,中國公司在美股市場已「調整過度」,現在可能已經到了抄底的時候。

來源:券商中國

監管風暴、拋售潮、暴跌、退市……成爲了中概股2021年的關鍵詞。2021年全年來看,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已剔除2021年上市)總市值累計縮水超815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2000億元)。另外,在香港上市的新經濟互聯網巨頭也遭遇了拋售潮,香港恆生科技指數的30只成份股的總市值累計蒸發超54000億港元。兩者合計市值蒸發約96000億元。

面對跌至谷底的中概股,部分頭部投資機構、知名投資者已經掏出真金白銀進行抄底、佈局。其中,「股神」巴菲特的黃金搭檔查理·芒格對阿裏巴巴的投資非常堅決,在去年第一、三、四季度不斷抄底阿裏巴巴;高盛、橋水基金在去年第三季度均大手筆增持了阿裏巴巴、拼多多、新東方等多隻中概股。

另一個關鍵信號是,包括騰訊、小米、阿裏巴巴、京東、平安好醫生在內的新經濟巨頭紛紛啓動了回購計劃。

高盛:「抄底」中概股

中概股的史詩級拋售潮,要結束了嗎?

一個積極信號是,「唱多」中概股的國際大行越來越多。首先是高盛在最新的研報中表示,中概股大幅回調後將進入週期回升階段,在經歷大幅回調後,中概股現在所處的週期已經由「絕望」轉爲「希望(Hope)」。

高盛認爲,由於中國前所未有的監管收緊,再加上美國ADR強制退市風險,讓中國互聯網及科技股票在2021年出現有史以來最大的回調,在低估值、監管政策緩和後,2022年將會出現買入機會。

1月6日,高盛首席中國市場策略師劉勁津團隊在研報中表示,儘管互聯網企業的盈利成長放緩且監管風險仍在,但中概股可能將受到政策寬鬆,再加估值在歷史低位,股價有望觸底回升,預計2022年中國境內股票將上漲13%,境外中概股將上漲30%。

其實,早在2021年11月,高盛已經上調了對中概股評級,理由是中國監管放鬆的預期,且中國的科技互聯網巨頭在經歷大幅回調後,估值水平比美國同行低了27%。

高盛預計,中國可能會在2022年放鬆政策,最嚴格的監管時期已過,目前監管收緊的風險已很好地反映在資產的定價上,同時,在VIE架構、以及企業赴海外上市的政策方向亦逐漸明朗。

不僅僅是口頭唱多,高盛更是已掏出真金白銀「抄底」做多中概股。去年11月11日,高盛集團遞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13F報告顯示,其在2021年三季度已大手筆增持了阿裏巴巴、新東方和好未來等多隻中概股,對阿裏巴巴的持股數環比上升57%,已位列第七大重倉股。

圖片

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中概股已經是高盛美股投資的重要部分,合計持倉市值超過10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的規模接近700億元。但從後續的股價表現來看,高盛抄底的中概股仍處於浮虧、被套的狀態。

另一家投行傑富瑞近日發表的中國互聯網行業報告稱,近期互聯網板塊的下跌,不影響互聯網公司的長期戰略,股價回調或許爲投資者提供了更佳的切入點。該行2022年的首選股當中包括阿裏巴巴、京東、美團、騰訊、快手等股。

另外,去年12月底,花旗和瑞銀的報告指出,中國公司在美股市場交易的美國存託憑證(ADR)「調整過度」,現在可能是開始抄底的時候了。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中國互聯網板塊已經出現了「觸底反彈」的跡象。自1月6日美股開盤以來,中概股迎來了大反攻,拼多多領跑納斯達克100指數,連續2日漲超7%,阿裏巴巴、京東、百度等中概股亦大幅回升,顯著跑贏美股大盤;港股的新經濟板塊也上演了反彈行情,阿裏巴巴近3個交易日累計漲超11.4%,百度、京東集團的累計漲幅均大漲超9%。

中概股的史詩級暴跌

2021年無疑是載入中概股史冊的一年,監管風暴、拋售潮、暴跌、退市……成爲了中概股2021年的關鍵詞。

投資圈有一個案例可以非常形象地總結中概股的這一年:

2021年3月底,中概股遭遇第一輪暴跌,華爾街著名基金經理Bill Huang因重倉中概股慘遭爆倉,損失百億美元,創造了「人類史上最大單日虧損」;2021年末,投資人朱嘯虎在朋友圈感慨:「Bill Huang哪裏是爆倉,簡直是逃頂。」

的確,2021年3月的那一輪暴跌,僅僅是全年「水逆」的序曲。2021年3月後,對K12教育持續加碼的監管政策;對阿裏巴巴、騰訊和美團等巨頭的反壟斷處罰,和對滴滴、BOSS直聘、滿幫等互聯網平臺的安全審查,使得中概股遭遇了第二輪下跌。

2021年10月,中概股曾有過一段短暫的反彈,隨後利空再度襲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11月5日公告,PCAOB已經完成了第6100條規則的制訂,中概股再度遭遇下跌,短短三週時間,中概股的總市值蒸發超13.5%。

2021年12月2日,美國證監會通過法規修正案,完善《外國公司問責法》相關的信息提交與披露實施細則之後,包括滴滴、嗶哩嗶哩、愛奇藝、蔚來等公司在內的中概股應聲大跌。

從2021年全年來看,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已剔除2021年上市)總市值累計縮水超815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1963億元),對標中概股的中概互聯LOF一年跌去了近50%,中概互聯網ETF從高點下跌近70%。

其中,僅阿裏巴巴2021年的總市值蒸發便高達3200億美元,另外,拼多多的總市值蒸發亦超過1470億美元。

從漲跌幅情況來看,約80%的中概股全年錄得下跌。其中,40餘中概股年跌幅超80%,跌幅超40%的超過150家,高途年跌幅達到96%,好未來年跌幅達94%,新東方累計下跌88.7%,愛奇藝累計下跌74%,拼多多累計下跌超67%。

另外,在香港上市的新經濟互聯網巨頭遭遇的拋售潮更爲兇猛,香港恆生科技指數於2021年的跌幅達32.7%,30只成份股的總市值累計蒸發超54000億港元。其中,騰訊的總市值累計蒸發超10218億港元,美團、小米市值蒸發超3500億港元。

2021年,中概股掀起了迴歸潮,許多美股上市的中國企業選擇回到港股和A股上市。2021年12月3日,滴滴公告,啓動在紐交所退市的工作,其在美股上市僅有156天,後續將啓動港股上市。

除滴滴外,阿裏巴巴、京東、百度、小米、微博、網易、嗶哩嗶哩等此前在紐約上市的中概股紛紛轉場港股,要麼二次上市,要麼雙重上市。

抄底資金已經行動

面對跌至谷底的中概股,部分頭部投資機構、知名投資者已經掏出真金白銀進行抄底、佈局。

其中,「股神」巴菲特的黃金搭檔查理·芒格便是其中之一,芒格在2021年對阿裏巴巴的投資非常堅決,在第一、三、四季度不斷抄底阿裏巴巴,目前累計持有阿裏巴巴602060股,以最新股價計算,持有的市值約爲781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億元)。

部分頭部投資機構也進場「抄底」。據高盛遞交的13F報告顯示,其在去年第三季度大手筆增持了阿裏巴巴、新東方等多隻中概股。

另外,去年第三季度,橋水基金也大手筆加倉了部分中概股,增持了187萬股阿裏巴巴,增持比例高達131%,目前阿裏巴巴已成爲橋水的第七大重倉股。除此之外,拼多多、蔚來、京東、百度、嗶哩嗶哩等中概股也獲得了橋水不同程度的加倉。

除了機構投資者,中外的一些個人投資者也在持續加倉中概股,根據彭博數據,去年年初至12月10日,海外上市的中國股票ETF累計吸引了資金淨流入達219.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98億元)。數據顯示,前述美國上市的最大中國股票ETF KWEB在2021年吸引了大量資金流入,規模約80億美元。

追蹤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50指數的易方達中證海外互聯ETF,截至去年12月底,該ETF的基金份額達到268.81億份,相比上半年增長超160%,相比去年年初的27.2億份,累計增長幅度更是超過8倍。

圖片

另一個關鍵信號是,越來越多新經濟巨頭啓動了回購計劃。1月5-7日,騰訊連續進行股票回購,三次回購的總金額達6.1億港元。另外,小米、阿裏巴巴、京東、平安好醫生等都在2022年開啓了股票回購模式。興業證券分析認爲,港股處於底部區域,回購大增預示階段性底部。

儘管看多的、做多的機構越來越多,但目前市場對中概股、中國互聯網巨頭仍然存在分歧。有機構看好中國的增長故事,相信監管過後,部分優秀的新經濟巨頭仍能保持增長,例如高盛、摩根大通等;但多數投資者仍選擇拋售或者觀望,認爲中國互聯網行業仍處於嚴監管、經營下滑的趨勢之中,何時能夠反轉尚不可知。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