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醜東西”,正在成為一門生意
格隆匯 01-03 09:18

本文來自:深燃,作者:鄒帥

“醜東西不是用來罵人的,醜東西是我們的寶貝。”一位豆瓣網友在評論裏寫道。

不久前,第二屆醜東西頒獎盛典在B站上線,從淘寶平台上有售的40個醜商品中,角逐出了5個獲獎者。目前,該視頻已有400多萬播放,近3萬條彈幕,5000多條評論。有趣的是,在這個討論醜的空間,網友們的評論基本都是正向的。

負責提名淘寶醜東西40強的是豆瓣醜東西保護協會小組(以下簡稱醜組),目前已有近22萬組員,小組簡介裏摘錄了組員的評論:醜東西們聚集在一起,快樂歡愉,不用在乎別人的目光。

討論醜的人多了,醜也成為了一門生意。醜東西的代表——綠魚頭面具在電商平台月銷上千,短視頻博主紛紛買來拍視頻;來自獨立設計師們和國際大牌的醜鞋、醜衣服、醜襪子也備受歡迎;閒魚也嗅到了醜的紅利,把網友惡搞的動物神圖做成手辦。

熱鬧歸熱鬧,醜錢也沒那麼好賺。質量問題、版權問題、醜的尺度問題等等,是擺在掘金者面前的一道道坎。

有心理學家提醒,當看夠了千篇一律的網紅臉、濾鏡美化下的事物後,人們更希望看到有瑕疵的真,而不是完美的假,這讓“醜”的接納度被提升。不過,醜能出圈,並不代表沒有底線,大眾應該辨明,哪些是惡意的冒犯,哪些是善意的表達。

醜東西,也有人愛

隨便看看幾個提名的醜東西:一個普普通通的灰色雙肩揹包,掛上了一頂黑色假髮;已經醜得很災難的五指襪,每個趾頭上各鑲了一顆閃閃發亮的水鑽;一雙黃色阿甘鞋偏要加個跟變成高跟鞋……有網友説,“幾乎是皺着眉頭看完名單的。”

2021年淘寶醜東西提名

來源 / 淘寶官微

喜歡這些醜東西,甚至買回家把玩、拍照拍視頻的人比比皆是。作為醜東西鑑賞集散地,豆瓣醜組已經和千奇百怪的醜東西們打了兩年交道。組長豆包向深燃講述了建組的契機:“我朋友買了一個仙人掌,她發照片給我們看,説這個仙人掌太醜了,不配出現在她的辦公桌上。但我倒覺得它醜得可愛,就想到其實生活裏有很多醜東西也值得被發現、被保護。”

豆包説,在小組快速增長的時候,每天有約300個新組員加入,平均每天有30多個新帖子,都是大家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挖掘而來的醜東西們,從水果蔬菜到奇珍異獸,從外面做的美甲到自己做的羊毛氈,其中還有大量網購翻車實錄,也就是自掏腰包買來的醜東西。

醜組的內部流行語是“保護!”豆包表示,醜組的出發點是給美或醜提供一個討論空間,“我們不是一個審醜的小組,而是一個審美的小組,初衷是希望大家在所謂的醜裏面發現閃光點,所以才會經常把‘保護’掛在嘴邊。”

醜的破圈並非偶然。近幾年,無論是短視頻內容還是影視綜內容,所謂“醜”的含量都大大提高,屬於醜的輿論環境逐漸放寬。直面醜、討論醜、購買醜,正在成為一部分人的選擇。

“一方面是人們對‘醜’的接納度高了,即審美更寬泛了,另一方面,是人們對‘真’的需求增加了,當看慣了過度整容和修圖的網紅臉、過度包裝的人設和節目後,人們更希望看到有瑕疵的真,而不是完美的假。這也是説唱、脱口秀這類強調‘real’的流行文化盛行的原因。”中央財經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竇東徽分析道。

大眾關注“醜東西”,可能存在三種心理學解釋。“一是獵奇。醜東西異於常規事物,屬於新異刺激,能夠實現感知覺的去習慣化。二是潘多拉效應,雖然説醜的事物通常會帶來觀感上的不適,但很多人會覺得,你説一樣東西醜,我偏要看看有多醜,看能不能醜到我。三是優越感,醜東西未必帶來觀感的良好體驗,但觀看者會覺得,‘居然有人造出這種難看的東西’,這種優越感是能帶來愉悦體驗的。”竇東徽向深燃分析。

刺激、好奇和優越感,讓廣大網友向醜東西們投去讚賞的目光。綠魚頭頭套就曾在抖音火了一把,話題#綠頭魚#、#綠魚頭#、#綠頭魚喝水#下的視頻播放量都在3億左右,網友們戴着頭套跳舞、演戲、甚至只是帶着頭套喝水,綠魚頭呆滯的表情和網友們誇張的動作形成反差,喜劇效果拉滿。

綠魚頭面具 來源 / 淘寶

小紅書和B站上也有不少博主掌握了“流量密碼”,醜東西測評、把醜東西穿在身上等主題的視頻播放量也居高不下。可見,醜東西最後還是要回到線上場景,才能完成網友展示、觀看者獵奇的閉環。

誰在靠醜掙錢?

消費者看過笑過,生產商盆滿缽滿,醜東西里面也有一門生意經。

兩屆醜東西頒獎盛典總共提名了70件商品,對比之下,大致可以分為玩偶類、服裝類、配飾類、擺件類,其中多是工廠線的小商品,同一款商品在淘寶、1688上大量商家有售。

這就是第一種掘金醜東西的方式:一個爆款出來,有錢一起賺。據深燃觀察,兩屆名單中,醜拖鞋、醜襪子、醜玩偶和抱枕含量頗高,甚至“拔得頭醜”獎又一次花落頭套,網友在彈幕戲稱“這是頭套界的傳承”。這些商品的共同特點是,成本薄、利潤高、能走量。

淘寶平台上,售賣綠魚頭頭套的商家不在少數,售價在18元到30元之間,還有個別賣到了60塊錢以上。1688也有不少製作頭套的工廠,綠魚頭款的售價在10元左右。不止是火爆全網的綠魚頭,很多專門賣乳膠製品和玩具商家還推出了各式各樣的頭套,售價都差不多。

文創產品從業者王榮向深燃解釋,一般來説,生產小商品主要涉及設計費用、開模費用、材料費用和人工費用。“如果商家走原創路線,設計和開模費用省不了,但有些商家會把這兩部分錢省掉,借用已有的模板,稍微改動一下就批量化生產。”

王榮表示,類似綠魚頭頭套這種樣貌外觀已經在市面上存在的商品,商家拿着圖片來打板生產,成本只需要看兩點,一是材料,二是是否需要手工製作。他舉例,像紙箱這種商品,需要人工摺疊,原材料是紙,這兩部分成本就會稍高。“綠魚頭頭套的原材料是乳膠,價格不高,機器加工,又省了一筆人工費,基本上利潤在5倍以上。”

另一種掘金法來自“正規軍”,也就是獨立設計師。兩屆醜東西入圍名單中都不乏有大牌設計和小眾獨立設計的身影。2020年獲獎的老虎上山連褲襪出自一個網名為“蝴蝶公主”的設計師之手,2021年,她設計的珠珠流蘇魚尾裙又一次上榜。

右為老虎上山連褲襪

來源 / 蝴蝶公主淘寶店

巨臂招財貓也入圍了2020年醜東西大賞。和常見的憨態可掬的招財貓不同,巨臂招財貓的右臂被放大數倍,做成了和人一樣的肌肉臂。淘寶上甚至還有商家賣全身款的招財貓,臉部以下活脱脱一個肌肉男。

巨臂招財貓出自90後設計師徐振邦之手,該作品原名大力招財貓。IP爆火,潮玩品牌TOPTOY也與徐振邦合作,推出了大力招財貓的盲盒、手辦、枱曆、貼紙等聯名產品,旗艦店內大力招財貓盲盒月銷1000件以上,單品69元,禮盒和套裝價格409元。

大力招財貓 來源 / 徐振邦微博

閒魚也盯上了醜的價值。豆包透露,閒魚官方打算把網友們PS的一些搞笑動物圖做成實體手辦,“找到醜組就是發起一個投票,組員們也可以參與設計。”深燃在閒魚看到,5款“神獸”被做成10cm的手辦,每個售價39元。

此外,有人也開闢了醜的變形生意,各平台流行的醜臉粘土手機殼就是其中之一。

北京的店主樂樂稱呼自己的招牌作品為“醜娘娘”。樂樂以前是兒童創意美術老師,在接觸粘土手機殼之前,也做過毛絨玩具、羊毛氈和仿真食物手機殼。“平時我兩歲半的兒子會拿我的粘土捏捏捏,我就陪他一起做,不知不覺做出來一坨像臉蛋的東西,然後我就把自己閒置的毛絨玩具眼睛和羊毛氈利用起來,第一個醜娘娘就誕生了。”

樂樂的手機殼作品

來源 / 受訪者供圖

樂樂主要在淘寶、微信、小紅書和抖音賣手機殼,除基本款之外,還經常有拿着自己的、親友的醜照找她定製的客户。

她向深燃介紹,粘土手機殼的需要的材料有底殼、樹脂粘土混合粘土、色粉、眼睛、睫毛、鼻毛、亮油或封層、做髮型的羊毛氈。同一款的訂單先統一捏出型,同時晾曬至乾透,兩三天後繼續上粧封層做頭髮,乾透發貨。“每天從早到晚只捏型的話,平均每小時可以捏4到5個,多的時候一天可以捏50個,現在一天差不多30個,生意比較好的時候一個月能出三四百單。”

樂樂店裏的手機殼價格在40元-70元之間,她介紹,成本在價格的35%左右,粘土和亮油是成本大頭。

樂樂發現,顧客對於這種醜臉設計的接納度很高,“顧客大多是喜歡拍照曬圖的年輕人,微信裏有不少回頭客。”“很多人發過來定製的照片很誇張,看到圖片就彷彿看到殼子的樣子了。”

有些是偶然醜出圈被批量複製;有些是特立獨行的設計,恰好外觀算不上好看;有些是以醜為靈感,乾脆走醜設計的了路線。總之,大家都有錢賺。

醜生意,一時的快錢?

不可忽視的是,醜東西的走紅,也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質量關。以綠魚頭頭套為例,不少買家在評價裏指出,由於頭套是乳膠製品,還有彩墨印刷,不透氣是一方面,最要命的是味道太大。很多人表示,特意挑了貴的買,結果“味道很刺鼻,又皺又薄,五官都移位了。”

二是版權關。淘寶列出的醜東西提名名單中,很多原創設計師作品都被做成了山寨,網友也在評論裏點明,夢幻粉色蝴蝶鞋來自國外某大牌,鵪鶉蛋耳環來自意大利品牌BOTTEGA VENETA,原價5700元,然而淘寶在介紹這款醜東西的時候,附有一行小字“原價實在太貴,給義烏一點時間。”

來源 / 淘寶官方B站號

大力招財貓的原創設計師徐振邦此前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淘寶入圍的巨臂招財貓是個山寨品,而這些山寨品在淘寶基本都賣到了100多塊錢。

三是不可持續。202-年火出圈的是綠魚頭頭套,2021年到了檸檬頭套,下一年又會有層出不窮的醜進入大眾視野。

回到醜的本身,如何表達醜、營銷醜很重要。醜能出圈,但不代表沒有底線

竇東徽認為,社交平台上一些醜是為了迎合某些低俗審美而刻意營造的,只為博取廉價的優越感和笑聲流量,這種醜背後的實質是“假”。“比如一些短視頻段子,刻意扮醜出醜,為醜而醜,毫無審美價值可言。但有些受歡迎的醜東西、醜商品,它的產生可能來自於一種標新立異的腦洞、一次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設計失敗,或者在有意營造一種錯位和反差。無論哪種動機,它背後的實質是‘真’。”

也不是所有醜商品都在表達“真”。有網友反映,一些醜東西就只是空洞無意義的醜,談不上設計和創意,只覺得恐怖和惡寒,“理解不了蟑螂為什麼會被做成抱枕並大肆宣揚。”

對於品牌和企業來説,借醜營銷,拿醜出圈,獲得收益的同時,也要明確自己的責任。趨勢營銷專家、知萌諮詢創始人肖明超認為,醜營銷是否有價值,要看其中傳達的價值觀是否正向、積極、有探討空間。

不過,審醜和營銷醜,都很難成為主流。首先,醜的尺度很難把握。肖明超表示,大眾對於美的標準很容易拉齊,但醜的標準很難拉齊,“所以,既要有內涵和正向引導性,又要做得標新立異、做得醜,這需要很高的價值標準。”

營銷,要找到核心受眾,這也是醜營銷的另一個難點。

很難將熱衷於買醜東西的人羣精準歸類,獵奇的年輕人喜歡,小朋友喜歡,甚至中年人也願意買來圖個樂呵。也就是説,對醜的接納來自於每一種人羣,但很難固定下來,成為主流。“有人買醜東西可能只是一時覺得有意思,並不代表他希望別人説‘你就是個專門買醜東西的人’‘你是個專門審醜的人’,這種趨勢總歸還是小眾的。”肖明超認為。

昨天走紅的是“喪”,今天走紅的是“醜”,反叛精神很容易成為流量密碼。不過,穿過熱鬧的表象,醜能夠留下什麼、傳遞什麼才是最關鍵的。品牌和企業要堅持的是主線思維,不是沉迷於一時的醜營銷帶來的狂歡;大眾也需要辨明,哪些是惡意的冒犯,哪些是善意的表達。美和醜是流動的,最後故事還要回到“真”。

*題圖來源於央視新聞。應受訪者要求,豆包、王榮、樂樂為化名。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