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估值 800 億美金,手握 15 萬張訂單,Rivian 衝刺 IPO

Rivian,繼特斯拉之後,美國最大的造車新勢力正衝刺 800 億美元估值的 IPO。

800 億美元,約等於當前蔚來汽車市值的 1.3 倍,理想汽車市值的 2.7 倍。

與美國本土包括 Lucid Motors、法拉第未來、Canoo 在內的其他新勢力相比,Rivian 無論在產品特性、訂單數量、交付時間以及資金規模上都是更加顯赫的玩家。

這家 2009 年就創辦的新能源車企,僅僅從 2018 年到今年 7 月就累計完成 110 億美元的融資。

多家外媒報道稱,Rivian IPO 融資金額可達 80 億美元。

如果 Rivian 實現這一 IPO,在美股近 10 年上市公司的記錄中,其 IPO 規模可以排到第四名。在它前面,只有阿裏巴巴、Facebook 以及 Uber。

目前 Rivian 擁有純電皮卡車型 R1T,純電 SUV R1S 以及面向商用的電動廂式物流車 EDV 三款車型。

IPO 文件披露,截至 9 月底,其擁有近 5 萬張(48390)R1T 和 R1S 的預定單,以及來自亞馬遜的 10 萬臺 EDV 訂單。

其中,10 萬臺 EDV 訂單,也是業內有史以來最大的電動車訂單。

9 月,Rivian R1T 的首批量產車已經開始向員工交付。Rivian 同時計劃在 2025 年之前向亞馬遜完成 10 萬臺 EDV 的交付。

R1T 交付對 Rivian 的意義,大致相當於特斯拉在 2012 年交付了第一批的 Model S。相比之下,Rivian 晚來了 9 年。

當下,在僅僅交付少量新車的背景下,Rivian 800 億美元的估值仍有爭議,但這不妨礙其成爲最有戲的「特斯拉殺手」。

IPO 招股書,也向我們較爲完整地展示出這家最強新勢力在品牌定位、量產計劃和發展戰略等方面的全貌。

1最能融錢的新造車公司,貝索斯親自站臺

目前,Rivian 擁有超過 8000 名員工,3 款車型,1 個量產工廠,以及大約 37 億美元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儲備。

從 2018 年至今,公司已經獲得來自福特、亞馬遜、考克斯汽車和 T.Rowe Price 的大筆融資,累計融資金額達到 110 億美元,這一金額大幅超過蔚來汽車上市前的累計融資額,堪稱最能融錢的造車企業。

Rivian 在創辦的頭 10 年都相對沉寂,轉折發生在 2018 年洛杉磯車展 R1T 和 R1S 發佈之後。其超百億美元的融資,絕大部分是在 2019 - 2021 年之間完成的:

2019 年,Rivian 一口氣展開四輪融資,共計籌資 28.5 億美元,參投方包括福特、亞馬遜、考克斯汽車和 T.Rowe Price 等;

2020 年 7 月,T. Rowe Price 又領投了 25 億美元的一輪融資,其他參與方包括 Soros Fund Management、Coatue、Fidelity Management 等,亞馬遜再次跟投;

2021 年 1 月,Rivian 又完成一輪 26.5 億美元融資,再度由 T. Rowe Price 領投,富達、D1 Capital Partners、亞馬遜的氣候承諾基金以及其他幾家公司參投;

2021 年 7 月,公司完成一輪上市前融資,募集 25 億美元,此輪融資由亞馬遜的氣候宣言基金、福特汽車公司等參與。

作爲持股超過 10% 的主要投資者,除了 10 萬臺的訂單之外,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也極力爲 Rivian 站臺。

今年 7 月,在乘坐 Blue Origin 的火箭奔赴太空之旅的直播中,貝佐斯等人的座駕就是 Rivian 的 R1T 和 R1S。

這一場面,酷似 Elon Musk 旗下公司 SpaceX 用 Model X 來接載宇航員的場景。

火箭發射的戈壁灘,與 Rivian 定位戶外越野的粗獷調性交相呼應。這場萬衆矚目的直播,也讓全球範圍內更多的公衆認知到這家快速崛起的新勢力。

2從電動轎跑出發,定位美國本土最大的皮卡、SUV 市場

Rivian 今天的高估值,一定程度上與其定位的皮卡、SUV 市場有關。在美國,當前皮卡和 SUV 的份額在新車市場中佔比約 70%。

福特在美國依靠 F 系列皮卡打天下,2020 年的銷量是 78.7 萬輛。F 系列皮卡常年雄踞當地皮卡市場第一名。

同時,皮卡向電動化的轉型正呼嘯而來。

今年 9 月,福特對外公佈,F150 Lightning 電動皮卡已獲得超過 13 萬臺的預訂單。特斯拉在 2019 年發佈的 CyberTruck 則已經瘋狂地砍下了 130 萬張的預訂單。

目前特斯拉 CyberTrcuk 的量產時間已經推遲到 2023 年,這給 Rivian 剛剛開始量產的 R1T 留出了更充裕的時間窗口。

實際上,Rivian 並不是從創業之初就定位於皮卡、SUV 市場。2009 年,公司創辦時,最早的方向是打造一款雙門四座轎跑 R1。

這一選擇,甚至與特斯拉早期打造電動跑車 Roadster 有一些相似。R1 是一款中置發動機的混動轎跑,原計劃在 2013 - 2014 年量產。

Rivian 創始人、CEO Robert J. Scaringe 在招股書中回憶,後續團隊發現打造一款轎跑並不能產生足夠大的市場影響。

於是,2012 年公司停掉了轎跑項目,並逐步轉型爲戶外、越野、親近自然的場景重新設計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公司甚至改了 2 次名字,最後定名「Rivian」。

Rivian 的創始人 R.J Scaringe 1983 年出生,當前 38 歲。

他的碩博專業都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機械工程。2009 年,也就是幾乎他從畢業開始就一直在打造這家公司。

因此 R.J Scaringe 在招股書中也稱,Rivian 沒有任何歷史包袱。

與當時大部分電動車造車企業打造豪華跑車不同,Rivian 開始進入戶外越野這樣更粗獷的應用領域,從而也形成了今天的技術、產品和品牌資產。

3造車的基礎:高性能滑板底盤平臺

從 2012 年關閉轎跑項目後,Rivian 歷經六年纔在洛杉磯車展上首次推出電動皮卡 R1T 和電動 SUV R1S。

R.J Scaringe 回憶,中間車輛的設計經歷了多個版本,最初版本中唯一被保留下來的設計就是皮卡車型上位於駕駛艙和後鬥之間的儲物通道(gear tunnel)。

這個貫通車身、窄長的通道可以用來放滑雪板、衝浪板這樣的戶外裝備,這也是 Scaringe 本人最喜歡的設計亮點之一。

2017 年初,Rivian 從 Jeep 挖來了首席設計師 Jeff Hammoud,其設計風格開始變得更加鮮明,更加符合越野粗狂的調性。

今天無論是 R1T、R1S 還是交付給亞馬遜的 EDV,Rivian 都採用了「滑板」純電驅動平臺。

這種「滑板」平臺將電機電池管理系統冷卻系統懸架系統液壓控制系統全部整合到一個完整的模塊中,位於底盤中間。

這些部件都低於車輪高度,使車輛重心降低,可以降低行車中發生側翻的概率,對車輛在坑窪道路上的穩定性有很大幫助。

「滑板」平臺還搭載了電動液壓防傾杆,這樣 R1T 或 R1S 就可以在鋪裝路面行駛過程中,有效減少車身側傾,並且提升操控響應性;在越野路況下,可以有效增強車輪與地面的附着力,提升整車的操控性。

從 2017 年打造測試樣車開始,Rivian 在近年中陸續放出了大量的測試視頻,包括在叢林泥濘地面、雪地、砂石路、陡峭山坡的硬地等場景下的極限測試。

四電機版本的 R1T 可以能實現坦克轉向(原地轉向)。

R1T 的續航共有 250 英裏、314 英裏以及 400+英裏三個版本;R1S 的續航共有 250 英裏、316 英裏、400 英裏三個版本。

此外,車輛還搭載了 Drive+輔助駕駛系統,全車搭載 11 個攝像頭(含一個 DMS 攝像頭),5 個毫米波雷達和 12 個超聲波傳感器。

從官網的信息看,目前 Rivian R1T 的首發版已經售罄。

售價分別爲 7.3 萬美元和 6.75 萬美元的探險版(Adventure Edition)和探索版(Explore Edition)都將在明年 1 月份開始交付。

在商用車領域,Rivian 將其商用車平臺成爲 RCV(Rivian Commercial Vehicle)。

除了車輛之外,Rivian 還同步向亞馬遜交付車隊管理平臺 FleetOS,這個平臺下包括了車輛調度、遠程服務、軟件服務、充電管理、輔助駕駛以及車輛全生命週期管理。

亞馬遜的整體目標是通過電動化和定製化降低商用車全生命週期的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

4收購工廠,加速充電網絡建設

與特斯拉收購通用與豐田合資的 NUMMI 工廠開始 Model S 生產類似。Rivian 的第一家工廠也是收購了傳統車企的製造廠。

2016 年 9 月份,Rivian 與三菱就伊利諾伊 Normal 工廠收購事宜進行談判。

2017 年 1 月,前者斥資 1600 萬美元買下工廠以及製造設備,這也是 Rivian 在北美的第一家工廠。此前,這家工廠爲三菱製造 SUV「歐藍德」車型。

公開數據顯示,這家工廠佔地面積 500 英畝(202 萬平方米)。

根據招股書披露,這家工廠產能規劃爲 15 萬臺。9 月 15 日,第一臺面向車主交付的量產車 R1T 已經在 Normal 工廠下線。

後續,Normal 工廠將同步生產 R1T 和 R1S,同時有一條產線專門生產亞馬遜訂購的電動送貨車 EDV。

推動 Normal 工廠量產的同時,Rivian 也在馬不停蹄謀劃在美國和英國自建工廠。

2021 年 8 月,美國德克薩斯州 Fort Worth 經濟發展部的一份文件顯示,Rivian 計劃投資 50 億美元在美建設第二座工廠,包括汽車製造、汽車零部件組裝以及研發中心三個部分。

文件顯示,新工廠佔地約 2000 英畝(約 809.37 公頃)土地,規劃年產能爲 20 萬輛汽車。該工廠預計 2021 年秋季開工建設,目標投產日期是 2023 年第二季度。

同樣在 2021 年 8 月,Rivian 計劃投資 10 億英鎊,在英國布裏斯託爾附近建設首個海外生產線,但目前該項目仍處於初期階段。

Rivian 工廠的快速擴張,也吸引了 Musk 的注意。

Musk 在推特上曾對 Rivian 在德州的第二工廠提出建議,認爲先推動一家工廠大規模量產更可行,「我建議先讓他們的第一家工廠運轉起來,(因爲)以可承受的單位成本實現批量生產是非常困難的。」

當前,隨着車輛交付在即,Rivian 也在建設超/快充網絡,官方稱自家的快充網絡爲 Adventure Network

按照原計劃,Rivian 將在 2023 年在 600 個站點建立超過 3500 個直流快充樁。

Rivian 將提供快充、目的地充電以及家充等多種方式。其快充的初始充電速率最初爲 200 kW,後續將升級到 300 kW。

在 3500 個快充樁之外,Rivian 同步計劃建造 10000 個目的地充電樁(稱爲 Rivian Waypoints),其支持的最高充電功率爲 11.5 kW,目的地充電樁將主要分佈在商超、酒店、餐館、公園等場所。

510億美元級年研發投入

招股書顯示,Rivian 2020 年的研發投入爲 7.66 億美元。隨着車型量產推進,2021 年上半年截至 6 月底的投入即達到 6.83 億美元。

作爲對比,蔚來在 2020 年的研發支出約 24.9 億元,2021 年其計劃將研發投入翻一倍至 50 億元。Rivian 的研發支出比蔚來更大。

在運營虧損方面,2020 年 Rivian 年度運營虧損超 10 億美元;2021 年上半年虧損接近 10 億美元(9.9 億美元)。

好消息是,目前 Rivian 的訂單量還算不錯。截至 9 月底,其擁有近 5 萬張(48390)R1T 和 R1S 的預定單,以及來自亞馬遜的 10 萬臺 EDV 訂單。

其中 48390 張 R1T 和 R1S 預訂單,需要支付 1000 美元的預定金(可退回)。

相比之下,特斯拉百萬臺級別的 CyberTruck 訂單,則只需要支付 100 美元的預定金。

目前特斯拉麪臨大量 Model Y 訂單交付的壓力,以及隨着 4680 電池量產延期,特斯拉已經在不久前的股東大會上宣佈推遲 CyberTruck 和 Semi 的量產,推遲的量產時間可能到 2023 年。

Rivian 憑藉 R1T 將有近 1 年的先發空檔。

亞馬遜 10 萬輛的 EDV 訂單,也將在特斯拉等車企還未進入的商用車領域爲 Rivian 帶來可觀的現金流。

從 2009 年到 2021 年,如 Scaringe 在股東信中所說,Rivian 真正從一張白紙出發(no money, no team, no technology, no suppliers, no brand, and no production infrastructure),變成了估值 800 億美元的造車神話。

但在 R1T 和 R1S 大規模交付之前,這家最強造車新勢力的前路依然充滿了不確定性。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