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特斯拉萬億市值、FB劍指元宇宙,蘋果卻失速了?

來源:真探Alpha

在Facbook改名Meta、特斯拉站上萬億美元市值的時刻,一向成績優秀的蘋果卻交出了一份不及預期的財報。

蘋果在週四(當地時間10月28日)美股盤後發佈了2021財年第四季度(FY2021Q4,截止9月25日)的財報。本彙報財季,雖然營收仍然實現了兩位數的年增長,但是由於供應鏈緊張和芯片短缺帶來的影響,五年來第一次不及預期:

營收同比增長28.9%,達到833.6 億美元,不及華爾街預期的846.8 億美元;

硬件產品(包括iPhone、iPad、Mac、可穿戴設備等等)銷售收入爲650.83億美元,同比增長29.8%,其中iPhone銷售收入達到 388.7 億美元,同比增長47%,但是不及預期;

服務(包括音樂訂閱、廣告等等)收入爲182.8 億美元,超過華爾街預期,年增長實現25.6%;

毛利潤爲351.7億美元,毛利率爲42.2%,超過預期。

市場對於蘋果“遠超預期”的成績太習以爲常,此次雖然營收增長仍然可觀,但是不及預期的結果以及庫克在財報會上關於供應鏈的判斷,讓蘋果在盤後交易中跌了3.53%,股價停留在147.19美元。

即使是一向在供應鏈管理的功課上表現優異的學霸蘋果,也難以躲開持續的全球性供應鏈危機。庫克告訴CNBC,供應限制大於預期,對收入的影響估計約爲60億美元。“供應鏈緊張的原因是衆所周知的全行業芯片短缺,以及東南亞地區由疫情造成的製造中止。”

值得注意的是,因爲蘋果的發佈節奏,通常每財年的第一財季是蘋果的銷售旺季。因此,蘋果預計,iPhone13、MacBook Pro等新品的發佈將使下一財季實現破記錄的收入。

勞動力和零部件短缺,以及物流問題也對亞馬遜產生很大負面影響,其同日發佈的Q3財報營收不及預期,盤後股價跌了4%。

過去一個財年,是蘋果在供應鏈危機中創造奇蹟的一年,每個季度的銷售額都實現了高速增長,2021財年的年收入比2020年增長33%,達到3660億美元。

疫情帶來的消費硬件熱潮之後,如何保障供應鏈的穩定和麪對缺芯問題成爲蘋果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供應鏈問題緊迫

拆分營收構成來看,硬件銷售仍然佔據大頭,在FY2021Q4佔總營收78.07%,其中:

iPhone 收入爲388.7 億美元,同比增長47%,不及預期 416.0 億美元;

Mac收入91.8 億美元,增速僅爲1.62%,預期爲 93 億美元;

iPad 帶來收入82.5 億美元,預期爲 71.6 億美元,增速爲21.41%;

可穿戴設備部門收入爲87.9 億美元,不及預期的 92.7 億美元,同比增長11.5%;

服務收入繼續穩步增長勢頭,同比增長25.6%,超過預期 175.7 億美元。

蘋果手機銷售堅挺,據Canalys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蘋果位列第二,出貨量超過小米,重回亞軍,市佔率由去年同期的12%升至今年第三季的15%。隨着新機在9月上市,蘋果引來需求增長,據KGI Securities,新款iPhone發佈後的頭8天,蘋果在中國的預購量就達到了500萬部。

但是供應鏈短缺或許導致供不應求的局面,Needham分析師Laura Martin認爲供應鏈問題可能會導致蘋果未來一年的銷售和收益下滑。該行將蘋果2021年第四季度iPhone 13的發貨量預計降低了1000萬臺。現在Needham預計2022財年第一季度iPhone 13的發貨量爲8000萬臺。

Evercore ISI分析師Amit Daryanani稱,在大多數國家/地區,iPhone 13系列的預期交貨時間都有所延長。他指出,iPhone 13 Pro和Pro Max在美國的到貨等待時間爲31天、中國爲35天,高於先前估計的29天、28天,而其他國家/地區的平均交貨時間爲28天。

蘋果CFO Luca Maestri 在與分析師的財報電話會上說,由於供應緊張,預計12月份的iPad銷量將同比下降。

蘋果向東南亞轉移供應鏈的計劃因爲疫情不得不擱淺。去年10月,據網易科技報道,臺積電、富士康、和碩等蘋果供應商均遭到施壓,要求其將15-30%的生產業務搬出中國,轉移到越南、印度、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結果由於東南亞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而中國供應鏈恢復迅速,大量訂單回到中國。

Mac在本財季內增長乏力,上週新品發佈,“劉海屏”成爲槽點,但是M1 Pro 和 M1 Max兩塊超強芯片着實讓市場興奮了一下。蘋果想重新贏回專業用戶的心,在自研芯片的路上越走越遠。

除了iPhone之外,蘋果營收部門中增長最爲強勁的是其服務業務,這包括來自App Store、音樂和視頻訂閱服務、廣告、延長保修和授權的銷售。

庫克說,蘋果目前擁有有7.45億付費用戶,這不僅包括Apple Music等第一方服務,還包括通過App Store的訂閱。“(服務收入)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6億美元,五年內增長了五倍。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增長週期,”庫克說。

FY2021Q4,蘋果營業利潤爲237.86億美元,淨利潤爲205.51億美元。

大中華區增長強勁

蘋果不僅是在供應鏈上離不開中國,產品銷售上依舊需要這個巨大的消費市場來實現增長。

FY2021Q4,美洲區營收爲368.20億美元,歐洲區爲207.94億美元,大中華區爲207.94億美元,日本爲59.91億美元,亞太其他地區爲51.92億美元。雖然美洲區佔比高,但是多年來市場狀態較爲飽和,難以出現大的增長,目前主要的增長引擎還是大中華區。

在過去一個財年,大中華區連續實現了4次超過50%的收入年增長,本次彙報財季內實現83.27%的同比增長。

上一財季,“中國用戶對iPhone 12系列反響非常熱烈,帶來巨大銷量增長”,庫克在財報電話會上特別提到,蘋果手機的熱銷離不開各大電商平臺的年中大促活動。接下來的雙十一預計也將刺激換機潮。

隨着華爲缺芯受限,中國高端機市場出現空缺,蘋果成爲高端機首選,雖然榮耀、小米、OPPO、vivo把競爭主旋律定調高端,但是短期內在該市場無力追趕蘋果。倒是老對手三星有重回中國市場的跡象,主打折疊屏手機。

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整體來看,據權威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數據,由於需求疲軟及供應鏈缺貨,Q3總出貨量爲7650萬部,同比下滑9%,不過環比增長3%:

vivo以23%的份額位列第一,出貨量同比增長21%,環比增長2%;

OPPO以20%的份額位列第二,同比增長26%,環比下滑1%;

接下來是以15%的份額重返第三的榮耀,出貨量同比下滑7%,但環比增長96%,正在迅速收復失地;

小米以14%的份額位列第四,出貨量同比增長15%,環比下滑14%;

第五則是蘋果,份額13%,出貨量同比增長48%,環比下滑9%。

反壟斷還沒傷到蘋果

需要警醒的是,除了供應鏈問題,讓蘋果頻繁上頭條的還有各種官司。隨着與Epic Game之間的法律糾紛繼續推進,以及各國對科技巨頭的反壟斷圍剿繼續,蘋果吃到苦頭,不過目前從財報中還沒有看到嚴重的負面影響。

9月份,加州法院對《堡壘之夜》(Fortnite)開發商Epic Game 訴蘋果反壟斷案做出判決,蘋果不得禁止應用開發商設置連接,引導用戶選用蘋果以外的應用內購買方式,如果蘋果上訴失敗,這項禁令會在12月9日生效。

天下開發者苦蘋果稅久矣,在韓國,今年8月國會全體會議通過《電信業務法案》修正案,禁止谷歌、蘋果等利用自身地位強制開發者使用旗下特定支付方式。

蘋果自身也在調整App Store的規則,上週更新的條款中,允許了開發者與用戶就其應用程序之外可用的其他付款方式進行溝通。同時,也在下調傭金政策。

今年4月,因爲Spotify投訴,歐盟首次對蘋果發起反壟斷訴訟,質疑蘋果濫用主導地位扭曲了流媒體市場競爭,如果勝訴,蘋果可能被處以全球營收10%的罰款。

雖然目前,反壟斷的鐮刀還沒太傷及蘋果,不過這只是個開始。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