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年賺1000億的海王,比你想象的還強大

本文來自:虎嗅,作者:Eastland

2021年10月9日,中遠海控發佈前三季度業績預增公吿,淨利潤676億、同比增長1651%。2021年淨利潤接近甚至超過1000億已成定局。

但市場對如此靚麗的業績存在很大分歧,加之國際集裝箱航運價格衝高回落,中遠海控股價表現低迷。

反方有代表性的觀點是“恢復常態後,高點買入的不知多少年後能解套,週期性行業就這個特點”。常態是什麼?何為高點?週期性行業的特點是什麼?

人類極度缺乏預知未來的能力,比如新冠疫情,提前兩三個月預測都做不到。週期是唯一靠譜線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種秋收,甚至連爬行動物冬眠都是對週期的順應和利用。

週期性行業的“冠名條件”

1)三個條件

我們以牧原股份和中遠海控為例,看看滿足什麼條件才能送出“週期性行業”桂冠。

第一,邊界條件相對穩定,變化比較緩慢。

太陽無恙,地球自轉/公轉照舊、而不是在“流浪”才有晝夜、四季。

四十年來,中國社會經濟環境發生了行大變化,但大方向、大環境沒變,算得上國泰民安,“豬週期”才得以一再出現。2000年以來,商品豬市場大致經歷了四個完整的週期:2002年~2006年、2006年~2010年、2010年~2014年、2014年~2018年。基本上3~4年為一個完整週期,目前正處於第五週期末段。

過往二十年,全球集運連一個週期都沒有走完,刻舟求劍式照搬週期理論非常不嚴謹。

第二,供給“來去自由”,准入門檻較低。

以養豬業為例,2008年之前半數以上養殖户年生豬出欄不到50頭。到2017年出欄生豬5萬頭以上的養殖户僅為407家,佔養殖户總數的十萬分之一!直到2020年,A股出欄排名前五的企業市場份額合計9.22%,其中牧原股份為2.2%。

因為來去自由、准入門檻較低,當需求旺盛時,供方自然有動力擴大產能,新玩家也會紛紛湧入,於是供給跑贏需求,價格回落……

第三,供給彈性差。

醬油、醋的門檻也很低,為什麼週期性不明顯,那是因為供給彈性好。

何為彈性好?比如農夫山泉,獲批水源基地每年合共可取水量達8650萬噸,可灌1730億瓶(每瓶500ml),而且現有灌裝生產線的產能利用率不到50%。全國人民需求多少,農夫山泉立馬從大自然搬運過來。

醬油、醋等調味品早已是買方市場,企業以銷定產,當需求上升,海天、恆順們加班加點幹十天半月就能滿足。

何為彈性差?還以養豬為例,當市場需求旺盛,新增供給遠水不解近渴(從引進母豬算起要18個月,從仔豬育肥算起要180天),造成肉價一路上揚。一年半載後,生豬陸續到了出欄期,不及時屠宰會浪費飼料、人工、能源。此時主動權落入需求方手中,供方急着出,需方不忙進,價格一路跌破行業平均成本,全行業虧損。熬到大批弱勢玩家出局,需求得不到有效供給,肉價再度上揚,週而復始。

 中遠海控所在的國際集運行業並不完全符合以上三個條件:

2)中遠海控的外部環境

一是外部條件變化巨大。近二十年來經歷“中國製造”崛起和全球化浪潮,外部環境既不“穩定”亦不“週期性”復現。正因為如此,國際集運最近二十年沒有走出一個完整的週期。

中國入世後進出口總額增速達到兩位數,對全球貿易增長貢獻率超過10%。中國主要的出口產品不是石油、不是礦石、不是糧食,泛太平洋航線、亞歐航線、亞洲北美航線穿梭着滿載“中國製造”的都是集裝箱巨輪。

2007上半年,中國外貿總值9809億美元,同比增長23.3%;順差1125億美元、同比增長84.3%……集裝箱運輪公司信心滿滿,拋出天量新船訂單。次貸危機打破了原有節奏,在全球範圍內製造需求萎縮,現有輪船無貨可運,新船還在不斷交付……航運公司集體鉅虧,當年名為的“中國遠洋”,成為A股“虧損王”,如果不是央企早撐不下去了。

2015年12月達飛收購新加坡東方海皇、2016年3月中遠海控重組、2016年7月赫伯羅特和阿拉伯輪船合併、2016年10月日本三大集運公司合併、2016年12月馬士基收購“漢堡南美”……

2017年2月,韓國最大、世界第七大海運企業韓進海運破產,韓國煞費苦心構築的全球海運物流網絡灰飛煙滅。同年7月,東方海外以63億美元賣身中遠海控,董浩雲畢生生心血總算沒“便宜外人”。

2017年4月,馬士基/地中海、OCEANAlliance和 The Alliance(包括中遠海控、達飛、長榮、東方海外)三大聯盟正式開始運作。三大聯盟市場份額合計達80%,手握跨太平洋航線和亞歐航線90%的運力。國際集運進入“競合時代”。

集運何去何從、三大聯盟局面能維持多久,一切皆有可能。2000年以來,中國已經歷4.8個豬週期,但國際集運還沒走出一個完整的週期。連週期是否存在都不確定,更不要説預測週期各階段時長、峯谷運價、會洗出去多少玩家……

脱離全球化這個大方向,不提中國工業化大變局,不知中遠洋剝離幹散貨業務、併購東方海外,無視三大聯盟,只會唸叨“週期、週期”,貼個“週期標籤”就自鳴得意,比爬行動物高明在何處?

3)集運門檻過高、彈性太差

判斷現週期性行業的第二個條件也不成立(因為門檻太高),而第三個條件又太鮮明(彈性太差)抬高了進入門檻。

根據中遠海控2021年9月2日的一份公吿,子公司東方海外斥資101億訂購10艘集裝箱船,大連中遠、南通中遠各造5艘。前者交付期為2024年Q4、2025年Q4,後者交付期為2025Q1~2025Q4。

公吿透露出兩個重要信息:

第一是造價不菲——運力1.6萬TEU,單船造價10.2億;

二是等候期超長,中遠下單4年後才能拿齊10艘船。假如其它玩家給這兩家造船廠下10艘船的單,要等到2026年才能開始生產,2030年才能拿齊。

誰知道2030年什麼情況,誰敢輕易下100億訂單?

假如恆大沒有去造電動車,而花100億造裝箱船,五六年後拿到10艘船,怎麼和有500多條船的中遠海控競爭?

集裝箱船需要“掛靠”專業碼頭(造價傳統碼頭的10倍)。中遠海控運營的港口就多達36個、吞吐量世界第一,遍佈中國沿海,還持有希臘比雷埃夫港、德國漢堡港權益。全球重要集裝箱港口都與航運巨頭深度合作。恆大這類新玩家,只有10艘船,還要掛靠到航運巨頭掌握的港口,還想打打價格戰?

4)沒有永恆的聯盟,只有永恆的利益

新玩家從外部顛覆三大聯盟的可能性很小,需要隨時注意的是:堡壘是否會從內部被攻破。

沒有牢不可破的聯盟,關鍵看沒有有共同利益。全球集運完成整合、集中度提高,運力擴張有“紀律性”,新船訂單保持低位,淘汰舊船有序進行。簡言之,“限產保價”對大家利大於弊,三大聯盟機制就能長期維持下去。

集運供需總體“偏緊”,港口“欠賬太多”、設備陳舊,成為重要瓶頸。

整個集運產業鏈,從造船廠、航運公司、碼頭建設、內陸運輸、人才儲備……所有環節都在“過緊日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欠賬”,在疫情出現之前,運價已經進入穩步上行的通道。疫情是導火索、是催化劑,航運價格暴漲提前到來。

在這樣的背景下,2020年疫情突然爆發,集運需求劇降,巨頭減少班次以應對,航運公司效益“堅挺”,説明集運行業抗風險能力今非昔比。

2020年H2,歐美民生需求與抗疫物資需求疊加,艙位、空箱、港口、公路運輸全面吃緊,運價飆升。

相信“疫情回落後,運價會回到從前”,等於説沒有疫情就沒有運價暴漲,集運公司的常態就是永恆虧損,等於否定集運的週期屬性。

常言道“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虧本的生意沒人做”,所有行業(包括週期行業)的常態都是經營者有利可圖、投資者獲得合理回報。

沒有哪個行業的常態是虧損,不是隻有醬油廠曉得賺錢,集運公司非要花幾百億造船,讓運價暴跌,然後破產。

《集裝箱改變世界》

集裝箱大規模應用已半個世紀,比行業起落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深遠影響。

《集裝箱改變世界》是一本全球集裝箱航運史的書名,提法絲毫沒有誇張。集裝箱極大地降低了運輸成本、提高了效率、減少港口對勞動力的依賴。

大航海時代幾百年之後,航運仍然是艱鉅、複雜的工程。出乎普通人意料的是,一大半的艱鉅、複雜來自於港口而不是大洋。

早年的碼頭工人不僅是搬運工更是建築師。

假設一艘貨輪,運1000噸桶裝紅酒、1000噸麻袋裝的糧食和1000噸板條箱裝的瓷器。貨物整齊堆放在緊挨碼頭的庫房等待“登船”,垛與垛之間留出走道。

如果就這樣把3000噸貨物“照搬”到船上,離港不遠貨物堆垛就會“坍塌”,酒桶到處滾,板條箱被麻袋砸爛。如果重心嚴重偏離,船隻會傾覆。

這就需要裝卸工人根據貨物的重量、體積、形狀,通盤設計。比如用麻袋構築“掩體”,用木板、繩索固定它們的位置;然後把酒桶、板條箱嚴嚴實實地寨進“掩體”。裝完3000噸貨物,相當於修了一棟建築,還要能抗九級地震!

實際上要裝的貨物遠不止3種,從傢俱到服裝,從硼砂到水泥,從柑橘到盤條。即便有輸送帶、吊車、叉車,裝卸工作仍然曠日持久、危機四伏。用20天可以跨過大西洋的貨輪,一裝一卸卻要用30天。

當年倫敦、紐約、愛丁堡、漢堡、波士頓等主要港口,碼頭工人的數量達5萬以上,連同家人形成數十萬人的社區,通常距港口1英里左右。20世紀60年代的南布魯克林,20%的居民是碼頭工人或卡車司機家庭。

二戰後,人類建造10萬噸級的船舶不在話下,但在集裝箱問世前,裝卸這樣一艘船恐怕要一年半載,根本沒有可行性。

碼頭工人不僅勞動強度大,還高危。即便是工傷率較低的紐約港,1950年報吿嚴重事故達2208起,工傷率是建築業的3倍、製造業的8倍。

碼頭工人為維護自身權益組成強大工會,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裝卸的效率。比如單班、週末休息,否則太累、體力不支,但又排外,只有自己兒孫、女婿才被接納。工會還反對港口機械化,反對改變操作流程,每種貨物的裝卸費用都得“一事一議”……

貨物失竊問題也不可忽視,半導體這種小物件尤其容易丟。紅酒則被從密封的桶中抽走,或被賣掉或拿回家享用……由於丟失、損壞的可能性大,貨主支付的保費非常高。

1966年集裝箱大舉進入國際運輸領域。其後10年間,製成品貿易量增長速度是產量增速的2倍,是全球經濟增速的2.5倍,雖然不能單純歸功於集裝箱,但集裝箱肯定是重要的推動因素之一。

1967年日本海上出口量為2710萬噸,1968年下半年開始引入集裝箱運輸,1969年猛增至4060萬噸。“嬌貴”電子產品,電視機、錄音機輸往美國的數量均實際翻倍。由於工資上漲失去競爭優勢的服裝業,因運費直線下降而復甦。

麥肯錫一份報吿顯示:1969年之前貨物從漢堡運往悉尼需要70天,集裝箱將運輸時間縮短到36天;保險索賠減少85%;包裝成本、運輸費率均大幅下降。

集裝箱可以方便地實際“海陸空聯運”,極大提高了全球物流體系效率,工廠選址更加靈活。

裝卸效率提高了近20倍,碼頭可以處理更大更多船舶,但泊位造價是原來的10倍。於是,集裝箱船越造越大,碼頭數量越來越少……

世界經濟已被集裝箱改變,沒有集裝箱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週期?

1)一面“銅鑼”

辨認一個行業是否存在週期,至少要看兩三輪,想進一步預測下一個週期的起止,價格峯谷,僅憑四、五個週期的歷史數據也未必有多大把握。

關於經濟週期的理論五花八門,比較有代表性的理論有基欽週期、朱格拉週期、康波週期。基欽週期平均長度為40個月,完整的朱格拉週期為8~10年,康波週期長達50~60年。

朱格拉週期誕生於1860年,另外兩個週期理論均出現在1920年代。三大理論都是基於100年多前的利率、物價、生產和就業統計數據進行迴歸分析得出的,而且取樣範圍僅限於英、美。週期理論的主要功效是“梳理歷史”,它們對未來的預測切不可當真。世界大戰、核武器、能源危機、冷戰、互聯網、全球化……沒有周期理論能事前預測。

回顧集裝箱航運誕生五十年來的興衰,用短、中、長週期理論解釋都很勉強。

集運行業第一次遭到全面打擊是石油危機。1967年蘇伊士運河因中東戰爭被無限期關閉。新興的集運公司建造航速快的貨輪,以圖更快地繞過好望角。1968年~1975年,新建集裝箱巨輪超過400條,最快航速達25節。第一次石油危機重創了各主要經濟體,國際貿易深度衰退,航運價格崩盤。弔詭的是,蘇伊士運河重開,航速沒那麼重要,費油成了要命的事。

第二次打擊是亞洲金融危機。為滿足日本及“亞洲四小龍”崛起創造的需求,航運公司興高采烈地增加運力,卻被“98年亞洲金融風暴”給了當頭一棒。一邊是運費下降、一邊是新船不停交付,全行業哀鴻遍地。

第三次打擊是“2008年金融危機”。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並逐漸成為世界工廠,海上貿易強勁增長,直接利好集裝箱運輸行業。1999年~2004年平均增速達29.5%,為GDP增速的3.6倍。2004年,中國港口(含香港)集裝箱吞吐量達8350萬標準箱(TEU),佔全球市場份額的23.4%,高居第一。

2000年以來,發達國家產業投資集中在金融、信息、高新技術等領域,大量勞動密集、資本和技術密集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製成品反輸歐美主要靠集裝箱(價格約為航空運輸的二十之一)。2000年到2006年,遠東地區集裝箱港口吞吐量年複合增長率為13.8%,在全球的比重迅速提高到35%。

隨着中國製造崛起,“中國貨物”成為全球航運、碼頭和物流持續高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據中國交通部統計,2006年中國集裝箱港口吞吐量為9361萬TEU,全球排名第一,較2005年增長23.8%,佔全球的份額達21%,遠超西歐的18.8%、北美的10.8%。

2008年5月20日,波羅的海乾散貨運價指數(BDI)創下11,793點歷史新高。9月,雷曼倒閉、金融危機爆發,BDI指數於2008年12月5日跌到663點、創歷史新低。BDI歷史高點與歷史低同在一年發生,相隔不到7個月內,落差高達1萬1千點。

回顧集裝箱航運遭到的三次打擊,發現這個行業不是一個到點就響的“鬧鐘”,而是一面“銅鑼”,被敲打時才會發出巨響。悲劇的根本原因還是供給彈性差。

2)中國遠洋的重生

在最慘2011年、2012年,中國遠洋扣非淨虧損分別為105億、95億。

2015年,中國遠洋剝離幹散貨運輸業務並以11億對價併購母公司中遠集團旗下33家集運公司,壯大了集裝箱業務的實力。

2018年8月,要約收購東方海外國際(7月1日起並表),運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年末自營集裝箱艦隊運力大幅增至276萬TEU,較2007年末增加52.5%。

2019年1月,中遠海控增發20.4億股,發行價3.78元/股,募集77億;年末艦隊規模達到507艘,運力297萬TEU。

截至2020年末,中遠海控艦隊規模達到536艘,運力307萬TEU。

2020年全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為2.6億TEU,年均複合增長7.6%。

共建常態

2021年9月下旬以來,海運價格有所回落,從中國發住美國的40英尺標準箱,不論到西海岸還是東岸,運價回落幅度約為30%,但仍高達1.5萬美元左右。媒體借外貿從業者之口説“期待海運價格進一步迴歸理性。”

其實最不理性的正是貨主。集運按箱收費,不管裏面裝的是精密設備還是抽水馬桶。同樣一箱貨,運到美國賣得多、賺得多,貨主就可以承擔更高的運費。當“一箱難求”愈演愈烈,高值貨物承擔高運價,低值產品被擠下船,這顯然不是常態。

有人説,“週期股虧起來會把以前賺到的錢統統虧掉”,“十年辛苦一場空”。牧原股份2011年生豬出欄610萬頭,2021年前六個月出欄1744萬頭,為2011年的29倍。十年間規模擴大近29倍,市值膨脹27倍,累計淨利潤500億。

跨越5個“豬週期”(2011年~2021年H1),牧原股份總營收1573億、累計淨利潤499.6億,平均淨利潤率31.8%。淨潤率30%,就是牧原的常態。同期海天味業總營收1417億、累計淨利潤344億、平均淨利潤率24.3%。

研究週期股要對常態心中有數。牧原常態淨利潤率高於海天,而且成長性更好。按最新股價,牧原股份靜態市盈率只有10倍,海天味業靜態市盈率高達80倍!

中遠海控是不是週期,如果是的話常態是什麼,目前沒有定論。

中遠海控每運輸一個TEU的成本約為900美元,平均運價每提高100美元,年化淨利潤約可增加100億人民幣。2021年H1,中遠海控平均運價是1700美元,淨利潤370億(年化740億)。假如2021年平均運價為1900美元,淨利潤約為1000億。

一個TEU運到美國要2萬多美元,運到到歐洲要1.5萬美元,這的確不是常態。未來的常態,是集運公司與貨主共同創造出來的,誰也説不清。週期理論也無用武之地。但讓航運公司動輒虧損100億的價格肯定不是常態。

假如中遠海控的常態是每TEU實收1400美元,財年淨利潤可達500億,與茅台的常態相當。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