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撐起培育鑽石股的可能不是消費
格隆匯 10-25 11:49

本文來自:道總有理 作者:道總

對於資本而言,愛情永恆不永恆是鑽戒説了算。

七十多年前的某個深夜,從美國Ayer廣吿公司的文案策劃弗朗西絲小姐在紙上寫下 “A Diamond Is Forever” 的那一刻起,那句經典的台詞“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到現在都還是廣吿界的扛把子。

也正因為這句不鹹不淡的營銷標語,年輕人求愛結婚沒有一顆鑽戒傍身都不好意思説自己是真愛。網易文創發佈的一則調查報吿顯示,鑽戒在男女婚戀中躋身剛需產品前五位,鑽石能不能象徵真愛永恆並不好説,但“一顆就破產”的確是無數熱戀情侶無處可訴的內心苦水。

不過沒關係,就算買不起天然鑽石,也有培育鑽石來充當“備胎”。最近,培育鑽石概念股突然火了,中兵紅箭、黃河旋風、國機精工均漲停,ST金剛、力量鑽石、四方達、豫園股份繼續衝高。

不管有沒有人糾結培育鑽石對愛情的折辱性,仗着零售價只有天然鑽石的20%到35%,培育鑽石在年輕人的浪漫世界裏大殺四方。目前,國際珠寶巨頭戴比爾斯、施華洛世奇、潘多拉等紛紛推出培育鑽石系列產品。

2020年,培育鑽石產量約為750萬克拉,在全球鑽石市場的佔比已經達到6%左右;供應商Statista估測,到2030年其市場滲透率預計能達到10%之多。鑽石真的有那麼重要嗎?眼看天然鑽石的真愛謊言落幕,培育鑽石還將繼續這場PUA遊戲?

天然鑽石被迫“稀缺”

一直以來,鑽石都是打着稀有的幌子縱橫消費市場,“可遇不可求”的情緒內核恰如其分地在愛情這個主題裏存在了這麼多年,收割着無數痴情男女。世人對愛情的理解不過是金風玉露一相逢,鑽石不重要,重要的是難得一遇。

不得不説,兩者之間的屬性接軌是資本在消費市場上最聰明的一招,且屢試不爽。至於鑽石資源到底有多少?大多數人是一葉障目。

相關資料記載,在3000年前,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鑽石資源的地區,印度克里希納河、彭納河及其支流是世界唯一產出鑽石的地方。那些只存在於歷史傳説中的著名鑽石多數都來自於印度,例如那顆一度引起印度與英國皇室相互搶奪的“光明之山”。

大約在十九世紀之前,那時候的鑽石由於開發困難只供皇室與貴族使用,天然鑽石即便對於皇室貴族也是奢侈品,有名字的鑽石甚至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尊嚴。光明之山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有文獻記載,無數帝王因為這顆鑽石發起過戰爭,1526年曾歸蘇丹巴卑爾所有,1738年成為波斯王納狄爾沙赫的戰利品,1850年歸英國王室所有。

最近一次出現是在2002年4月,喬治六世的妻子英國王太后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葬禮,“光明之山”就被放置在王太后的棺槨上。鑽石資源實現自由是在1870年,當年南非Orange River發現了巨大的鑽石礦,產量數以噸計,據悉,單一的礦坑產量高達1400萬克拉以上。

本來鑽石有可能淪為平價寶石,但為了壟斷鑽石供應,英國金融家塞西爾·羅德斯買下了這座鑽石礦,並創建了戴比爾斯礦業公司,加上幾大鑽石原料商,共同控制了全球至少90%的鑽石資源,每年固定開採,硬生生地將鑽石採成了稀有資源,自此戴比爾斯就開始了瘋狂的營銷套路。

1946年,戴比爾斯一口氣買下了125份報紙版,請了十多位好萊塢明星帶貨,最經典的一個畫面應該是1953年瑪麗蓮夢露在電影《紳士愛美人》中的一幕,女神穿着桃色的禮服裙在人羣簇擁中高唱“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

戴比爾斯的目的達到了,按照美國勞工統計局消費者物價指數,1960年到2016年間,美元累計通脹率為711%,而鑽石毛坯價格漲了1100%還多。

幾十年後,夢露與鑽石被卡地亞在聖誕節的時候完美複製,表面上是致敬女神,其實是為了宣傳新出的項鍊。似乎無論如何,鑽石都與真愛、夢想、幸福脱不了關係。納狄爾沙赫為“光明之山”痴迷傾倒,到了現代,天然鑽石的每次出現都引起上流社會的軒然大波。

2017年5月份,蘇富比拍賣行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珠寶拍賣會,一對彩色鑽石耳墜以5740萬美元、約合3.95億元人民幣的總價,創下拍賣史上的新紀錄。其中,粉色的那隻被命名為“阿泰米斯”,價格是1.067億元,藍色的“阿波羅”則是粉鑽的兩倍。

配圖:卡地亞廣吿

如此天價不禁讓人懷疑“稀有”的鑽石資源具體有多少?掌控着全球多數鑽石資源的戴比爾斯有多麼“摳門”?

美國地質勘探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鑽石儲量約14億克拉,開採量卻只有5500萬克拉。值得注意的是,隨着現代找礦技術的精進,幾乎每年都有新的礦區出現,百度百科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的鑽石資源從2019年的14億克拉增至25億克拉,最大的金伯利鑽石礦坑,一個礦坑產出了整整3噸的鑽石。

三十多個國家擁有鑽石資源,平均年產量在一億克拉左右。產量前五位的國家是澳大利亞、扎伊爾、博茨瓦納、俄羅斯、南非,以澳大利亞為例,自1979年澳大利亞西部發現鉀鎂斑巖中含有金剛石起,至1986年,澳大利亞的金剛石產量已經全球第一,其中僅是阿蓋爾礦牀儲量就高達5.5億克拉。

中國也不例外,我國金剛石探明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第10名,年產量在20萬克拉。除了印度,我國也有曾經名留青史的天價鑽石,金雞鑽石重281.25克拉,遺憾的是在二戰期間不知所蹤,1977年發現的常林鑽石重158.786克拉,是目前國內現存最大的鑽石。

可以想象,吝嗇的不是大自然,而是“綁架”大自然的資本。

鑽石正在失去婚戀“C位”

天然鑽石太貴,培育鑽石成了平價替代品。

這幾年,培育鑽石的價格越來越低,打工人們也能擁有一份浪漫。貝恩諮詢數據顯示,2020年,1克拉(GVS)品級的裸鑽,培育鑽石的價格是天然鑽石的35%,在四年之前,這個數字還是80%。

但價格降下來,年輕人就會為此買單嗎?此前,央視財經在微博上發起了一則投票,“你會買人造鑽石嗎?”累計有3000個人參與,其中選擇買的人佔比有54%,認為天然鑽石更有意義的佔比19%,剩下的或許是覺得任何鑽石都是一種智商税。

無關價格,事實上,鑽石流行了這麼多年,最主要的消費市場還是歐美地區。De Beers數據顯示,早在2016年美國鑽石需求就同比上漲4.4%突破400億美元,佔全球鑽石需求的一半。即便排除婚戀市場,美國女性為自己購買鑽石首飾的比例超過50%,平均價格在1000到5000美元之間。

據不完全統計,美國鑽石消費市場規模佔全球份額的60%-70%,而中國的鑽石消費市場規模僅為20%。原因可想而知,海外婚戀鮮花氣球加鑽戒,綠色的草坪上男主單膝下跪,1951年,美國每10個新娘中就有8個獲得了鑽戒,但國內自古是鳳冠霞帔,千金買笑。

雖然西式婚禮從民國時期就在年輕人之間風靡一時,但在國內婚嫁的傳統裏,鑽石在黃金面前永遠排名老二。從這個角度來看,國內與美國正好相反。調查顯示,美國的黃金飾品消費市場規模已經下跌至6%-7%,中國目前的黃金飾品消費市場高達60%。

可能會有情侶結婚不買鑽戒,但很少有年輕人結婚不買黃金,根據調查,不少地區的傳統婚嫁習俗已經從“三金”增加到了“五金”。《安信證券研究中心》報吿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黃金珠寶市場規模為1097億美元,為全球最大珠寶消費市場,我國消費者偏愛黃金產品,2019年國內珠寶市場中黃金類消費額佔比高達60%,鑽石僅佔14%,相比全球47%的鑽石消費佔比低了不止一星半點。

世界珠寶協會數據顯示,國內一線城市新婚女性鑽石購買率61%,三四線城市滲透率僅37%。

不止婚戀市場,國內整個珠寶消費都往黃金市場傾斜,從前覺得黃金飾品俗氣的年輕人尤其愛買黃金,小紅書上,古法黃金首飾血洗時尚領域,就連投資界都有黃金的身影。

不難理解,黃金的保值屬性加大了消費慾望,天然鑽石貴得離譜,培育鑽石的價格也不見得有多麼便宜。

有一組數據對比,目前國內市面上培育鑽石的價格在2萬-3萬元人民幣/克拉,鑽石巨頭戴比爾斯推出的培育鑽石也要800美元每克拉,按照黃金每年的平均價格300元/克來計算,在國內買一克拉鑽石的錢,差不多可以買100克黃金。

數據顯示,今年淘寶天貓站內,整個黃金品類爆發1700%以上,90後人羣佔比達到50%。2017年的時候古法黃金的市場規模還僅在30.42億元人民幣左右,2019年市場規模就衝到了303億元人民幣,2024年中國古法黃金飾品的市場規模預計可達到近1000億元。

不難看出,培育鑽石與天然鑽石的命運天壤之別,後者可以頂着真愛的光環在消費市場上制霸幾十年,但前者顯然就沒有那麼好運。如今,培育鑽石缺少了一種爆火的契機,資本也逐漸意識到這一點,正在卯足了勁兒製造各種消費噱頭。

此前,維密大秀採用Swarovski提供的2100顆培育鑽石製作出百萬美金的Fantasy Bra刷屏時尚圈;僅僅隔了一個月,蘋果首席設計官親手設計的"全培育鑽石"戒指就在拍賣會上拍出25.6萬美金的價格。

但按照鑽石消費在國內的現狀,價格不高不低的培育鑽石才很難做到真正的流行。

撐起培育鑽石股的可能不是消費

人造鑽最開始流行的領域在工業界,而非時尚圈。

1953年,瑞典一家電氣公司成功合成微晶鑽石,1954年,美國的研究小組也培育出了人造金剛石,時至今日,中國河南的人造鑽貢獻了全球超過一半的份額。實際上,國內發力人造鑽石的初衷跟珠寶市場沒有什麼關係。

作為極佳的光學材料和半導體材料,鑽石對一國工業來説不可或缺。六十年代,國內鑽石資源主要依靠蘇聯與剛果進口,受制於人的情況下,精密製造與國防工業的發展都顯得掣肘被動。人造鑽石三巨頭豫金剛石、黃河旋風、中兵紅箭的相繼出現正好填補了這片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的工業鑽石資源並不怎麼富裕。根據美國地質局的數據統計,截止到2017年年底,全球工業鑽石儲量是12億克拉,俄羅斯、南非、剛果、澳大利亞、博茨瓦納五個國家工業鑽石儲量佔全球整體儲量的90%。

包括我國在內的幾大工業國家,製造需求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進口。數據顯示,全球工業鑽石的產量巔峯還是在2013年,自從2013年之後,工業鑽石的產量持續下滑,四年之後的產量就下降到了6.7千噸。

我國工業鑽石進口額一度高達20多萬克拉,在鑽石消費尚未在珠寶市場形成一定的規模之前,撐起鑽石概念股的實際上是工業製造。尤其這幾年,微電子、光電子、通訊、航空航天、半導體和消費電子等高科技新興領域的進度不可小覷。

培育鑽石巨頭在成立至今的主要業務依舊是工業領域,比如豫金剛石圍繞超硬材料產業鏈在國內、烏克蘭及印度擁有三大研發團隊;三磨所在2018年瞄準大單晶金剛石在電子功能材料,投入設備超過80台。

從去年開始,國內的人造鑽石訂單暴漲,並不是國內的鑽石消費帶動了上游產業鏈,主要還是因為2020年以來整條生產鏈上的其他國家產能大幅度下降。特別是印度,從前印度的培育鑽石產能高達150萬克拉,約佔全球產量的20%。

2020年之後,印度多家鑽石工廠停工。美國的鑽石培育設備也因為外部環境而少之又少,

據福布斯報道,今年2月,美國的鑽石種植機就被一搶而空,不少公司的訂單都排到了2022年,全球鑽石培育行業只能寄託於影響不大的中國。

2020年,我國人造鑽石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一半以上。進入2021年,鑽石股們紛紛亮眼於A股市場,其中黃河旋風漲幅10.05%,股價11.5元/股,創近5年新高,力量鑽石、中兵紅箭、四方達漲超7%。

不過隨着年輕人的消費能力日漸增強,寶石級的培育鑽石逐漸成了各大培育鑽石股眼饞的新紅利。據河南商報報道,寶石級培育鑽石在黃河旋風主營業務中的銷售佔比已由2019年的8%上升到2020年的30%。

豫金剛石年產寶石級鑽石在200萬克拉到300萬克拉左右,2016年還曾募集資金45.67億元,用於投建年產700萬克拉的“寶石級鑽石”項目;2018年3月,華晶金剛石展開企業資產重組,向消費端產業鏈業務拓展。

當然,至於年輕人能不能撐起培育鑽石股,現在下結論恐怕還為時尚早,但“智商税”的問題,已經越來越被他們所重視。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