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新冠特效藥嚇崩疫苗股,其實結局早已註定?

國慶假期後香港第一個交易日,醫療板塊迎來全線大跌。

其中,疫苗概念股跌勢尤為慘烈。康希諾、騰盛博藥盤中一度暴跌逾26%,開拓藥業暴跌近24%,復星醫藥暴跌逾21%,中國生物製藥跌逾6%。在疫苗股的帶動下,其他醫藥股也均下跌。再鼎醫藥跌逾7%,百濟神州跌近5%,君實生物跌近3%。

消息面上,港股生物醫藥股全線大跌,主要是受美股疫苗股拖累。美國當地時間10月1日,因生物醫藥巨頭默沙東宣佈新冠肺炎的口服藥物“molnupiravir ”在實驗中將住院和死亡風險降低了50%,並將在未來幾周內尋求FDA的緊急使用授權,美股疫苗股應聲集體下跌。

默沙東這項實驗中的藥物被華爾街成為“改變遊戲規則者”,長時間來,國內外均達成共識,新冠病毒需要依靠疫苗進行免疫。這也讓諸多新冠疫苗生產商在疫情期間賺得盆滿缽滿。如果這款新冠特效藥真的面世,對於新冠疫苗生產商的打擊究竟有多大?

01

新冠特效藥是何方神聖

據悉,此次默沙東宣佈的這款實驗性抗病毒藥物molnupiravir是與 Ridgeback Biotherapeutics 共同研發。在III期研究的中期分析中,默沙東取得了積極的結果,非主要的高風險輕症新冠病毒患者住院或死亡的風險降低了50%。

在與FDA溝通後,這一積極的結果也讓默沙東決定停止該項目的III期研究,並儘快向美國FDA提交緊急使用授權(EUA)申請。如若申請通過,默沙東這款molnupiravir將會成為全球第一款口服抗新冠病毒的藥物。

藥物原理上,molnupiravir這種小分子可以將錯誤的基因片段引入病毒的基因密碼中,從而破壞病毒RNA聚合酶的工作,來達到防治新冠病毒在人體內大量繁殖的目的。

與疫苗相比,molnupiravir作為口服特效藥,相對而言,更加簡單易用,同時成本更低,可以更加快速地廣泛普及。加之,疫苗需要注射,造價高,對注射條件也有諸多限制,比如必須要在醫院等有一定保障的醫療機構內進行,同時接受疫苗注射的羣體必須是健康人羣等。這些限制條件此前都或多或少加大了全球疫苗注射推廣的難度。

此外,這款新冠病毒特效藥因原理是抑制病毒複製,與疫苗中和抗體針對病毒表面的S蛋白不同,穩定性更強。即使病毒表面的S蛋白髮生異變,這款新冠特效藥也依然有效。安全性上,實驗中藥物組與安慰劑組的不良反應出現率相似(35% vs 40%),且藥物治療相關不良事件發生率也具有可比性(12% vs 11%),有一定安全保障。

不過,默沙東這款特效藥也有明顯缺點,即只能應用於患病早期輕症狀態,且治療窗口期較短,新冠病毒患者必須在出現症狀後五天內進行服用治療。

據悉,默沙東在今年4月宣佈與Cipla等五家印度仿製藥廠商簽訂了關於molnupiravir的非獨家自願許可協議,允許這五家印度仿製藥廠向104箇中低收入國家生產銷售這款新冠病毒特效藥。如果molnupiravir能迅速獲得FDA批准,默沙東預計將在年內生產1000萬療程的特效藥。

02

疫苗股受衝擊

儘管不少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新冠特效藥即使面世推廣使用也無法取代疫苗,更多是作為一種補充。從治療療程來看,疫苗主要起到的是患病前的預防作用,而新冠特效藥則是作用於已經患病後,預防性的疫苗與治療性藥物,屬於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並且此藥作為一種核苷酸類似物,通過基因複製來阻礙病毒繁殖,日後長期服用是否會引起基因突變等也依然存疑。

但早在默沙東新冠特效藥消息出來之前,已有生物醫藥廠商宣佈退出新冠疫苗生產的賽道。9月28日,法國製藥巨頭賽諾菲宣佈,放棄MRNA新冠疫苗的研發。此前,德國生物技術公司Curevac取消了與兩個潛在合作伙伴的實驗性mRNA新冠疫苗和合同的生產交易。

事實上,真正讓業內與市場擔憂的是全球疫苗產能過剩的問題。

據世界衞生組織統計,全球共有超過300款處於臨牀階段和臨牀前階段,其中有121款新冠疫苗處於臨牀階段,有194款新冠疫苗處於臨牀前研究階段。

其中,121款處於臨牀階段的新冠疫苗中,又有8款上市後的疫苗正在開展4期臨牀研究,有36款候選疫苗正在開展3期或2/3期臨牀研究,9款正在開展2期臨牀研究。新冠疫苗研發的賽道以已經變得愈發擁擠。

彭博社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已經有超過184個國家注射了總計超63.4億劑次新冠疫苗,疫苗接種率達到41.3%。最新的注射頻率達到了平均每天約3.1千萬劑次。彭博社預計,如果按這個接種速度,只需要6個月,接種新冠疫苗的人數就能佔到全球總人口的75%。

時至今日,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新冠疫苗接種覆蓋率最高的國家,已有79%的人口接種了新冠疫苗。其中,第一劑次接種率為82.5%,第二劑次接種率為74.8%。而世界人口第二大國印度則成為了每日疫苗接種速度最快的國家,平均每天約有683.2萬劑次被注射。

自新冠疫情爆發後,雖然去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開工率,但疫苗的逐漸推廣還是讓國內疫苗生產企業也賺得盆滿缽滿。

今年上半年,康希諾實現營收20.61億元,同比增長51057%;實現歸母淨利潤9.37億元,同比增長1017%。智飛生物實現營收131.71億元,同比增長88.33%;實現歸母淨利潤54.91億元,同比增長265.94%。中國生物製藥實現營收143.5億元,同比增長13.5%;歸母淨利潤為84.8億元,同比增長583.6%。復星醫藥實現營收169.52億元,同比增長20.85%;歸母淨利潤為24.82%,同比增長44.77%。即使剔除去年上半年基數較低的影響,這些疫苗公司的盈利增速依然非常可觀。

不過,從股價上來看,這些疫苗股近段時間卻連遭下跌。港股中,康希諾自2月高位至今,跌幅逾40%,復星醫藥從8月高位至今跌去56.6%,開拓藥業自4月高位至今回撤約47%, 中國生物製藥則從去年7月高位便開始陰跌路,至今共跌去40%。

A股中,上半年,康希諾自6月高位至今跌去56%,智飛生物自5月高位回撤約29%,沃森生物則從8月高位跌去約33%。

目前來看,營收較為依賴新冠疫苗業務且管線比較單一的公司,跌幅較大,如康希諾。而管線豐富,疫苗業務營收佔比相對更小的公司如沃森生物、智飛生物等,抗跌能力更強。而復星生物因為不僅僅有疫苗業務,也有創新藥業務,此前集採利空影響,也是造成股價下跌的因素之一。

或許早已意識到國內接種率已經達到較高水平,部分國內疫苗公司已有出海意識。就在默沙東發佈特效藥消息的當日,巴西Biomm生物製藥公司與中國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簽署協議,將引進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生產的新冠疫苗,並將向巴西國家衞生監督局申請康希諾新冠疫苗的緊急使用權。不過,隨着海外接種率的逐步提高,出海似乎並不能成為國內疫苗企業的救命稻草。

之前終止新冠疫苗臨牀研究的賽諾菲則認為,經過試驗證明打了三針四針之後可能不需要每年都打,新冠疫苗本身的長期邏輯站不住腳。這對相關公司疫苗業務的盈利可持續性也打上了問號。

03

結語

新冠疫情爆發後至今,全球其實已經達成共識:人類將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將與這位共同的敵人共存。而疫苗仍然是當前最為可靠的抵禦病毒的方式。新冠特效藥的出現更多是對疫苗的補充,而非替代。

目前,國內疫苗接種率已經高達79%。特效藥的出現,在高接種率的國家或許應用場景更窄。但在美國等海外國家,卻能夠起到更快控制疫情作用,尤其是在變異病株德爾塔病毒迅速傳播的當下。受此影響,美國的消費者信心指數仍然處於低迷狀態。

如若新冠特效藥如果能順利面世,對於美國及全球日後的疫情控制與經濟常態化也將大有裨益。不過,對於疫苗概念股而言,有無新冠特效藥,都無法改變增長將面對瓶頸的事實。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