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昨辰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www.gogudata.com)
【芯片短缺形勢惡化,美再度召開芯片業峯會謀對策;全球汽車製造商或因供應鏈問題而損失2100億美元營收】
爲應對衆多行業遭受芯片短缺的衝擊, 美國政府9月23日再次召開芯片業峯會,欲尋求化解芯片短缺局面的良方,包括英特爾、臺積電、蘋果、微軟、三星和福特等企業代表參與了此次線上會議。
AlixPartners預計,由於汽車製造商與消費電子行業爭奪芯片供應,芯片供應持續短缺,鋼鐵和塑料樹脂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諸多因素,全球汽車製造商的汽車產量今年將減少770萬輛,而今年5月份預計的減產量爲390萬輛。供應鏈問題或將導致全球汽車製造商今年損失2100億美元營收,幾乎是5月份預計的1100億美元的兩倍。
點評:美國港口擁堵情況嚴重,給汽車製造商進口鋼材和塑料帶來了阻礙。這也是Nike財報不及預期的原因之一——耐克的利潤遭受海運費用飆漲、供應鏈延遲等的影響。而爲了緩解供應鏈問題,汽車製造商提前40-50周購買原材料,延長合同來鎖定供應。在美國市場,經銷商每批汽車庫存可以維持約20天的供應,不及正常水平的一半,目前汽車銷售已開始放緩。若供應鏈問題長期未解決,汽車銷售也將受到嚴重影響。由於經銷商汽車庫存的減少,汽車價格暴漲,8月份汽車價格漲至創紀錄的43355美元。上遊的漲價,中遊的缺貨,最終這些成本都要由下遊的消費者來承擔。
對此,馬斯克表示,芯片短缺是短期問題,正在建設新的芯片廠,明年將有更多的產能可用。臺積電也表示,正積極支持並與所有利益相關方合作,以克服全球半導體短缺的問題。
【英特爾亞利桑那州新工廠已正式動工,預計24年全部投入運營】
英特爾CEO 3月份宣佈斥資20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建設的兩座新工廠已正式動工,並分別命名爲52和62廠,工廠建設將花費近3年時間,預計在2024年全部投入運營,並將利用在美國擴大的製造能力來爭取蘋果和高通(臺積電的兩個頂級客戶)等客戶,直接與臺積電展開晶圓代工業務的競爭。到24年,新建廠房不僅將支持英特爾內部產品的生產,還將爲外部客戶提供服務。
點評:遠水解不了近渴,但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或者是現在。在被AMD、英偉達、臺積電、三星等競爭對手圍攻之下,半導體巨頭英特爾急於擺脫現狀,動作頻頻:發佈新的CPU工藝路線圖,公佈了面向未來的多種新工藝,啓用新的工藝命名體系,新建廠房,涉足晶圓代工領域等。相信在未來,我們回過頭來看,英特爾當前爲挽救其頹勢而做出的戰略上的大轉變,應當是具有深遠意義的。
【網易有道於烏鎮發佈智能學習硬件“有道聽力寶”】
在2021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網易有道舉辦有道智能學習硬件新品發佈會,展示其智能學習硬件產品矩陣,包括有道詞典筆系列、翻譯王、超級詞典、口袋打印機等產品。此外,網易有道還發布了智能學習硬件新產品“有道聽力寶”。
點評:在線教育然是教育技術的一部分,但教育科技不僅僅是在線教育。在轉型方面,有道通過積極創新技術和產品推動期長期可持續增長,主要關注符合政策導向且高增長的四大非 AST類(非學科類)業務領域:智能學習產品、素質教育、成人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解決方案。未來,通過推動業務不斷適應變化的監管環境,釋放四大非學科類業務的增長潛力,不斷創新技術和產品,有道有望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特斯拉亮相2021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並表示已在中國建立數據中心,所有數據都會儲存在中國】
2021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在北京舉辦。特斯拉亮相併展出Model3、Model Y、超級充電樁、光儲充一體化充電場景等智能網聯、新能源領域的先進成果。同時,在大會上,馬斯克表示,自動駕駛將完全可以通過神經視覺網絡實現。特斯拉已在中國建立數據中心,所有數據都會儲存在中國,只有少量訂單數據在獲得批準後纔會出境,未來特斯拉將會在中國持續進行投資。另外,儘管全球半導體供應短缺,但特斯拉上海工廠預計今年前九個月將生產30萬輛汽車,7月-9月當季末將出現交付高峯。10月7日,特斯拉將舉行2021年年度股東大會。
點評: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增速快於所有人的預期,這就是由量變到質變的例子之一。特斯拉當初選擇進軍中國這麼一個龐大的市場,是非常明智的抉擇。而馬斯克顯然非常知道怎麼去順着趨勢說話,基於此前事件的教訓,馬斯克選擇在大會上宣佈在中國建立數據中心,所有數據都會儲存在中國,這也能很大程度上打消對數據處理方面的疑慮。從供應鏈管理角度來看,特斯拉顯然做得比“蔚小理”要好,一哥蔚來已經由於零部件短缺而導致8、0月份銷量下滑,特斯拉卻能再創交付高峯。
【消息稱微博以保密形式遞香港第二上市申請 擬籌約十億美元】
據報,微博將以保密形式提交香港第二上市申請,預計籌資約10億美元(摺合約78億港元),而瑞信、中信、裏昂證券及高盛亦參與其中,交易最早可能在今年舉行。
點評:回A上市或將是未來的趨勢,通過多個資本市場的聯動,公司或許能夠從中獲得更多的收益。
注:本文由美股研習社團隊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