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賽道中,基因檢測是當下最為火熱的風口,據動脈網統計,2021年上半年,基因檢測賽道共有30家公司完成了32次一級市場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過70億元。此外,二級市場也迎來諾輝健康、睿昂基因、諾禾致源3家基因檢測上市公司,創造近580億市值。
基因科技發展二十餘載,市場熱點不斷流變,而華大基因(300676.SZ)作為行業的開創者,不斷的迭代、升級、創新、賦能,遊刃有餘地馳騁市場,在業界的龍頭地位持續穩固,形成了一套“頭部戰略”,在長期經營中得到驗證,持續為社會創造價值,並最終實現自身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共贏。
一、開局者:從0到1,基因教父汪建開創測序藍海
1、基因教父歸國創業,開啟中國基因測序行業
諾貝爾博物館陳列了一份收藏品叫“發明的法則”的尺子:一把尺子丈量人類工業-信息時代文明史,記錄着從1801年到2000年的200年間,每年選出的一個重大科學發現或技術發明,其中最後一條,是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科學家因此被銘刻在這把尺子上。
在世紀之交,將中國科學家的成就鐫刻入全球科學技術發展史的人物正是華大基因聯合創始人——汪建。20世紀90年代之初,汪建在華盛頓大學作為高級研究員研習病理,深刻了解到西方科學界對基因科學的重視,汪建敏鋭意識到未來基因科技將成為支撐生命科學領域發展的底層技術。懷揣着幫助中國科學界在生命科學領域趕超世界的初衷,1994年,汪建為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毅然歸國創業。
1999年,在沒有國家支持和商業計劃的情況下,由汪建在內的四人聯合創建華大,只有一個目的,代表中國人蔘加“人類基因組計劃”。為了保證在承諾的時間之前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人員、設備、資金都需要到位。汪建抵押了所有家產,華大的員工紛紛自籌腰包,當時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驗室牆上,貼着好幾張用A4紙打印的借款人姓名及金額,以表示對他們的感謝。而在測序儀旁邊放着一根玉米棒子,象徵着“窮棒子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2000年6月26日,中、美、英、日、德、法六國共同宣佈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繪製完成,預示着一個行業的開端。
恰在2021年6月,華大基因公吿中標罕見病患者全基因組測序項目,個人全基因組測序價格已經低至每例1,348元人民幣,刷新了記錄。從人類全基因組計劃的跟隨,到現今中國基因科技產業引領世界,“基因教父”汪建幾乎憑藉一己之力罕見地使中國的基因技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並主導了它後來的產業化。
2、從科研服務到臨牀應用,科技成果快速產業化
以人類基因組計劃為起點,華大基因開創了中國的基因科技產業。以華大基因早期核心業務科研服務為例,基於創始團隊強大的科學研究專業背景,華大基因成為最早佈局基因測序科技服務業務的企業。很快,技術提升和規模擴大帶來了成本的降低。到2012年時,這個世界上每產生兩份基因數據報吿,就有一份出自華大基因,在1,000種高等動植物的基因組測序中,華大基因主導和參與的超過70%。在科研積累上,截至2021年6月末,華大基因累計參與發表1,602篇文章(其中SCI 1,466篇,CNNS 134篇),累計影響因子為12,701.4。
科研服務也孕育了華大基因臨牀檢測業務的發展。華大基因自2010年12月率先完成國內首例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臨牀樣本檢測,2014年6月推出由國家藥監局審批的首個NIPT檢測產品NIFTY®,2016年3月公司的NIFTY®成為了全球首個無創檢測樣本突破100萬例的檢測產品。截至2021年6月末,公司已為超過940萬人提供無創產前基因檢測。
從華大基因過去的經營發展來看,不論是其前瞻性佈局科研服務,還是聚焦以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為代表的生育健康、腫瘤、感染,亦或是服務市場由國內走向全球,均可以看出公司聚焦於滿足社會需求,開拓新市場的能力。其主營業務緊緊圍繞着基因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相關的疾病,旨在降低出生缺陷、有效防控腫瘤、精準治癒感染。
經營企業乃九死一生之事,而最難的莫過於從0到1,是企業開創市場,根植企業基因的創造性過程。生命時代的“造風者”華大基因,自成立以來就是成功的藍海戰略家,藍海戰略的本質就是洞察市場未被看到的需求,其經營的宗旨不是尋求打敗競爭對手,而是開創和引領市場。
二、破局者:從1到N,在紅海中創造藍海
儘管從基因檢測賽道來看,目前國內仍然還處在發展早期階段,但在一些細分領域實際上格局已經擁擠。如基因檢測應用最廣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產品技術及商業化路徑相對成熟,以華大基因為代表的頭部企業佔據了多數的市場份額,但追趕者緊隨其後,產品價格也呈逐步下降趨勢。
華大基因管理層堅定地踐行了“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初心,在紅海中創造藍海,將基因科技的產業化多點開花,實現從1到N的跨越。
1、產品覆蓋全生命週期,服務客户終生需求
華大基因目前是唯一覆蓋基因測序全應用領域的公司,已經形成了五條黃金賽道輪流發力,涉及生育健康、腫瘤防控、感染防控、多組學大數據與合成業務及精準醫學檢測綜合解決方案。
每一條賽道上,華大基因又都是全週期的閉環產品佈局,生育健康業務涵蓋孕前、孕期、新生兒及兒童各階段的全生命週期,腫瘤防控構建了覆蓋“預、篩、診、監”的閉環,感染防控形成高中低通量的多極服務體系。此外,華大基因具備多組學技術平台,為生命科學研究和臨牀應用提供全面、系統的解決方案。
在多數企業在生育健康業務的競爭紅海中求生存之時,華大基因已經開闢了生育健康的成長賽道,通過民生項目的形式擴大產業臨牀應用,並不斷拓展民生項目服務範圍,提高了精準醫學檢測服務的覆蓋範圍。2021年6月,華大基因中標益陽市健康民生服務項目,服務內容包含無創、耳聾、地貧、新生兒遺傳代謝病、擴展性單基因遺傳病攜帶者篩查和新生兒全基因組檢測。
近年來,國家醫療領域一系列的政策改革,無不透漏着醫療健康回歸民生的信號。華大基因堅持“持續低價惠民”原則,率先拓展基因健康篩查應用於大樣本量的民生項目,基於國產自主測序平台的技術優勢和大樣本量檢測的規模效應,公司通過優化產品成本、營銷費用等方式,在嚴守質量關和保持合理利潤水平的前提下,較大幅的降低了檢測服務費用,解決了檢測可及性問題。
2、深刻理解為人民服務,民生項目普惠百姓
華大基因副董事長尹燁曾公開表示,“高科技最大的悲哀不是技術失敗,而是老百姓用不起。” 精準醫學不應該只是少數人用的起的“精英醫學”,推動精準醫學的普惠一直是華大基因發展的使命。
截至2021年6月末,華大基因已開展的民生項目覆蓋了全國20餘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民生項目篩查人次已累計達到1,200餘萬次。
再如腫瘤NGS伴隨診斷這一領域,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中小規模的腫瘤基因檢測企業約為50-60家,行業競爭在這一僅有6年左右發展時間的新興領域裏就已經蔚然成型。又如這兩年大熱的新冠檢測,供需變化引起的價格下降已經顯現,後疫情時代,誰先調轉船頭,誰或將贏在起航線。
在多數腫瘤基因檢測企業緊緊盯着入院佈局,銷售渠道費用高企,至今淨利潤為負的背景之下,華大基因腫瘤防控業務的藍海戰略特徵顯著。首先,打出“以防為主”的策略,加大早篩業務推廣,沒有人想體驗伴隨診斷時期的癌症病魔“審判”,在早期階段就扼住“腫瘤的咽喉”,才是大眾人羣的真實訴求。其次,探索大人羣防控模式,華大基因提出科學有效與產品可及是公司開發腫瘤產品和業務拓展的宗旨。
近日,在北京舉行的“新時期疾病防控體系建設暨出生缺陷防治研討會”上,華大基因CEO趙立見表示,華大正在做的工作,並不是希望把基因檢測作為一個高端需求的檢測項目,而是希望它能夠成為一個人人可及的民生項目。
在看得到的行業發展路徑之下,要想在不斷變化的賽道紅海中脱穎而出,並持續保持領先的競爭力,就需要企業從更高更長遠的視角入手尋找新藍海,構建在行業當中的競爭壁壘。
三、定局者:帶動行業發展,得標準者得天下
華大基因全球戰疫的亮眼成績,也勝在其步步為營的藍海戰略。在新冠疫情之前,PCR檢測並非華大基因的主攻業務,但用檢測來構築病毒傳播防線,提供大規模篩查的解決方案都在其戰略“射程”之內。
1、工程化能力所向披靡,全球佈局望塵莫及
新冠爆發後,華大基因第一時間研發出檢測試劑盒,第一批獲得國內資質,迅速拉昇產能,並快速取得多項國際資質,滿足國內外抗疫的檢測產品需求。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之際,華大基因創新性地推出了大幅提高核酸檢測能力的“火眼”實驗室,成為了全球抗疫的“中國名片”。如上這一系列完美的動作,可謂是藍海戰略的“戰鬥機”。華大基因的團隊作戰能力、工程化能力和規模化檢測能力,都讓其他企業望塵莫及。
截至2021年6月底,華大基因新冠檢測產品已經覆蓋全球超過180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在海外啟動“火眼”實驗室超過90個,分佈在全球30餘個國家和地區,致力於為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公眾健康做出積極貢獻。
實際上,早在新冠抗疫前,華大基因已經具備工程化解決方案的儲備。此前,為解決民生項目的樣本以及臨牀樣本的不斷增加的問題,實現大樣本量的自動化、智能化檢測,華大基因已建設了百萬級NIPT檢測通量全自動化平台,能夠實現血漿分離到DNA納米球製備的全流程自動化NIPT檢測。工程化方式解決大人羣檢測模式早已儲備。
通過創新去打破既定產業條件,重塑市場,在行業潛在需求這座金礦裏挖掘出了更大的價值,也是藍海戰略“頭號玩家”華大基因的通關“密鑰”。
2、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將中國標準推向世界
在多數企業爭搶新冠檢測產品貿易出口的時候,華大基因的“火眼”實驗室已經在提供公共衞生防控的綜合解決方案服務,並輸出國際標準。
華大基因為合作方實驗室量身打造了專業的質量管理體系並進行BGI-CSP(華大基因認證服務提供方)認證,保證實驗室的檢測質量,2020年,沙特利雅得、麥地那、阿西爾、達曼、麥加和阿曼6個“火眼”實驗室通過認證,實現與合作伙伴的“共建、共享、共盈”,有利於保障公司業務有序開展,引領行業良性發展。
華大基因持續引領行業發展,並在國際化業務拓展方面卓有成效,都離不開其對創新科技的重視。近年來,華大基因始終保持了強投入的姿態,特別是圍繞生育健康、腫瘤防控、傳感染疾病防控等應用領域持續高比例投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專利成果。在2021年上半年,華大基因研發投入總金額就達到了2.21億元,同比增長30%。
公司通過高強度的研發將科研成果順利轉化成具有商業價值且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結合2021年半年度財報數據來看,截至2021年6月末,公司及其全資、控股子公司擁有的已獲授權專利共計484項,其中發明專利433項,實用新型專利37項,外觀設計專利14項。
公開信息顯示,華大基因多項常規業務的產品都已經在海外取得了准入的資質,包括地貧、肺癌、腸癌、常見感染性疾病等產品都已獲得了CE的准入資質,常規業務轉化初具規模。技術和渠道兼具,且可以滿足部分國家和地區公共衞生能力建設的臨牀多元化服務需求,華大基因未來有望在國際化業務拓展方面取得長足發展。
二十一世紀以來,隨着資本市場的成熟和開放,全球金融市場定價屬性效率提高,產業的升級和淘汰速度加快,尋找前瞻性的新變量成為關鍵。過去引以為傲的產品、渠道、管理,甚至是技術,或許都難以構成企業的護城河,企業發展戰略才是真正的護城河。畢竟,如果連方向都沒有選對,苦心孤詣的努力都不過是紅海里的掙扎。
創新科技下為華大基因構建了堅實的“骨架”,而透過民生驅動則賦予了其豐滿的“血肉”和“靈魂”,進一步充實了公司藍海戰略的內涵和根基,並形成了競爭對手難以超越的創新活力,並以此持續釋放成長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