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屢次被國資委巨頭的新央企組建工作,終於有了最新進展。
昨日晚間,平高電氣(600312)、許繼電氣(000400)、寶光股份(600379)、中國西電(601179)發佈公吿稱,經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並報國務院批准,現已同意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部分子企業與中國西電集團實施重組整合,新設由國務院國資委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新公司。
另外據公吿顯示,原西電集團與國家電網公司所屬的許繼集團、平高集團和山東電工電氣集團將整體劃入到新公司。
同時國家電網所屬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持有的江蘇南瑞恆馳電氣裝備有限公司、江蘇南瑞泰事達電氣有限公司、重慶南瑞博瑞變壓器有限公司股權整體也將劃入該新公司。
中國西電集團、許繼集團、平高集團、山東電工電氣集團的資產總額接近1200億元。也就是説,本次重組成功後,在輸配電裝備製造領域,將有一家千億級新央企橫空出世。
按照相關部門年初引發的深化電網企業競爭性業務改革實施方案,到今年底,國家電網公司裝備製造企業要全部完成剝離。同時,省級電網企業也將推出控股參股的裝備製造企業。
據業內人士透露,這家千億級新央企或將於本月底正式掛牌。
受此消息影響,參與重組的三家上市公司股票在今日都迎來了大幅增長。
截至今日收盤,中國西電漲6.58%,許繼電氣漲6.43%,平高電氣更是直接漲停。自進入下半年以來,三隻股票分別大漲64.3%、63.5%、47.72%。
實際上,早在去年下半年,電力行業內部就流傳着國家電網旗下平高、許繼和山東電工電氣,將在2020年底前併入西電集團的消息。
去年12月,平高電氣、許繼電氣就曾公吿,兩家公司控股股東平高集團、許繼集團正在與中國西電集團籌劃戰略性重組。
這幾家企業過去存在一定程度的競爭關係,但優勢業務沒有明顯重疊,互補性較強,如能順利實施重組,新成立的中國電力裝備集團無疑將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從各個公司來看,中國西電集團是國內唯一一家以完整輸配電產業為主業的中央企業,成立於1959年7月。該集團曾先後為國內多個第一條交直流輸電工程以及“三峽工程”、“西電東送”、超特高壓交直流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提供了成套輸配電設備和服務。
中國西電承擔着中國清潔電力的發電重任,是當前雙碳國策支持力度最大的方向,也是業績預期最強的地方,後續爆發空間不容小覷。
許繼集團、平高集團和山東電工電氣集團,則均是國家電網製造業務板塊的直屬產業公司。
其中,許繼集團專注於電力、自動化和智能製造,主要涉及特高壓輸電、智能電網、新能源發電、電動汽車充換電、軌道交通及工業智能化等五大業務。其主要產品包括變壓器、GIS、互感器、智能電網解決方案等,是高壓直流輸電領域及二次設備龍頭企業。
平高集團的業務範圍則涵蓋輸配電設備研發、設計、製造、銷售、檢測、相關設備成套、服務與工程承包,並積極發展運維檢修、GIL、電力儲能、綜合能源等新業務。尤其在特高壓交流方面,平高電氣是 GIS 的絕對霸主
總體而言,中國西電、許繼電氣和平高電氣均為我國電氣設備龍頭企業,其中中國西電能力全面,許繼電氣和平高電氣在特定細分市場佔據突出優勢地位。
在“碳達峯、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能源供應供給側將大力推進清潔能源替代,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將為輸配電裝備產業提供新的發展機遇。
今年上半年,煤電板塊整體都處於虧損狀態,煤電企業虧損面明顯擴大,部分發電企業虧損甚至超過70%。
業績虧損、股價低迷,主要原因是上游原材料煤炭的價格暴漲,持續走高的成本讓下游的煤電企業接受不了,對於漲電價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8月30日,共11家發電企業聯名請示上調交易電價,重新簽約北京地區電力直接交易2021年10-12月年度長協合同。
31日,上海取消電力市場價格暫不上浮規定,打破過去幾年電價“只降不漲”慣性。
今年8月,蒙西、寧夏等地都陸續放開了火電電價上浮交易限制,允許煤電交易價格在基準價的基礎上可上浮不超過10%。
地方上放開電價上浮機制,一方面是想緩解煤電企業的虧損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今年5-7月捲土而來的電荒。據預計,今年冬天拉閘先點的現象還會加劇,甚至比去年還嚴重。
當前,電力供需緊張疊加高煤價的形勢有望推動電價機制改革提速,還原電力商品屬性。市場也在預期允許電價上浮的政策有望在更多省份陸續推出,自然有利於煤電業績企穩。這是煤電企業近期一改頹勢,大幅飆漲的重要邏輯。
除此之外,近期風電概念的大火,對電力市場也是一重大利好。
近日,國家能源局方面表示,擬實施老舊風電場改造和風電下鄉等 ,特別在廣大農村實施“千鄉萬村馭風計劃”。
同時,隨着全國綠色電力交易試點的啟動,全國多個省份的上百家用電企業紛紛採購綠電,為綠電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十三五”期間,國家提出調整能源的結構,這對於風電來説是新的發展機遇,為未來的風電市場增長提供了有利的基礎。
從消息面來看,未來五年國家電網將投資超過2萬億元,推進電網轉型升級。其中有500多億元將用於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持續完善各級電網網架,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促進能源清潔低碳轉型。
機構測算,全國有望實現1000GW的風電裝機,2023年至2025年的年複合增長有望從10%提升到25%。
未來隨着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推進,電力資源將更好地迴歸商品屬性,供需關係對於電價水平的影響有望提升。尤其是碳中和背景下,全社會用電量仍有較大增長空間。預計2020-2025年我國用電量複合增速有望達到5.5%,2020-2035年達3.4%。
在政策超預期的催化下,風電的發展將進一步打開成長空間,風電產業鏈上的企業將明顯受益。
短期內,在電力供需緊張、煤價持續攀升的情況下,看好煤電電價合理提升和火電經營邊際改善。
中長期,碳中和上行,風電則是清潔能源的重要替代品之一。隨着規模效應增強,成本將進一步降低,未來各個環節的受益可能更多。
長遠來看,受相關部門調控,電價更可能趨於平穩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