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天然氣板塊一片火紅,概念指數收漲2.46%,年初至今累計漲幅29.73%。板塊內九豐能源、新天然氣、佛燃能源等多隻個股漲停。
天然氣板塊持續走高,主要與天然氣價格持續上漲有關。
據悉,截至9月7日,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發佈的中國LNG(液化天然氣)今日出廠指數為5922元/噸,較昨天繼續上漲,近四個月漲幅79.89%,較今年3月3日的年底低點3152元/噸上漲87.88%。
從全球視角來看,亞洲範圍內,過去一年氣價上漲超過6倍;美國天然氣期貨合約價格漲到了每百萬英熱單位4.2美元,是去年的兩倍,也是十年來的最高點;歐洲則最為兇猛,氣價在14個月內瘋漲10倍。
本週一,在荷蘭交易的歐洲基準天然氣期貨價格飆升至創紀錄水平,在英國的短期發電也攀升至歷史最高水平,歐洲最大電力市場德國未來一年的合同突破歷史記錄。
與此同時,亞洲國家也正在大量搶購原本可能運往歐洲的液化天然氣。如果今年冬天再出現寒潮,那情況可能將會變得更糟糕。
1.氣價大漲邏輯
天然氣價格為何上漲如此之猛?據中國石油大學教授劉毅軍分析,主要受全球經濟復甦、美元嚴重超發、長期低價格、極端天氣、全球能源轉型等因素影響。
一方面,隨着經濟穩步復甦,對天然氣的需求短時間內上升;另一方面,在長期低價和疫情影響下,上游油氣勘探開發投資不足,供給跟不上。這種供需矛盾直接影響了天然氣價格。此外,為刺激經濟產生的美元嚴重超發,也進一步加劇了價格上漲。
從供應端來看,在長期低價和疫情影響下,上游油氣勘探開發投資不足,導致今年天然氣供給跟不上。據統計,2020年,全球共產出38537億立方米天然氣,較2019年下降3.3%。主要生產國除中國和伊朗外,產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同時,牛津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富伍德表示,全球供應商在今年出現了一些技術問題,導致今年損失約200億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供應,約佔全球市場的5%。
此外,世界天然氣主要供應國俄羅斯向歐洲市場的供應持續疲軟也增添了市場擔憂情緒。普氏能源資訊公司的天然氣分析師赫克斯特普表示,由於擴大對歐出口意味着要和烏克蘭協調更多天然氣過境等問題,世界天然氣主要供應國俄羅斯出於政治顧慮並不願增加供應。
從需求端來看,今年夏季,美國全境乾旱水力發電受到抑制,持續高温也導致空調使用率提高,拉昇電力消耗,提振了天然氣用於電力生產的比例。
同時,隨着疫情過後的工業復甦,作為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動力來源,天然氣的需求量也進一步提升。
而且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許多國家對碳排放的管控越來越嚴,先後推出碳中和和碳達峯的"雙碳"目標,並配套選擇用天然氣作為過渡燃料來替代石油和煤炭,從而助推了全球市場整體對天然氣的需求量。
此外,還有阿富汗等地區的政局變動,導致國際局勢不穩定,市場有恐慌情緒推動囤積。
2.後市如何
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相繼宣佈加快綠色能源轉型的大環境下,天然氣雖然不比風電和光伏等新能源,但作為碳排放量最少的化石能源,早已成為轉型綠色能源的首選過渡能源,承擔着國家能源結構轉型期間保障能源安全的使命。
而作為首選的過渡能源,天然氣在戰略上的地位逐步凸顯,全球天然氣資源爭奪愈演愈烈。
據國際能源署測算,未來幾年天然氣的需求量將呈現持續增長態勢,到2024年全球天然氣的需求量可能增長至43000億立方米。
從過去五年的數據來看,亞太地區天然氣消費的增量相當於全球增量的43%,中國是最大的消費增量。
202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3250.37億立方米,同比增7%。2021年上半年,國內天然氣需求在“碳中和”和“煤改氣”背景下快速增長,總表觀消費量達到1851億方,同比增幅16%。
市場人士預計,國際天然氣價格可能會在今年冬季繼續刷新記錄,因為歐洲市場的天然氣庫存量顯著低於往年,並且無法及時補足供應缺口;再加上各國對節能減排目標的追求,更是離不開天然氣的需求支撐;而且在經歷了夏季極端高温後,歐洲各國即將迎來傳統用氣高峯的冬季。
隨着時間進入到9月,傳統的天然氣消費旺季也即將開啟,全球各地都在抓緊時間為冬季儲備天然氣資源,供應緊張的情形在短期內很難得到明顯緩解。
這種種問題將會導致天然氣吿別廉價時代,而這也會給各天然氣消費國、消費者和企業帶來更高的生產及生活成本,並且會持續推高通貨膨脹率,給經濟復甦帶來困難。
3.尾聲
目前,我國天然氣產能無法滿足消費需求,對外進口依賴度較大,進口天然氣仍存在“亞洲溢價”現象。國內天然氣市場格局目前面臨着核心技術受制、供需失衡以及市場機制不完善等問題。
不過隨着天然氣市場化進程加快,在“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總體思路下,天然氣價格體系有望逐步市場化。
往年,冬季才是天然氣消費旺季,隨着需求增加,價格也會出現增長。但今年冬季還未到來,天然氣價格就出現了快速上漲。未來隨着消費季到來,天然氣價格可能仍有一定上漲空間。
回到資本市場,天然氣板塊上漲勢頭可能還將持續,但同時需謹防回撤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