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雙匯狗血連續劇:八十歲火腿腸教父,被大兒掀開底褲
格隆匯 08-18 19:19

父子相殘這個話題吧,出現在社會頻道上還可以説道説道。放在經濟頻道,還真沒什麼討論的價值。

道理大家都懂。涉及到政治或者商業,尤其是後者,人性之中不免會摻進許多複雜的成分。好好的清水,攪一攪就渾了。嘴裏喊着爹地,心裏全是生意。

權力也好、財富也好,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而慾望泯滅人性。所以生於商場、宮闈間,莫談親情。

萬隆父子反目這事兒,原本大夥兒也是當成一出好戲來看,笑一笑就好。

但是,隨着昨晚萬洪建一篇飽蘸血淚的雄文出爐,萬隆的底褲被這位好大兒掀了個底朝天。我們知道,雙匯的狗血劇沒這麼簡單了。

假如萬洪建所言屬實,那麼萬隆——這位中共黨員、高級政工師、雙彙集團創始人、中國肉類工業教父——必須要給黨和國家,以至全體人民一個交待。

1

“廢太子” 二度逼宮

一路把雙匯這出大戲追下來的朋友們,應該都明白“二度逼宮”這個詞的含義。

在觀賞萬隆是如何被“廢太子”掀開底褲,哦不,是萬洪建究竟爆了那些陳年猛料之前,咱們先來複習一下上次“逼宮”的情景。

根據萬洪建的親口描述,當時的情況一度非常精彩:

202163日上午10點,萬洪建走進萬隆辦公室,想跟父親彙報點事情。一個是自己計劃離開香港,在內地和美國待一段時間;

另外一點比較重要,是想對CEO任職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但萬隆一聽就急了,反問萬洪建道:“誰吿訴你的?”

這一點,在萬洪建最新的爆料裏有詳細的解釋,咱們稍後再聊。

目前只需要理解一點:萬隆不是什麼聖明仁君,他的權力慾極其旺盛。有傳言稱,接班人話題在雙匯一直是個禁忌。

太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萬洪建觸碰了禁忌,碰了一鼻子灰。知道自討沒趣,為了避免和父親衝突,只能溜之大吉:“你要這樣講,那咱兩個就沒啥話可説了。”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勉強可以算“peace and love”。但此時,一個不該露面的人出場了。

萬洪建正準備走出辦公室,萬隆的祕書沈瑞芳上前,對他又是呵斥又是拉扯。

這位沈祕書的動作徹底引爆了萬洪建,據本人描述,他“情緒激動、大聲狂呼‘滾’,並用拳頭砸向靠牆房門、用頭撞擊玻璃牆櫃,直至滿頭鮮血。”

萬洪建之所以對這位名不見經傳的祕書這麼敏感,也在昨晚的爆料裏有詳細的解釋。

其中有一個細節是:這些年來,萬隆始終住在香港,和母親的接觸遠不如這位“貼身”祕書

據萬洪建回憶,在當時混亂的情況下,只有弟弟萬宏偉用冰塊拂去了他臉上冒出的鮮血。而萬隆,則是冷靜地指揮保鏢們一擁而上將其按倒在地,然後拍照取證。

“宏偉是個善良的人,與世無爭。”萬洪建這樣描述他的這位弟弟。

在萬洪建被免去董事職務一個月多後,上週五,萬宏偉被任命為萬洲國際董事會副主席。

可見,被免去所有職位的萬洪建對接替自己位置的弟弟並無怨恨,這多少説明,他遠不如父親那般醉心權欲。

因此,這回他再次“逼宮”,大概率是已對萬隆心灰意冷,決定與他魚死網破,還天下一個真相,和公道。

2

“天下第二檄文”

“咱沒做過壞事,咱不怕!

在萬洪建昨晚發表的這篇《我眼中的父親和萬隆》中,有這麼一句挺有意思的話。

這句話大概率出自萬隆之口,它之所以有意思,是因為看過全文會發現:萬隆這十幾年,可以説把壞事兒都幹了個遍。

稍微跑個題,這篇文章條理清晰、邏輯流暢。如果算一篇檄文,私以為至少算“天下第二”。中國歷史上千古傳頌的檄文無數,駱賓王自然第一,但萬洪建大義滅親,着實大大地加分。

回到這篇文章,雖然只有寥寥2000餘字,但是信息量極大。説萬洪建用紙筆做刀槍,一把扯掉了萬隆的底褲,絲毫不誇張。

在文章中,萬洪建提出了萬隆的四宗罪,咱們從小往大説:

第一宗罪,包養情婦。

大家應該猜到了,這位情婦就是前面出過場的祕書沈瑞芳。萬洪建稱“萬隆和沈瑞芳姘居時間近20年,無情把母親一個人孤零零拋棄在漯河,也不允許別人把她接到香港”。

拋棄糟糠之妻,何其冷血。私德方面不做過多評價,接着看工作方面的。

第二宗罪,任人唯親。

這裏主要針對的是萬洲國際CFO郭麗軍,萬洪建稱,“郭麗軍同志並不懂雙匯的產、供、銷、研,這兩年給萬洲帶來的累計虧損超過千萬美元”。

而父親鍾愛郭麗軍的原因,竟然是“他聽話、老實,最容易被馴服,更便於被駕馭”。而郭麗軍也投桃報李,身體力行地迎合老闆以報答知遇之恩。

這就要説到萬隆的第三宗罪,肥美損中。

具體做法,是萬隆和郭麗軍不顧雙匯管理人員的強烈反對,簽發的“關於調整美國六分體價格建議”。並且進口六分體的結算價從21000/噸提到25800/噸。

這批接近10萬噸的六分體,當然讓美國公司史密斯菲爾德賺了錢,但給雙匯造成的損失超過8億人民幣。

如果只是單純的親美戰略,還不至於罪大惡極,但萬隆的可恨之處還在後面。

那就是他的第四宗罪,化公為私。

一方面,在2013年收購史密斯菲爾德成功後,萬隆私吞了把50多億港幣和3.5億股獎勵股票;

另一方面,萬洪建稱,萬洲國際其實本質是雙匯與史密斯菲爾德的拼盤,目的是通過眼花繚亂的財務手段和複雜的架構,將雙匯的錢不露痕跡地轉出境外。

如果是真的,那這個罪名就大了。今天中午,萬洲國際發公吿稱萬洪建指控不實。但從歷史中我們知道:如果萬隆真的做了這些事,其實也並不奇怪

3

屠龍中年之悲歌

萬隆今年已經八十一歲了。

無論萬洪建爆料是否屬實,萬隆此生的故事,都可以定性為一出“屠龍中年變成惡龍”的悲劇。

説他是屠龍中年,是因為萬隆相對年輕時絕對是一個經營天才。

1984年,他44,終於當上了雙彙集團前身——漯河肉聯廠的廠長。當年,就把賬本上的連年虧損變成了盈利。

1991年,漯河肉聯廠銷售額超過1億。次年舉債引入火腿腸生產線後,不過6年,雙匯火腿腸問鼎全國產銷第一。千禧年來臨時,雙彙集團收入超過60億。

但萬隆之所以變成惡龍,也在於他不但在經營上天賦異稟。在玩弄資本遊戲上,也算得上一個無師自通的天才

2003年開始,萬隆在資本市場上翻雲覆雨,雙匯國企搞成中外合資最後私企,終於完全落到了萬隆私人手裏。一番操作,秀得人眼花繚亂。

具體操作是這樣的:2003年之後,雙匯在現金流只有5億左右的情況下大筆分紅2006年轉讓雙彙集團100%國有股權打下了基礎。

2007年,高盛和鼎暉作價20.1億元收購雙匯。當時輿論就懷疑,萬隆此舉是賤賣國有資產

據萬洪建爆料,從鼎暉手中,萬隆得到了5%的雙匯股份,也就是2億美元對價款項,並且這筆收入至今沒有申報和納税。但為什麼沒人懷疑他像萬洪建所説的“損公肥私”呢?

這就不得不佩服萬隆的用心良苦了。關於高盛和鼎暉的這筆收購,背後站着的是投資大佬羅特克斯。之後,羅特克斯又將股權轉讓給了萬洲國際。

至於萬洲國際,正是萬隆所控制的公司。之所以這麼説,是因為萬洲國際的唯一股東和實控人是興泰集團,持股34.11%

而興泰集團,正是萬隆和雙匯高管們於2007年在英屬維爾京羣島註冊成立的公司。其中,萬隆持股14.4%,另外三位高管張俊傑、何科、李冠軍分別持股6.17%

2014年,萬洲國際上市。到2020年,萬隆持有萬洲國際股權從8.85%達到22.35%13年後,萬隆終於將雙匯從一家純純的國企,變成了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裏的私企。

萬隆在雙匯之上佈局了極為複雜的七層股權,為達成“大一統”,也算苦心孤詣了。可惜這份苦心全撲到了中飽私囊上面,沒有繼續投入到雙匯的經營。

否則,雙匯的生豬屠宰量也不會從2015年的1230萬頭下滑到去年710萬頭,今年一季度的豬肉業務經營利潤更是大跌70%,只有6200萬美元。白白將“豬茅”稱號拱手讓給牧原。

如今,牧原的市值已是萬洲國際的三倍,雙匯發展的股價也在一年之內暴跌60%曾幾何時,雙匯還是全國第一肉類品牌,然而試看今日之域中,已非雙匯之天下。

4

結語

雙匯這個事兒看下來,很容易讓人想到歷史上的明成祖朱棣、唐太宗李世民、漢武帝劉徹,乃至秦始皇嬴政。

除了媒體們大肆使用“廢太子”、“帝國”等詞彙之外,更因為這幾位帝王都曾捲入奪嫡之爭。並且在皇位繼承這個千古難題上,各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不過,劉徹把太子劉據逼死之後,還是承認了錯誤,按照太子的治國思路為西漢王朝休養生息奠定了基礎;

李世民做掉哥哥當了皇帝,雖然開創了一段盛世。不過他廢掉太子承乾後,扶上的嫡三子李治卻幾乎將李氏王朝拱手相讓;嬴政更不用説,大秦二世而亡,多少跟廢長立幼有點關係。

總結來説,無論繼位的是老大還是老二,都無法決定帝國的興衰。所以,無論萬隆是否會受到法律懲處,雙匯未來的命運都還無法確定。

我們只能希望,萬隆親手做起來的河南第一大品牌,不要葬送在他自己、或者萬氏家族的後代手裏。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