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華夏時報,作者:李未來、苗詩雨
近期,硅料價格“躁動不安”。據硅業分會公開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2日,單晶硅成交均價衝至21萬元/噸,瘋漲的價格向產業鏈下游傳導,使得多家光伏企業頻繁調價。
在此背景下,多家機構調研指出,在行業高需求的情況下,未來兩年內傳統硅料的供給偏緊,但預測後期硅料價格上行步伐有望放緩。
6月2日,硅業分會發布一則統計數據,內容顯示國內單晶復投料價格區間在20.6-22.1萬元/噸,成交均價為21.19萬元/噸,周環比漲幅為4.54%;單晶緻密料價格區間在20.4-21.9萬元/噸,成交均價為20.89萬元/噸,周環比漲幅為4.97%。
不僅如此,多晶硅價格也在漲至180元/千克後持續上行,據SMM統計,截至6月4日,國內多晶復投料價格區間在212-222元/千克,成交均價為217元/千克;國內多晶緻密料價格區間在210-220元/千克,成交均價為215元/千克;國內多晶菜花料價格區間在207-217元/千克,成交均價為212元/千克。
參照招商證券研究內容,光伏行業綜合價格指數上行,多晶硅、硅片、電池和組件片價格指數均上行。截至5月31日,光伏行業綜合價格指數較上一週上漲5.75%至47.78,多晶硅價格指數較上一週漲10.66%至128.48。具體來看,硅片價格指數較上一週上漲5.49%至46.67,電池片價格指數較上一週上漲5.45%至23.78,組件價格指數較上週上漲1.61%至36.55。
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硅料多次漲價,業內主要認為硅片環節對硅料需求太過‘旺盛’,電池片環節表現亦是如此。”據東方財富網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多晶硅總產能約57萬噸,而下游硅片整體產能躍升至300GW,對應多晶硅需求78萬噸。供需不平衡之下,硅料價格就被需求方逐步推高。
事實上,硅料價格不斷攀升對於產業鏈的影響十分顯著,記者發現,近期部分光伏企業也再次調價。
隆基股份5月以來報價不斷上調,5月25日最新報價中,G1方單晶和M6硅片報價分別為4.79元/片、4.89元/片,相較5月14日報價均上漲0.4元/片,M10硅片報價為5.87元/片,相較5月14日漲0.48元。
通過中環股份5月31日最新價格公示來看,G12、M6、G1的170μm、165μm、160μm三種厚度價格均出現上漲。其中,G12三種厚度報價較5月20日均漲0.45,均突破8元/片;M6三種厚度較5月20日均漲0.28元,報價均超5元/片;G1三種厚度報價較5月20日漲0.33元。
此外,通威股份5月21日定價也有小幅上漲,據公吿顯示,多晶電池金剛線157定價較5月11日漲0.03元,報價0.86元/瓦;單晶PERC電池單/雙面158.75定價1.10元/瓦,漲0.08元;單晶PERC電池單/雙面166、210定價均為1.08元/瓦,均漲0.09元。
而對於行業硅料居高不下的價格,通威股份董事主席劉漢元近期也表示,“近期硅料漲價是正常週期表現,是市場規律的反應,需要大家客觀看待這個現實,望行業用理性的方式去面對和評價。”
對於硅料價格近期的高幅度拉昇,行業專家及機構均表示需求增大是導致該現象出現的原因。
東方財富網數據寶分析認為,現階段硅料廠家裝置檢修偏多,市場供不應求矛盾加劇。受硅料緊缺影響價格高漲,成本端壓力進一步傳導至下游電池和組件。但目前下游採購持續縮水,海外訂單已有部分取消或延遲。需求端壓力增大,將一定程度壓制硅料價格上行步伐,後期漲勢或放緩。
硅業分會具體分析指出,根據各多晶硅企業生產運行計劃,6月份有三家萬噸級硅料企業被迫計劃檢修,預計6月份國內多晶硅產量將進一步減少,降幅在3%左右。而同期硅片在相對較高的價格和利潤支撐下,不會因為原材料價格較高而放棄採購,故難以通過減產降需求達到調整市場的目標。目前整個產業鏈壓力主要集中在電池片和組件環節,由下至上傳導,直到電池片環節無法接受硅片漲價而放棄採購,硅片價格受需求收縮影響而止漲或者走勢開始調整,多晶硅環節供需才會通過傳導逐步呈現新的平衡。
浙商證券指出,硅料供需失衡、價格高是目前光伏行業一大痛點。目前多晶硅緻密料均價已上漲至200元/千克,2020年12月至今累計漲幅超140%,大幅擠壓下游各環節盈利空間。碳中和背景下,下游光伏裝機未來十年大幅增長,2021年硅片產能規劃超300GW,而2021年全球硅料僅能滿足180-190GW硅片需求,硅料缺口大。傳統硅料擴產週期長,預計2022年供給仍較緊張。
此外,對於未來硅料行業的發展,浙商證券還提醒到,在目前硅料價格高漲,行業企業接連漲價的背景之下,需要防範光伏產品或技術快速迭代和產能擴張競爭格局惡化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