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2020年的最後一個交易日了,無論這一年有多麼魔幻,終究是到了畫上句號的時刻。
這一年,你賺了嗎?
在這週末,在市場全面沉浸在週期板塊閃耀迴歸的狂歡盛宴時,一家知名機構猛然發出 “警惕機構抱團瓦解”的論點,喊話歲末年初的多重擾動預計會導致市場局部投機性抱團瓦解。
也不知道是否就是因為這一個觀點的影響,反正昨天的週期及新能源車板塊就恰逢其時,集體爆雷了!
昨天的這三個板塊跌得有多慘?A股所有61只跌停股中新能源佔去了一半數量,剩下的一半差不多都是光伏和有色,三個板塊各自的EFT指數都跌超了5%。
不過,就在昨日,北上資金逆勢淨流入了接近70億元,在大家恐慌拋售新能源之下偷偷加倉了8.51億隆基股份,和3.71億通威股份。
到今天看來,昨天暴跌最慘的新能源和週期股在大量資金迴流下重新成為了全市場最靚的仔 ,一些昨天跌停的鋰材料個股今天反而又漲停了。今天的北上資金又猛抄底了64.4億,新能源依然是關注的重心。
作為機構抱團最堅定最誇張白酒股,今天照樣繼續突突上衝,6只白酒股漲停可謂閃亮全場。天天創新高的茅台又漲了3.54%,股價收在1933元,對於2千元這個在以前是那麼遙不可及的里程碑,大家如今是那麼理所當然的默認。
在今天的市場表現結果看來,機構大佬在週末的喊話觀點更像是和大家開了一個玩笑。
現在很多人也蒙圈了,究竟大佬的喊話到底該不該信,或者應該怎麼看?
嗯,這個問題其實對也不對,關鍵是看你以什麼思路去看。
比如專治各種不服的海天味業,在今年被資金抱團下一路飆上6千多億市值之後,終於在9月份的突然出現抱團瓦解,股價3天內跌近2成。但這個月初起,又有更多的資金抱團殺了回來,一舉把海天又幹回此前的高位。
海天的故事説明,機構抱團與瓦解其實見怪不怪,瓦解之後也不能説明從此涼涼,如果市面上的資金又沒有更美好的去處,那麼繼續抱團會是一個最終的選擇。
其實這些現象的背後,還有更多的因素需要思考。
目前我們對機構的定義,主要是指公私募基金、保險、國家隊、投行、以及由民間組織組合成的遊資財團,但在市場上活躍的主要是公私募基金和遊資部分,這些是在A股呼風喚雨帶節奏的核心力量。
如果認真思考中信證券的報吿內容,其實其觀點是邏輯清晰、充分理性的。
中信證券認為,機構在年報截止時點(12月31日)的“規模戰”和“收益戰”壓力下對重倉板塊的實際賣盤減少,導致獲利盤的出貨意願減少,這反而刺激場內活躍資金藉助主題和賽道邏輯炒作概念,催生出一些不匹配基本面特徵的純市場炒作行情。
但一旦財報確認時點過了,機構就會迎來集中調倉時點,“機構抱團”邏輯下驅動的投機資金也大概率會從相關品種中撤出,屆時局部投機性抱團將大概率瓦解。
這個觀點的背後,是有兩方面的數據支撐:
一是今年以來,機構的絕大部分資金普遍都集中在市場最熱門的消費、醫療、科技、新能源車、以及光伏板塊。這些板塊為機構們帶來了翻倍式的整體收益;
二是今年的市場背景是在疫情、中美摩擦等風險衝擊下導致的資金市,但整體的經濟面實際上並不比往年,如前11月社零累計同比增速僅僅恢復至-4.8%,家電、汽車、餐飲零售額累計同比增速分別為-5.5%/-2.8%/-18.6%,宏觀經濟增長仍未迴歸常態,僅是在結構上有所分化,導致局部景氣。
這兩方面綜合起來,實際上説明今年的資本市場回報與實體經濟之間反而存在不正常的對立撕裂,這種狀態肯定不可能長期持續。未來要麼經濟持續復甦使企業利潤走好從而消化額外的估值溢價,要麼估值泡沫在未來流動性由寬鬆迴歸正常而逐漸被刺破。
但中國作為全球經貿和消費重心,且海外疫情依然十分嚴峻,國內的疫情散發性病例增多、反壟斷舉措打擊市場對平台型龍頭的擔憂等種種因素,都會壓制企業利潤回升消化估值溢價方式的可能性。
所以,這會最終歸結至機構資金在出現了鉅額的收益後,一旦有條件,就會有很大的套現動機。
只是現在的A股行情真不是完全以“理性人”的角度是演繹的,不然就不可能出現估值百倍的海天甚至幾百倍的其他各種巨無霸了。
目前而言,雖然近期市場對流動性收緊有所擔心,但市場資金並沒有出現大量外流的情況。這體現在近期股市的成交額並沒有出現明顯萎縮,反而有提升的趨勢。所以即使是在機構對某個概念或者某隻個股抱團拉昇再集體瓦解後,它們會繼續選擇新的 “獵食”機會,而不是退出不玩了。
所以,中信證券的觀點是符合資金長期邏輯的。
其實中信在最後也給出了思路:堅守順週期主線跨年,長期圍繞“五個安全”戰略,等待機會調整佈局新能源、醫藥和消費等行業龍頭。短期關注前期相對滯漲、具備長期戰略空間的細分領域,包括軍工、半導體、消費電子、種植鏈和種子等。
在這兩天的市場反應看來,它説的板塊基本都被點燃了。
所以,大佬還是那個大佬,並沒有胡言。
今年的A股的機構出現抱團瓦解的現象是在經歷了7月份瘋狂飆漲之後,從陸續出現的散點式個股突然瓦解,逐漸到概念級、行業級的集體瓦解,但由於市場依然沉浸在上半年的暴跌幻想中,這些沒有連續性的瓦解被淹沒在板塊輪動的假象中。
不過7月以來滬指就開始了持續半年之久橫盤震盪,暗地裏已經充分説明機構的板塊輪換行情中逐個完成了一次次瘋狂的圍獵遊戲,也就是我們説的“抱團與瓦解”。期間除了海天、還有長春高新、華蘭生物、三七互娛、匯頂科技、新希望等各行各業的龍頭股,幾乎無一例外都出現過。
在過去的十多年,A股也發生過多輪機構集體抱團及瓦解的現象,比如2007-2008年的金融地產、2010年的醫藥、2012年上半年的白酒、2015年的互聯網、2016年的新能源車及2017年的“漂亮50”等。
儘管每一期的市場背景不盡相同,但最終在機構瓦解的邏輯背景上基本類同。要麼是流動性轉向持續寬鬆市場資金大量湧入,要麼是市場弱勢環境下存量資金避險需求刺激、要麼是行業產業政策扶持刺激等,偏向普遍在高景氣度及市場空間廣闊的新興行業。
不過今年的機構瓦解情況有又些新的不同:從抱團到瓦解的週期變得更短、概念式抱團炒作更頻繁,但資金抱團的範圍更小(主要集中在消費、醫藥、科技)。
這背後,疫情及中美關係轉變讓國內經濟形勢一下子承受巨大沖擊,隨之而來的各種紓困政策及天量的流動性釋放,刺激市場資金在房住不炒、實體項目投資謹慎的影響下最終大量融入股市,刺激股市板塊來回輪動空轉,激發機構抱團炒作。
由於疫情來得快,去得也快,導致股市裏天量流動性的“虛假繁榮”能維持的時間並不多,所以機構更願意趁機講故事帶節奏炒波段,反正韭菜們也好這口。
但另一方面,國家在重大行業領域的發展規劃方面又有了“時代性的改變”,如新能源汽車替代計劃,碳中和目標下的光伏能源計劃,科技強國下的芯片自主替代計劃等,每一個方面都能產生市場規模千億甚至萬億的超級賽道。
這些領域的前景足夠廣闊,發展時間跨度以“十年”為單位,且能容納的資金體量足夠龐大,因而成了機構自從抱團起來後就幾乎不會出現集體瓦解的領域。所以即使個別股票短期因為漲幅過大,但也一般不會資金集體瓦解。
最近幾年,A股市場風格大變,從過往追逐反彈性好的中小市值票切換到對於大票、優質票身上,且越發明顯。
從市場表現看,過去5年(2016年至今),上證50ETF、滬深300ETF分別累計上漲61.5%、48%,而中證500ETF反而下跌11.5%,嚴重跑輸前兩者。
截止今日,北向資金累計持有A股1.2萬億,重倉TOP5為貴州茅台、美的集團、恆瑞醫藥、格力電器、中國平安等,它們的去處只有是A股各大行業最優秀的核心龍頭。國內機構方面,公募、私募規模也均超過16萬億,而重倉配置的股票仍然是各大行業的龍頭,與外資持倉有一定重疊。
從交易層面看,2-3年前很多公司的成交額還有每天2個億,而最近1年的成交量只有5000萬元以下,資金其實已經拋棄了髒亂差的公司。
現在的情況是,A股的每天的成交金額的80%以上是由數量不到10%的頭部公司貢獻的,龍頭公司的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
我們看到隨着A股機制的不斷完善,市場交易越來越偏向恆者恆強、投資價值好企業的機構化風格。也就是説,現在的A股市場已經越來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