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絕,聽起來從來都不是一件好事。
但當滅絕的是一種病毒、一種疾病、甚至是一種癌症,卻又變成了振奮人心的大好消息。
在本週二世衞組織發佈了《加速消除宮頸癌全球戰略》後,194個國家首次共同承諾,將攜手消滅宮頸癌。
具體的措施是在2030年前,讓本國15歲以下女孩的HPV疫苗接種覆蓋率達到90%、讓35-45歲之間女性的篩查覆蓋率達到70%、讓所有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患者的治療可及性達到90%。
而如果成功實施了這三項措施,在今年之後的50年內,可以避免500萬人的死亡。
雖然HPV疫苗近些年幾乎被營銷號炒成了“網紅疫苗”,不排除有人是抱着“趕時髦”的態度在排隊接種,但HPV疫苗的普及的確有極大的必要性。
與其他癌症不同,宮頸癌是目前唯一可以有效預防的癌症,如果發現的夠早並進行適當治療,早期治癒高達90%。
但儘管如此,宮頸癌仍然高居中國女性腫瘤發病率的第二位。著名女星梅豔芳,就是在40歲因宮頸癌病逝的。
超過90%的宮頸癌是由感染了名叫人乳頭瘤病毒(即HPV)的病毒引起的,不過即便是感染了HPV病毒,也只有極小部分會最終發展為宮頸癌。
這就是為什麼只要HPV疫苗普及了,就能很大程度上消除宮頸癌。
而HPV疫苗誕生已近15年,國內目前卻依然處在有價無市的尷尬境地。同時,HPV疫苗不僅在中國,在全球範圍內都有一樣的問題 - 不便宜。
並不親民的價格帶來的問題是,負擔的起這個疫苗的人,往往不是最需要這個疫苗的人。
身處衞生、醫療條件較差地區,或者本身經濟能力較弱的女性才是更需要接種疫苗的人。而不是為了測自己有沒有5G手速,或者就是為了預約成功能發個朋友圈的小姐姐們。
這就是為什麼真的想消除宮頸癌,還是需要國家的干預。
1. 一針難求
瞭解過HPV疫苗的讀者應該對“價”這個字並不陌生。
這個“價”是用來標明不同的HPV疫苗對病毒覆蓋數量的不同。二價疫苗主要覆蓋2種病毒,這2種病毒在宮頸癌的病因裏佔70%;四價疫苗覆蓋4種病毒,除預防HPV還可以預防濕疣;九價疫苗覆蓋9種病毒,能預防90%誘發宮頸癌的病毒。
雖然價數高並不代表效果更好,但正如雖然Iphone6也能打電話,大家還是想為了其他附加功能去買Iphone12一樣。更何況九價和二價在針對病毒的覆蓋率上確實有20%的差距。
因此,除了在內地預約不到以外,在前幾年“赴港打針”的熱潮裏,也有不少人是為了打到九價疫苗而選擇到香港接種。
在這樣的熱潮裏,兩岸的醫療機構聞風而動,香港的醫療機構在網上大打廣告、找明星代言;而內地的民營醫院開始用“香港來的疫苗”做噱頭。
結果卻只是加劇了兩岸市場上HPV疫苗的魚龍混雜,花近萬元打了三支生理鹽水的報道近幾年不絕於耳。
假的HPV疫苗謀財但不害命真是不幸中的萬幸。但與此同時,對疫苗監管的持續加強也使在正規機構預約接種的難度不斷的提升。
搖號,成了以深圳為首的一線城市採取的統一解決辦法。而根據今年8月深圳免疫規劃所的數據,HPV疫苗的“中籤率”還不到3%。
預約困難、供不應求,滋生了黃牛、電商中介開出醫院2-3倍高價代約的問題;不同省市醫院之間價差也帶來的跨省接種的問題等等。
HPV疫苗怎麼在內地就這麼難求?
人口基數大當然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HPV疫苗誕生10年才得以在國內上市,也導致了需求的集中爆發。
2006年,美國默沙東集團(Merck & Co,也譯作默克)推出了全球首支二價HPV疫苗。而緊接着的07年,HPV疫苗就開始了在國內上市的漫漫長路,但是這條路竟一走就走了10年。
進口疫苗在國內上市前需要經過臨牀試驗,然後將試驗數據提交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符合規定了再予以頒發《進口藥品註冊證》。
而HPV疫苗的臨牀試驗難就難在,根據我國當時的要求,需要將這個疫苗作用於對照組,並且證明它抑制了癌症的發生。然而,HPV從病毒感染到形成腫瘤可能會經歷1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因此,用真的抑制了癌症的發生來證明它有效幾乎是不可能的。
直到14年,全球的學術界才逐漸達成共識,應該把有沒有持續感染作為衡量疫苗效果的指標。如果HPV疫苗降低了持續感染的發生,那就可以證明它對降低癌症風險有效。
而在那之後,由於考慮到人種的差異、用藥習慣以及對藥品風險承受能力等多重本土化因素之後,英國葛蘭素史克公司(GSK)生產的二價HPV疫苗終於在2016獲准進口,來到了國人面前。
2017年,默沙東的四價HPV疫苗獲進口許可。2018年,默沙東的九價HPV疫苗也終於得以進口。
但另一方面,雖然內地已經引入了九價疫苗,但還是因為卡在了缺乏臨牀數據,九價只能做到針對16-26歲以內的接種(獲批時只給這個年齡段做了臨牀測試)。
而目前國內不需要搖號看運氣的預約,平均要排到1年以上,等不到3針打完,可能已經超齡了,十分尷尬。
在有嚴格年齡限制的情況下,九價疫苗已經嚴重的供不應求,因此即便接種年齡開放到歐洲標準的45歲以下,也只能造成更多的人能打卻打不上而已。
針對國內的供不應求,有不少人質疑默沙東飢餓營銷。
但是疫苗生產週期很長,生產出來後還要經歷質控、原產國檢測放行、進口國檢測所檢測放行,四道程序走下來,至少需要一年時間。
作為九價HPV的唯一生產商,要供全球70多個國家的貨,產能跟不上實在太正常了。
2. 10億支疫苗,哪裏來?多少錢?
2019年,我國HPV疫苗的總批簽發量超過900萬支,較2018年的700萬支大幅提高。
2020年,萬泰生物的二價HPV疫苗終於獲准上市,成為目前唯一的國產HPV疫苗。萬泰的二價HPV疫苗今年3月首次批簽發,結束了國內HPV疫苗市場被兩家外資企業壟斷的格局。
今年上半年,國內HPV疫苗的總簽發量是619萬支,已經達到了去年全年簽發量的70%。可見,無論是國產還是進口,批簽發量都在努力的趕上需求量的腳步。
那麼這個需求是多大呢?
根據194國的聯合聲明,要讓15歲以下女性的接種率達到90%。據預測,2019年,我國15歲以下女性人口總數大概在1.22億左右。90%的覆蓋率,也就是需要1億支以上的疫苗。
而全球範圍內的缺口,大概是10億支。
根據年報中給出的銷售額推算,默沙東2019一年的總產量也就在2000萬支左右。
壟斷的疫苗突然變成了全球的剛需,藥企本身估計也是措手不及。默沙東目前已經做出了投入10億美元、耗時3年的擴產計劃。但僅靠它自己,想用10年時間填上全球10億支疫苗的缺口,還是不太可能。
那其它藥廠能幫忙嗎?不太能,因為沒有專利許可,其它藥企只能自己慢慢研發。
從研發進度上來看,目前國內只有沃森生物的二價HPV疫苗已完成上市註冊申報,有望成為第二支國產二價HPV疫苗。而九價HPV在研企業有6家,大部分處於臨牀早期階段,進程緩慢。
那麼既然國家已經出面承諾了一個“10年之約”,國家能出面讓壟斷企業“傳授經驗”嗎?也不能。
壟斷、高價、“救命藥”,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我不是藥神》上映後,曾引發的關於對“救命藥”進行專利強制許可,也就是提前結束藥企專利保護期的廣泛討論。
雖然國家知識產權局確實有相關法律規定了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對藥企實施強制專利許可,但由於研發新藥的時間和金錢成本之高,因為研發出了“救命藥”就要被迫降價,對藥企的研發積極性是致命的打擊,因此國家知識產權局對這個法律的踐行可謂舉步維艱。
2005年非典時期,廣州白雲山曾提出了對羅氏生產的“救命藥”達菲的強制許可請求。但最終,知識產權局只是通過談判,讓羅氏把達菲的生產權授權給了其他兩家企業
而針對《我不是藥神》中的“主角”-白血病特效藥“格列衞”,最終的解決方法是納入醫保。寧可國家出錢,也不敢輕易嘗試強制專利許可。
以目前的形勢來看,不僅將來HPV疫苗大概率是納入醫保或者加入集採,國家恐怕同時還要嘗試與萬泰協調生產授權的事宜,在沒有其他企業研發成功的情況下把產能提上去。
另一方面,目前處在HPV疫苗研發中的藥企,為了也能達成壟斷,已經開始研究11價、甚至14價疫苗了。
這對HPV疫苗的普及並不是太有利,因為從產品的適用性和預防宮頸癌的性價比上來説,二價和四價顯然更適合,現在民間追捧的九價都是有些多餘的。
可以説,HPV疫苗在國內市場上被當成“網紅”,顯然已經讓消費者對這個疫苗的認知產生了一定的偏差。
不過,現在全球近200個國家既然已經作出了“10年之約”,對HPV疫苗的學術推廣、對企業研發、擴產的推動等措施也都會紛紛提上日程。
而10年內消滅一種癌症,對剛剛經歷了公共衞生事件沉重打擊的全人類來説,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