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國產葡萄酒危局:四家虧損三家ST
格隆匯 11-04 15:35

作者:陳芳

來源:財經天下週刊

業內人士認為,葡萄酒行業短時間內想要徹底扭轉頹勢很難,葡萄酒行業的病因是在骨子裏的,不痛下決心難以改變。

“我很慶幸自己兩年前轉行了。”看到葡萄酒上市企業陸續交出的三季度成績單,胡成貴如是感慨。他離開葡萄酒行業後,如今的主業是幹工程,收入不僅比以前高,日子也過得更充實。

胡成貴稱,他身邊像他一樣轉行的人不在少數,因為葡萄酒行業實在是太苦太難了,再做下去沒有任何意義。

確實,剛剛遞交的三季度業績答卷,葡萄酒企業是所有酒類上市公司中表現最差的,五家上市公司的數據沒有一家靚麗,高達兩位數的下滑態勢成為新常態,其中還有四家是虧損的,生存舉步維艱。

據瞭解,中國葡萄酒行業看上去光鮮亮麗,內裏卻暗淡無光,全行業一年賺的錢還沒有茅台幾天賺得多。業內人士説:“看到這點我既心酸又無奈,箇中滋味,難以言表,這就是葡萄酒行業的現狀。”

四家虧損三家ST

張裕集團董事長周洪江今年的反思比往年要多得多。這位2018年1月走馬上任的當家人,今年在多個公開場合對張裕發展的不如意進行了反思。

葡萄酒行業至今沒有出現百億級企業,而白酒行業有接近10家,啤酒業也有三四家。周洪江反思稱:“我們頭部企業有責任,我們做得不好,影響了整個行業的發展。”而中國白酒就是在茅台的帶領下越做越大的。

周洪江如今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把張裕品牌做大做強。作為頭部企業,張裕有使命給行業創造一個過百億的企業,然而這個目標就像一座山一樣橫亙在眼前,因為張裕在最高峯時的業績只有60億元。

眼下是張裕的關鍵時期,今年56歲的周洪江很焦急,他跑去向同行學習取經,在行業協會的閉門會議上做深刻檢討,還看了好幾遍《品牌22律》,並推薦給張裕的高管們學習。他得出的結論是,做大單品,才能帶來希望。而有128年發展史的張裕,旗下產品眾多,有1000多個單品,“這顯然不行,我們要聚焦。”

從不久前公佈的三季報來看,張裕的發展確實不盡如人意:前三季度營收21.93億元,同比大幅下滑38.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4.04億元,同比減少45.5%。

而這份成績單卻是5家葡萄酒上市公司中表現最好的,其他四家不僅收入大幅下滑,還都陷入了虧損的境地。還有三家因經營不好,很早之前就被戴上“ST”的帽子。其中,ST通葡第一大股東的股份處於質押狀態,ST威龍和ST中葡第一大股東的股份已經被凍結。

前三季度,ST通葡營收4.17億元,同比下滑52.8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負0.19億元,同比減少692.66%;ST威龍營收2.64億元,同比下降47.6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更是由盈轉虧,由去年同期的盈利0.22億元變成鉅虧1.64億元;剩下兩家莫高股份和ST中葡的營收分別為0.74億元和0.65億元,同比大幅下滑38.68%和60.52%,分別虧損0.07億元和0.37億元,利潤同比驟降146.57%和2747.8%。

算下來,5家葡萄酒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的營收剛過30億元,不及茅台的零頭,還沒有今世緣同期的營收多。淨利潤方面,隨便一家白酒企業都能碾壓整個葡萄酒行業:前三季度白酒淨利潤在10億以上的有7家,其中茅台、五糧液更是高達百億級,而葡萄酒行業全年利潤不到兩億,而茅台一家日賺1.24億元。

今年前9個月,葡萄酒產量在釀酒企業中排名墊底,只有20.79萬千升,同比下滑23.57%,下滑幅度遠超白酒、啤酒。其中,9月葡萄酒產量同比依然下滑14.55%,是所有釀酒行業裏唯一出現雙位數下降的。

國產葡萄酒的高光時刻是2011年,那一年經過多年兩位數增長後,行業達到了最高峯,張裕營收就首次突破60億元,沒想到自此以後就劃出向下的拋物線,國產葡萄酒營收和利潤連年走低。而進口葡萄酒自2018年開始也走上下坡路,連續兩年出現個位數下滑,今年前9個月進口量34719萬升,同比驟減30.8%。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葡萄酒企業的危機是全行業性的,今年出現的疫情更是放大了原本就存在的問題。

企業數量驟減,有酒廠已經發不出工資

當其他行業都在討論如何切蛋糕時,葡萄酒行業卻在思考如何把蛋糕做大。因為與白酒等行業相比,葡萄酒行業的體量實在是太小了。

公開數據顯示,白酒市場體量2019年有5600億元,啤酒有1600億元,連黃酒都有173億元,而國產葡萄酒還不到150億元,加上進口酒也只有300億元。張裕總經理孫健曾舉例説,白酒是在大海里搏擊,而葡萄酒卻是在泳池裏游泳。

原本市場體量就不大,今年更是難上加難。有業內人士感慨:“現在很多葡萄酒企業的現金流已經有點緊張,能活着才是第一位的。”

確實,莫高股份在財報中稱,由於收入大幅下滑、銷售回款下降,公司前9個月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比去年同期下降79.87%。ST威龍和張裕分別驟減94.03%和61.56%。ST中葡更是由於回款減少,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是負數,為-1050.7萬元。

這還是上市公司層面,其他中小葡萄酒企業的生存處境更為艱難。

“我們懷來這邊的葡萄酒廠已經發不出工資了。”業內人士告訴《財經天下》週刊,今年葡萄酒市場尤其艱難,很多公司、酒廠都運營不下去了,降薪、裁員、發不出工資的比比皆是。

多位葡萄酒企業的員工及高管透露,今年收入與往年相比低了不少,6月以前不少公司只發一半的薪水。在此背景下,包括胡成貴在內的葡萄酒從業者紛紛決定離開,“往年身邊也有人轉行,但是沒有今年這麼明顯。”

“看到幾家葡萄酒上市公司的業績,我一點都不覺得意外,因為今年葡萄酒生意普遍不好做,很多大酒廠半年都賣不出去酒,能保持住營收的,今年都算佼佼者了。”一位不願具名的從業者透露。

一些生存不下去的酒廠不得不選擇關門。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祕書長王旭偉認為,在行業下滑的背景下,一些不專業、模式不合理的葡萄酒企業因經營遇到困難,離開這個行業在所難免,並且今年大到了一定的數量。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葡萄酒規模以上企業(注:年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數量今年上半年只有128家,而2019年還有155家,半年少了27家。這還是體量的大一些的,在中小微企業層面更是驚人。

企業註冊數量層面,今年上半年註冊葡萄酒相關的企業有1396家,同比減少7.9%。1到8月為1784家,同比更是減少14%,少了290家。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企業為中小微企業,註冊資本不足100萬元。

葡萄酒行業為何變得如此艱難?中國食品協會分管葡萄酒行業的工作人員稱,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經濟因素,也有疫情影響,最大的問題還是和國民的消費習慣有關——中國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葡萄酒消費國,大部分人習慣喝白酒、啤酒,要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葡萄酒行業變得越來越艱難,也有自身的原因。中國電子商會智慧三農專委會祕書長王新安告訴《財經天下》週刊,一直以來,國產葡萄酒的性價比就處於劣勢,同檔產品國產葡萄酒價格相對較高。再加上葡萄酒企業收入偏低,沒有錢去做宣傳教育的工作,使得喝葡萄酒的人羣一直沒有擴大很多,大部分喝葡萄酒的還是固定人羣。

業內人士認為,葡萄酒行業短時間內想要徹底扭轉頹勢很難,葡萄酒行業的病因是在骨子裏的,不痛下決心難以改變。酒是釀造出來的,這是第一步,在此之前是要去種葡萄。而很多消費者對國產葡萄酒的印象是用甜蜜素、色素調出來的,這種不信任都是過去欠下的債。

(文中胡成貴為化名)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