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快速推進國內新能源車的發展,政府放開了造車的准入大門,讓眾多壓抑許久的門外漢以造車新勢力的身份湧入汽車產業。在經歷轟轟烈烈的PPT造車方案與幾輪融資之後,國內的造車新勢力如今已進入下半場,即使得更多的方案成為可能。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的華山論劍是汽車行業熱議的話題,互聯網汽車的銷售手段和概念包裝彷彿每一個點都能準確的戳到消費者的痛點,一度撼動了傳統車企的地位。
由於前期傳統車企還未全面殺入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讓造車新勢力在上半場佔據上風,隨着傳統車企紛紛開始殺入,新能源汽車下半場的戰役才算真正打響。可是現在傳統車企已經全面進攻新能源汽車,勢必與造車新勢力展開一場持久戰,再加上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傳統汽車企業和造車新勢力誰才是勝者呢?
本期會議格隆匯誠摯邀請到財通證券汽車行業首席分析師彭勇先生為大家帶來“造車新勢力VS傳統車企,新能源汽車投資機會在哪裏”的主題分享。
集結令是格隆匯打造的在線分享欄目,定期邀請上市公司、買方投資機構和賣方機構的專業人士給格隆匯會員做一些關於行業或者個股投資邏輯的分享,讓更多投資者深入瞭解不同行業,分析市場,把握投資機會。
本次分享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
1、電動汽車源動力來自哪裏?2、造車新勢力VS傳統車企,怎樣理解估值差異?3、新能源汽車投資機會在哪裏?
首先,彭勇先生解釋了電動汽車源動力的來源,在政策主導和個性需求助力,推動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政策多管齊下,提升供給和促進需求釋放,在發展中提升技術水平和解決問題,同時,個性需求帶來高端電動車市場機會。中國新能源汽車政策從“補貼“轉向“雙積分”。同樣歐洲也是一樣,歐洲碳排放政策威力大,新能源汽車推廣進入快車道。歐盟規定:2020年1月1日起,95%的新車二氧化碳平均排放值應從目前的120.5g/km降低至95g/km以內;從2021年起,所有新車將必須達到這個標準,達不到此標準的,每超過1g,將被處以95歐元的罰款。歐洲車企如臨大敵,陸續發佈激進的新能源汽車規劃。這樣來看,未來中國、歐洲將會是新能源汽車的主戰場。據EV sales統計,2019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221萬輛左右,中國市場超過一般以上的份額。2019年,中國、歐洲、美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佔全球的份額分別為54.6%、25.3%和14.9%。
然後,彭總對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的估值差異進行了解釋説明。造車新勢力分為四大類,第一大類是高舉高打路線,比如特斯拉、蔚來、小鵬等,它們的優勢是獲得高品牌溢價,劣勢是投入高,品牌要求高;第二大類是傳統平台電動化,比如北汽、奇瑞、雲度等,它們優勢是映射效應帶來不對稱優勢,減少了品牌宣傳和認知成本,劣勢是產品定位受限,難以突破消費者的固有認知;組織結構、人員構成和造車理念難以適應電動化時代某些新的打法;第三大類是學習傳統車企,比如長江、合眾、敏安等,它們優勢是沒有傳統車企人力和組織架構方面的包袱,決策機制更靈活,人員配置更科學,劣勢是與傳統車企相比,缺乏汽車製造的經驗,同時存在消費者認知度不高、無法共用零部件攤銷成本等問題;第四大類是專注初級出行需求,比如知豆、康迪等,它們的優勢是小車成本低,有效滿足城市代步和短途通勤,存在天然的市場需求,劣勢是不足政策支持發展的方向。通過對比造車新勢力的銷量與估值情況,它們與傳統的對比差異性非常大。原因之一在於智能駕駛重構汽車產業價值鏈。在智能駕駛生態系統下,終端消費者未必需要擁有汽車,行業商業模式轉變為以每次出行服務的里程數以及在途中所使用的服務項目來計費,行業競爭由單純的產品銷售主導的傳統制造業,轉變為以乘坐體驗為核心的服務導向型行業,軟件開發和集成、出行服務、消費者數據獲取和分析將成為核心競爭力。如何看待特斯拉們的估值,它們的估值包含了汽車製造端盈利及智能化帶來的收益預期。以特斯拉為例,從傳統車企製造角度看,對標豪華車BBA,特斯拉遠期產銷規模可達到200萬輛,假設單車利潤0.5萬美元,給予10倍PE估值,特斯拉對於傳統整車製造部分的合理估值為1000億美元左右。實現汽車智能化後,它們保有的每輛汽車每年都可以從車主身上收取賣車之外的利潤,如智能化帶來的各種軟件應用服務等。假設特斯拉每年銷售200萬輛,每輛車使用壽命10年,對應的保有量大約2000萬輛,車主每年為特斯拉相關的智能化服務支付1000美元的費用,那麼智能化每年給特斯拉帶來的價值為200億美元,給予15-20倍PE的估值,特斯拉智能化對應的估值為3000-4000億美元。
最後,彭勇先生回答了新能源的投資機會需要着眼於未來3-5年走量品牌(或車型)產業鏈,歐洲和中國市場是未來電動車爆款主戰場,歐洲和中國車企推廣電動車動力最強,特斯拉已佔據電動車“頭牌”位置,動力電池市場格局基本已定,關注龍頭企業產業鏈。在電機電控這一塊,未來的主流是永磁同步電機,這裏暫時還沒有龍頭企業出來,可以重點關注。彭勇先生之後接受了線上觀眾的提問並詳細回答。通過本次分享會,我們能更好地深入瞭解到造車新勢力、傳統車企新能源汽車的未來會如何演繹,把握投資機會。
歡迎關注格隆彙集結令,瞭解未來更多在線分享(添加微信glh-jg)。